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我曾经长期在国家统计局从事政府统计实际工作,经常面对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各种质疑,特别是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的质疑。出于工作需要、职业责任和研究兴趣,我经常撰写文章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质疑进行解析。从国家统计局退休后,我到高校从事政府统计教学科研工作,仍然密切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疑,特别是对中国GDP数据的质疑,就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质疑,我个人或者指导我的学生合作撰写文章进行阐释,力争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在国家统计局和在高校工作期间,我也经常个人或者指导我的学生合作撰写经济分析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利用政府统计数据分析重大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近来,我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我感觉到这些文章不仅在应对当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疑和在分析当时的经济形势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对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中国政府统计数据具有比较普遍的参考意义。我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分社恽薇社长交流了这个想法,得到她的大力支持。按照她和该出版社武广汉编辑的建议,我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仔细挑选,并针对近年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和有关统计指标的定义、口径范围及计算方法的变化情况,同时考虑到著作的体例,对选中的文章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补充和整合,形成了这本书。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基础篇,包括第一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怎么核算出来的”、第二章“怎样理解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章“怎样正确使用政府统计数据”。
21世纪初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统计局推出了一系列统计调查制度的重大改革,对中国GDP核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满足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反映国际标准的变化,国家统计局不断改进GDP的核算方法。经过国家统计局和整个政府统计系统多年的努力,中国GDP核算不断完善,数据质量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提升。第一章对促进中国GDP核算发展的重大统计改革进行梳理,对GDP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后中国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及具体计算方法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使用中国GDP。
在中国政府统计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资金流量核算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两个统计指标在基本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第二章阐述了这两个统计指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两个统计指标。
第三章就如何正确使用政府统计数据进行论述,包括正确选择政府统计数据,准确了解政府统计数据的分类标准、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采集方式,准确理解政府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准确把握政府统计指标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政府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等。
第二篇是质疑解析篇,包括第四章“三个典型质疑与解析”、第五章“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质疑与解析”、第六章“外生冲击下统计数据的特殊表现”。
关于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疑有三个典型案例:2009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和产成品资金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很难相信净出口和存货变动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第一季度上升,消费需求贡献率却明显下降,难以自圆其说;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被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被高估,导致对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误判。第四章通过系统地阐述有关常用的专业和部门统计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最终需求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之间的区别,对上述质疑进行了详细解析。
针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是否应该相信中国经济数据》、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中国经济增速“被高估”》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中国GDP高估了?》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质疑,第五章通过阐述国际上通用的不变价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中国不变价GDP生产核算中主要行业增加值和不变价GDP使用核算中主要需求项目的计算方法进行解析。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又经受了一次严峻质疑。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的严重冲击,有关专业、部门统计指标增长数据大幅度下降。例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货物贸易顺差减少80.6%,而GDP下降6.9%,有学者认为GDP下降的幅度被严重低估了。第六章从需求和生产两个角度对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质疑进行解析。
第三篇是分析应用篇,包括第七章“2020年的经济冲击与恢复”、第八章“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第九章“理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统计视角”。
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9%,是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中国季度经济增速的最低点。第七章运用统计数据从生产、需求、收入、价格等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和后三个季度的经济恢复情况。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效果保持全球领先,同时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第八章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
第九章运用统计数据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一是从贸易总值统计的角度,二是从中美贸易不平衡贡献者的角度,三是从跨国利润转移的角度,四是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角度。计价方式、转口贸易、贸易加成、旅行项目中包含货物等因素导致美方高估了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且中国对美迅速上升的服务贸易逆差缓解了双边贸易不平衡。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一方面贡献了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中的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但贸易背后的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上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本章利用统计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简要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本章还针对贸易增加值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用贸易增加值统计衡量中美贸易的建议。
本书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对我个人撰写的文章进行修改、补充和整合而成的,第六章至第九章是对我指导学生合作撰写的文章进行修改、补充和整合而成的,参与这些文章撰写的有我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指导的博士生许亚婷、余航、杨业伟和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指导的博士生常子豪、唐雅、靖骐亦。所以本书也有他们的贡献,特向他们致以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分社的恽薇社长和武广汉编辑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水平所限,本书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许宪春
202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