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降将,但魏国地下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雨中的诸葛

汉水之畔,春雨缠绵,细密的雨丝如同巧工织就的薄纱,笼罩着广袤的原野。

连绵的阴雨天气让刚刚翻耕过的土地变得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地踩下去,冰冷的泥水便会没过脚踝,冻得人瑟瑟发抖。

可入冬以来汉中干旱的厉害,虽然寒冷,却是播种的好时节,一望无际的田垄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正在劳作的身影,那是正在汉中屯田的汉军军民。

他们各个热火朝天,好像要用这使不完的力气将山脉大地凿穿——因为今天有个特殊的人来了。

雨幕之中,一个略显瘦削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他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葛布常服,袖口和裤脚都高高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和脚踝。

他并未佩戴冠冕,只是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着半白的头发,任由冰冷的雨水打湿他的额头和宽阔的双肩。

如果不是特意说明,众人很难想象他居然是蜀汉丞相,惊才绝艳的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此刻正蹲在一条新挖的排水沟渠旁,手里拿着一根削尖的竹竿,耐心地向围拢在他身边的几位老农和屯田兵卒讲解着什么。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即使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也能让人听得真切。

诸葛亮时而用竹竿在泥地上比划着沟渠的走向和深度,时而拿起旁边一个新制的水排部件,仔细讲解着结构的巧妙之处。

围观的军民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充满了敬仰和信赖。

这位传说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丞相,此刻却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亲自踏入泥泞,手把手地教导他们耕作和制造农具的技巧,这份亲民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温暖和钦佩。

不时有附近的百姓捧着热腾腾的麦饭或是粗陶碗盛着的粟米粥,想要送给丞相暖暖身子,都被诸葛亮笑着婉拒了。

“都不容易,大家先吃,我吃的啊,比你们好多咯!”

诸葛亮的话让百姓和身边的吏士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大家都知道,这位丞相在胡说。

进入汉中以来,诸葛亮夙兴夜寐,饭量差得很,就算偶尔胃口恢复,吃的跟普通吏士也差不多。

雨越下越大,诸葛亮抬头看天,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指指远处正在搭建的窝棚,示意大家先去避雨,自己则继续漫步,轻声对身边撑伞的费祎道:

“真是老了,若是年轻时,这场雨我怕是能算到。”

费祎笑呵呵地眯起眼,摇了摇头:

“丞相莫要胡说,汉中的天气就这样,便是此处的老农也经常看错。”

诸葛亮平静地摇了摇头,好像在对自己说话。

“老农可以犯错,但是丞相不行……”

“丞相!!你这是要做什么!”一个焦急而略带尖锐的声音穿透雨幕,由远及近,打断了诸葛亮的感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长史杨仪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快步奔来。

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但显然没能完全挡住这恼人的春雨,袍角和发梢都湿漉漉的,脸上更是写满了焦急和愠怒。

费祎看见杨仪飞快地奔来,脸上满是心虚——

之前杨仪跟他说好,若是诸葛亮再不顾身子操劳,费祎要先给杨仪说一声,可今天信步漫游田亩,谁知道雨下的这么大,费祎知道今天难免一顿责骂了。

杨仪几步冲到诸葛亮面前,也顾不得行礼,劈头盖脸地便是一通埋怨:

“丞相!你看看你!这像什么样子!

冒着这么大的雨,站在这泥地里,也,也不多加几件衣裳,万一染了风寒怎么办?你这身子骨,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

他越说越气,声音也拔高了几分,他见周围的军民满脸畏惧惭愧,又转向费祎:

“还有你!你是什么畜生?

就这么看着丞相淋雨吗?就不知道劝着点?之前你怎么答应我的?

丞相的安危,事关我大汉兴复之大业!岂能如此儿戏!

万一…万一这左近百姓之中,混入了曹魏的奸细,或是哪个心怀叵测之徒,趁机行刺,那该如何是好?!”

杨仪是真的急了,说到最后,眼圈都有些泛红,声音也带上了些许哽咽,呼吸间的白气极其骇人,让刚才还热闹的氛围瞬间降温。

诸葛亮看着杨仪急得跳脚的模样,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他放下手中的竹竿,站起身来,拍了拍杨仪的肩膀,温声道:

“威公言重了。不过是些许春雨,无妨的。

再说,与民同耕,体察稼穑之艰,亦是为政者分内之事。至于刺客…呵呵,威公多虑了,此地皆是我大汉忠勇之士,何来奸细刺客之说?你放心便是!”

“放……放……放心不下啊丞相!”杨仪好不容易把放屁两个字收回去,跺了跺脚,泥水四溅,“你怎么就是不听劝!你这身子…”

“好了好了,威公,”费祎撑着伞走上前来,笑着打圆场,“丞相自有分寸,再说,这光天化日之下,哪里就有那么多刺客?威公你也太小心了些。”

“费文伟!你!”杨仪被费祎这满不在乎的态度气得够呛,厉声道,“不是你自己的命,你当真不在乎,哪天刺客杀你的时候我看你还在乎不在乎!”

