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作为一个文化事象,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实施十多年以来给地方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

(一)现实意义

第一,深入了解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铜鼓舞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和地方群体对其社会生活、生境的一种投射,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功能。历时地看,文化事象在文化生态变迁过程中衍生了不同的文化符号。

第二,通过深描铜鼓舞在三个田野点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事实,可以认识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同民族中传承方式的特点及对不同民族社区生活产生的不同影响。细致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较为真实的实践经验以及合理的政策建议。

第三,结合铜鼓舞的现实发展情况,探讨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及相关部门在帮助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如何结合实际来开展工作等问题,对于提高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力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下传统民族文化事象向非遗项目转变并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等问题的研究分析,可以极大地丰富关注人、环境与文化要素关系的文化生态理论的内容。本研究是对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于传统社区而对后工业社会影响下的边缘社区关注不足的超越。以中国独有的文化制度所导致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为对象的研究也是对人类学当代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二,对于处于式微状态的传统民族文化事象因外力而振兴的文化事件的分析,从根本上讲即是对文化拥有者是如何重拾文化记忆,如何重新建构文化记忆符号,产生这些行动需要怎样的外部条件,以及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要如何达成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是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化。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

其一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即收集整理铜鼓及铜鼓舞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梳理铜鼓及铜鼓舞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其二是收集政府有关部门的文件、法规等资料以及社区和民间组织中有关铜鼓舞保护传承的制度保障资料。

(二)参与观察

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笔者深入贵马村、龙中村和城寨村三个村寨参与民族社区的社会生活,考察与铜鼓舞相关的核心活动(祭鼓、荞菜节、跳宫节),了解三个不同民族的村民对这些文化活动的认知,把握文化生态变迁过程中,特别是国家级非遗命名之后铜鼓及铜鼓舞的社会功能及其保护传承机制的演变历程,弥补已有研究“见物不见人”的传统书写方式。

(三)深度访谈

笔者与当地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政府官员、民间组织负责人、社区传统权威、传承人、文化持有者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他们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四)个案分析法

三个主要田野点的文化生态因为受到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推进现有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过程中已经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笔者对此做细致的分析以及比较,为未来的机制构建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

(五)纪录片拍摄

本研究还用影像的方式详细记录围绕铜鼓及铜鼓舞的主要仪式活动,作为文本的有益补充。

三 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通过实证调查方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国家级传承人所在的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富宁县板仑乡龙中村以及麻栗坡县董干镇城寨村三个社区进行深入扎实的人类学考察,呈现这一文化事象在全球化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由单一的自然传承向多元的社会传承、学校传承过渡,客观分析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传承机制实施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聚焦这一过程中主位、客位判断的利弊得失,进而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逻辑与创新机制。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第一,以非遗传承人为主线,选择文山三个主要传承铜鼓舞的村寨,并把“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事象,不是以其中一个单一民族或是某一村寨的铜鼓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进行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揭示铜鼓舞在不同民族或相同民族不同支系传承的文化根基。基于地理、民族、文化维度的差异,通过比较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同民族以及相同民族不同支系中的传承方式的特点及对不同民族社区生活产生的不同影响呈现非遗制度推行以来丰富的社会事实,为具体的分析讨论提供多样的论证。

第二,本研究将充分的个案作为问题分析的依据,以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创新。个案主要在三个田野点的调查中获得,并与政府官员、民间组织负责人、社区传统权威、传承人、文化持有者等群体亲密接触,与报道人共同生活、劳动,深入观察他们的生活经历,试图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角色扮演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挖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必要补充的国家在场的保护传承机制的实施过程,以传承人、文化持有者以及官员、民间组织负责人、社区传统权威、等不同利益群体的视角探讨传承机制、民族关系等内容。

第三,纵向与横向的研究相结合。本研究通过历时性的研究来分析铜鼓舞作为文化事象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呈现出的各种社会事实,如以传承人为主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变化,传承方式因为国家在场而发生的变迁等,且通过对现状的掌握,反思现有保护传承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横向的研究则通过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间的对比来进行,以呈现保护传承机制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而构建传承人、文化持有者、文化管理部门乃至国家和谐共赢的机制,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实现多声道表述的意义,充分尊重政府与民间话语。非遗制度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就必须通过多方位的观察,了解他们各自在非遗传承重要事件中的态度和扮演的角色,多声道表达他们的诉求,以期构建有效的社会交往,促进他们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