
第一节 伯夷叔齐人物考辨
伯夷叔齐的传说,因其行为所带来的文化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意蕴,但是因为历史久远,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梳理清楚伯夷叔齐的生平对梳理整个传说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非常重要。虽然在疏证的过程中,伯夷叔齐的生平还是很难有确定的答案,却可以通过考辨源流,厘清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基本脉络。
伯夷叔齐的家世承传有典籍提到。《史记索隐》:“‘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氏。”这段资料的说法来自《韩诗外传》和《吕氏春秋》,伯夷叔齐的先祖孤竹君在商朝的时候被分封在辽西令支县,这个地方就是伯夷叔齐的国家,其君姓为墨胎氏。伯夷叔齐的父亲名初,字子朝。伯夷叔齐不是其真正的姓名,其中夷、齐是谥号。伯、叔是排行。《永平府志》:“永平府即古孤竹国,史称其君墨胎氏,盖商支庶所封。其子伯夷叔齐让国而逃,谏伐而饿,清风高洁昭著。”印证了伯夷叔齐是孤竹国人,孤竹国是商朝的支庶,说明了孤竹国和商朝的从属关系,令支县属于永平府。除此之外,这段文字简单地概括和评价了伯夷叔齐的事迹,没有前后的因果细节,却呈现了对这件事鲜明的态度。
一 姓氏考
《百家姓·姜》:
自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进入陕西,公元63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百家姓·申》: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等所载,周灭商后,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其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2.留在大河一带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申姓考辨中提到的伯夷叔齐的后人一部分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又叫姜戎之氏。与姜姓中提到的认为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居于戎狄的就是姜戎氏的说法是一致的。这里的伯夷叔齐之后人的说法也可能是上古时期的伯夷之后的混淆。尤其其中提到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商末时是原姜姓封国所在地,如果根据这里所说的姜姓封国在这一带,而孤竹国是不是姜姓也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更证明了混淆的可能性。《郑语》又说:“姜,伯夷之后也。”根据《百家姓》提到的姜姓起源,这里提到的伯夷与姜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中国姓氏文化》:“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吕国,被赐以祖姓姜,接续炎帝香火。”因此应该是后人在考辨论证中,误把两者合二为一了。姜姓应该是炎帝(或者神农氏)的后代,其中周代的开国始祖吕尚就是炎帝的后裔。申姓是周分封炎帝后裔于申,春秋时申国被楚国所灭,王族改姓为申。因此姜姓和申姓与孤竹国伯夷叔齐没有关联的可能性很大。
《百家姓·竺》:
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
在商朝时,伯夷叔齐的孤竹国其君姓为墨胎氏,后来改为墨氏。这里所提到的竹姓是指伯夷叔齐在春秋时期的后人以孤竹为姓,称为竹氏。
二 伯夷考
姜亮夫先生所说:“古今名伯夷者凡四,时代绵邈,后世增益,混淆莫考,大抵出自杜撰者,皆不足据。”虽然很难清晰考辨文献中“伯夷”确切所指,但考辨其混淆、增益的部分,对梳理其历史文化价值很有助益。《山海经·海内经十八卷》:“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据《中国神话词典》:伯夷父疑即大神伯夷,父盖男子之美称。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伯夷是上古时期的大神,这里提到的伯夷与氐羌有渊源关系。
《尚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尚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这里提到的伯夷为虞舜时期的典礼之臣。舜登帝位之后,任命了二十二位官员,伯夷是其中之一,主管典礼。这个时期的伯夷在后来的文献典籍中也一再出现,一般不会和商周时期的伯夷相混淆,但是在姜姓这个姓氏传承中,却出现了一些讹误。
《春秋谷梁传》:“哀公十年,五月,公至自伐齐。葬齐悼公。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薛伯夷卒。”这里的伯夷是薛国的国君,伯爵,名夷。因其没有太多的故事,所以一般不会与伯夷叔齐传说之伯夷相混淆。《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这里提到的是杜根的父亲杜安,字伯夷,这里的伯夷也不可能与前面的历史人物有所混淆。
《孟子·尽心上》:“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据此,有人认为伯夷是商末名士,只是为避乱居于孤竹国,而不是孤竹国的公子伯夷。这部分是最为混淆的部分,避居北海之滨,甚至还有历史遗迹首阳山作为明证。到底是真的存在另一位伯夷,还是孟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从伯夷叔齐的故事中演绎出来的另一种文化意义,其意义只是在于彰显商纣王的暴虐与周文王的礼贤下士?从《孟子》对伯夷故事的阐释中,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主要是孟子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可能性更大。
梳理“伯夷”文献的过程中,虽然上古时期的伯夷与此“伯夷”处于不同时期,追溯其先祖,是不与氐羌、姜姓、乞姓相关,是不是此伯夷的先祖依然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进行充分考证。虽然是不同时期的伯夷,却使得后人在梳理相关的民族关系以及姓氏发展的时候多有混淆。以上梳理了古籍中所提到的四个伯夷,其中《山海经》《春秋谷梁传》中所提到的伯夷与伯夷叔齐传说中的伯夷相关性不大,因此之后不再辨析。上古时期即尧舜时期的伯夷在以后的历史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并且其姓氏发展与伯夷叔齐的后人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之后文献梳理的过程中,一并列出。《孟子》中所提到的伯夷虽然有争议,却不影响伯夷叔齐故事的流传,在伯夷叔齐的文化含义中可以涵盖这样的作为隐士等待贤君的文化意义,但是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依然会疏证其彼此的相关性。就伯夷叔齐传说中的人物而言,从以上资料的考辨中,可以大致推断伯夷叔齐是孤竹国人,生活在商末周初,姓墨胎氏,他们的父亲是孤竹国的国君,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夷、齐是他们的谥号。
总之,上古时期的伯夷也在后世的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无关伯夷叔齐的传说,是另一种文化意义的存在。孟子提到的商末名士伯夷无论与伯夷叔齐合流还是单独存在,都可以纳入伯夷叔齐传说的文化价值流变中。作为故事中另一位主人公的叔齐,因为在伯夷叔齐传说的故事中有着相同的文化意义,所以或者与伯夷被一起提到,或者被弱化掉,他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故事本身文化意义的承传。但在后世的小说《豆棚闲谈》中,却放大了这两个细节,解构了叔齐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