费祎身为参军,地位不如杨仪,所以一开始相让,现在杨仪越说越离谱,费祎忍不住反唇相讥:

“若有刺客,尽管杀我,我替丞相挡一刀也就是了。”

“好了,好了,莫要争了。”

诸葛亮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两位得力助手的脾性,杨仪刚直急躁,费祎宽和圆融,凑在一起时常斗嘴,他也颇感无奈。

还好文长没跟着……不然今天怕是不好收拾了。

他看了看天色,雨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便道:

“先回营帐。”

说罢,他便率先转身,向着不远处的军营走去。

杨仪和费祎对视一眼,各自轻哼了一声,也连忙跟了上去,费祎依旧撑着伞,尽量为诸葛亮遮挡着风雨,杨仪低着头一路责备众人,路过的狗都难免被他训斥一番,夹着尾巴赶紧逃窜。

回到中军大帐,亲兵早已备好了干净的衣物和姜汤。

诸葛亮换下湿透的常服,喝了几口热腾腾的姜汤,感觉身上暖和了许多。

他并未立刻休息,而是习惯性地走到堆满了竹简和文书的案几前,拿起一份刚刚送到的简报,低头阅览起来。

杨仪见状,眉头又皱了起来,他几步上前,一把将诸葛亮手中的竹简夺了过来,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丞相累了一日,莫要再劳神,明日再看吧!”

诸葛亮平静地笑着,从容地道:

“不是什么恼人的军务,只是曹魏趣事,权做消遣了。”

“曹魏的趣事?”杨仪拿起竹简,扫了几眼,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哼,又是那个黄德和的消息?此人在曹魏上蹿下跳,倒是活跃得很!”

竹简记录的乃是益州商人在曹魏的见闻。

这一月以来,黄庸兴风作浪不断,尤其是当街与郭表殴斗的事情,之后还有孟达准备开设边市,请求诸葛亮直接将蜀锦转运至新城的奏报,这其中好像都有黄庸推动。

杨仪撇了撇嘴,语气中充满了鄙夷:

“此人当年随父兵败被俘,不思殉国尽忠,反而苟活于敌营,如今又与孟达这等反复无常之辈勾结,蝇营狗苟,钻营谋利,足见其毫无气节!

这等人,有甚么了不起的?”

杨仪对黄权、黄庸父子当年兵败降魏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他们贪生怕死,失了汉臣的气节,现在又跟孟达勾结在一起搞什么边市。

哼哼,我杨某人这双眼睛一下就看穿你们这些人贪鄙的用心,怕是想要趁机向汉中输送探子侦查我军动向。

丞相人太好了,被这些人欺瞒了,只有我这双眼看破他们了。

诸葛亮听着杨仪的抱怨,却并未反驳,只是淡淡一笑,起身缓缓走到帐门口,掀开厚重的毡帘,目光投向远处烟雨迷蒙的汉水。

德和啊,洛阳是龙潭虎穴,你要千万小心,这曹魏诸士只是暂时小看你,等他们怀疑你了,未必就还能这般泰然处之。

你要……千万小心啊。

“丞相?”杨仪担心地问,他怕诸葛亮生气了。

诸葛亮转过身,语气平和地说道:

“人各有志,亦各有难处。

德和人在伪朝,想要活下去,用些手段也是无妨,边市正好能为我军解燃眉之急,何乐不为?莫要生疑虑了。”

杨仪虽然心中依旧不以为然,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闷闷地应了一声。

诸葛亮见状,也不再多言,温言道:

“好了,威公你也去歇息吧。

今日你也淋了不少雨。”

杨仪心中一暖,行了一礼,退出了大帐,临走时贴心地将诸葛亮案头的简牍一一收拢拿走,防止诸葛亮再熬夜批阅公文。

待杨仪走后,大帐内只剩下诸葛亮和费祎两人。

帐外的雨声似乎小了一些,只剩下淅淅沥沥的声响。

诸葛亮脸上的笑容敛去,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走到费祎身边,低声吩咐道:

“兴复汉室的算计,也不能全要小儿辈操持。

德和欲兴边市,要先把边市旁的恶犬毒死才是,文伟,此事你要亲自谋划,让那恶犬有口吠不出声!!”

费祎神色一凛,躬身应道:

“谨遵丞相钧旨。”

作为诸葛亮的身边参军,费祎自然知道诸葛亮说的是谁。

曹魏魏兴太守申仪。

这跟诸葛亮筹谋许久的安排有些出入,嗯,应该说是有不小的出入,看来诸葛亮淋雨之后,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准备放弃之前谋划许久,逼反孟达,让他配合北伐的算计。

为了黄庸,值得吗?

丞相,这可是你谋划许久的大计,这样放弃了,以后我军北伐时曹军集结堵截,岂不是……

费祎不忍细想,但终究没有再劝阻诸葛亮,他告别离开中军大帐,离开前他下意识地再看一眼。

诸葛亮静静地站立着,身影在摇曳的烛火下拉得很长,有些孤寂,却又异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