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简称“索马里”(Somali)。有关“索马里”这一名称,一说来自索马里语中的索马尔(Somal),其含义是奶牛或母羊的乳汁,因为索马里人大多数是游牧民,常以牛乳、羊乳为主要食物;另一说它是东非一部落名称,来源于古埃塞俄比亚语“Cushite”,含义是黑色的或黑人。
索马里国土包括1960年7月获得独立的原英属保护地索马里和意属托管地索马里的领地,面积637657平方千米,比英国和意大利两国本土面积之和还多20%。
二 地理位置
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国家领土呈狭窄的带状,沿印度洋和亚丁湾南岸伸展。其陆地部分的最东端哈丰角也是非洲大陆的最东端,位于东经51°31′;最南端,位于南纬1°36′;西南边界,则沿着东经41°线;最北端,位于北纬11°30′。索马里东面和东南面濒临印度洋,西南与肯尼亚为邻,西面与埃塞俄比亚接壤,西北与吉布提毗连,北面濒临亚丁湾,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隔水相望。索马里的这种地理位置,在区域交通和地缘上都十分重要,对索马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从古代开始,索马里就处在从地中海经苏伊士地峡通往印度洋的世界贸易通道上,到索马里沿海地区做买卖或旅行的有腓尼基人、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等。到中世纪,索马里与阿拉伯半岛诸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对此后索马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索马里的地缘价值进一步提高,成了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冲。
三 地形
从总体来看,索马里的地形具有平原的特征。国土的大部分是被称为索马里高原的高平原,其高度从北向南和东南逐渐降低,然后通过不高的陡坡过渡到微缓起伏的沿海平原。只有高原的北部边缘在亚丁湾沿海低地的内侧隆起,并且被断层分割成一些山块,形成山链状。海岸线少弯曲,全长3200千米,是非洲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根据地貌特征,全境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不同部分。
1.亚丁湾沿海低地
这是一条狭窄的冲积平原,被称为古班[1]平原。平原沿亚丁湾自西向东逐渐变窄,西段起点处宽达100千米,东段末端处宽仅数米。在布勒哈尔、柏培拉和博萨索等海滨地带有风积沙丘。
2.北部山地
由一系列平顶的山块和山脉组成,与亚丁湾沿海低地平行。东部和西部山地海拔为1500~1800米,中部山地则在2000米以上。其中位于埃里加沃西北面的苏鲁德山海拔为2408米,该山地南、北两面的结构很不对称。北坡是一系列陡坎,它们像一堵高墙,屹立在狭窄的沿海低地内侧,形成山链状。但因受更新世水流冲蚀,在一些山块之间也有地势宽阔、坡度和缓的谷地,人们通过这些天然谷地可以较容易地从沿海进入内陆。南坡比较平缓,山地逐渐递降到索马里高原的一般高度。北部山地在索马里水文地理上起重大作用,它是索马里的一条主要分水岭,许多季节性河流皆发源于此。这些河流顺着地表的坡向,向北或东南方向流去。
3.内陆高原
在北部山地以南和东南沿海平原以西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波状起伏、切割微弱、一望无垠的内陆高原——索马里高原,其总的地面坡向是由北部和西部的1500米递降到东南部和南部的500~600米。高原由中生界和新生界石膏层组成。由于这类岩石主要由可塑性沉积层组成,很少表现为裂缝和断裂,这就决定了高原地表波状起伏平缓的特点。努加尔谷地(宽130多千米)将整个高原分成两大部分,谷地以北称索尔高原,以南称豪德高原。由于气候干燥和岩石透水性强,地表十分缺水,妨碍了耕作业的发展和定居村庄的形成,所以自古以来索马里内陆高原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的地区。高原上一些宽阔不深的洼地和水塘,是游牧民和牲畜重要的饮用水源,高原地带纵横交错着驮运商队踩出的一条条小径,说明高原上不大的地表坡度并不妨碍人们的交往。
4.东南沿海平原
该平原从同肯尼亚接壤处沿印度洋海岸一直延伸到半岛的东北端。宽度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窄,平原的西南部宽度为200~300千米,几乎包括整个西南部国土,而平原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渐次变窄,最后没于海洋。地表较平坦,海岸多沙丘。东南沿海平原雨量较其他地区充沛,是索马里主要的农业区和半农牧区。这里的贝纳迪尔沿海地区被称为“索马里的美索不达米亚”,是索马里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全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如摩加迪沙、基斯马尤等也位于此。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接壤的西南边境地区,海拔为100~200米,植物茂盛,野生动物繁多,是天然的放牧场所。
四 气候
索马里整个国土处在邻近赤道的纬度内,以干热的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很大,西南部为每平方厘米670~750千焦耳(KJ),北部为每平方厘米750~840千焦耳。终年高温,年均温度为26℃~27℃。各季节温差不大,冬季与夏季温度相差仅2℃~3℃。
索马里虽处在邻近赤道的纬度内,但雨量不多,全境平均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降雨的季节分配很不均衡,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春季(占全年总雨量45%左右)和秋季(占30%左右),多为阵发性降雨。雨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总的来看是南多北少、东南沿海多内陆高原少。南部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其中两河流域有的年份可达10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内陆高原平均年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而亚丁湾沿海低地平均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其中柏培拉是51毫米,博萨索是19毫米。造成上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索马里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面,西南赤道季风所携带的水分大部分降落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坡,带到索马里上空的主要是干燥炽热的空气。其次,索马里半岛外形紧凑,海岸少弯曲,东南赤道季风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其风向平行于海岸线,所携带的水分只降落在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最后,每年冬季和夏季索马里都处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之下。东北季风将亚洲大陆上空的干燥气团吹到索马里上空时,其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很低,很难给索马里带来降雨。至于全境每年春、秋两季多雨,并大多为阵发性降雨,则同赤道辐合带先后两次从索马里上空通过密切相关。
根据降雨的特点和多寡,索马里人将全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耕作和放牧随季节而变化。
春季,索马里人称为“古”(Gu)。此季节在每年的3~5月。其特点是温度从西南向东北迅速升高,东北季风逐渐被携带赤道气团的西南季风取代,出现短暂的静风期。于是,在湿润的空气中产生了强大的对流气流,并降下强暴雨。这是索马里每年降雨最集中的季节,降雨量往往超过全年雨量的一半。在此季节,常年河流河水猛涨,季节性河流不再干涸。人们充分利用这一季节从事农耕,种植玉米、高粱、芝麻、甘蔗和棉花等作物。在辽阔的绿色牧场上,随处可见放牧的山羊、绵羊和骆驼。在东北部,人们割开含胶的树皮,采取芳香树脂等。
夏季,索马里人称为“哈加伊”(Hagai),6~8月。此时东南季风将赤道气团输往北半球,但因主要风向平行于海岸线,潮湿空气基本上只影响索马里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随着潮湿空气而来的阵雨,缓解了这一带夏季的炎热。至于内陆高原和亚丁湾沿海低地,则处于全年的高温期。尤其是亚丁湾沿海低地,7月平均温度为32℃~34℃,最高温可达50℃,成为世界上最炎热的地方之一。这个季末,人们收获第一熟玉米、高粱和甘蔗等,并采摘上年秋季播种的棉花。
秋季,索马里人称为“德尔”(Dayr),9~11月。此时东北季风挺进,西南季风衰退;北部气温下降,西南部气温上升,气压处于平静,是又一个多雨季节。但与春季相比,秋季降雨的量和次数均少,降雨强度也小。在这个季节里,牧场再次披上绿色,又为牲畜提供了良好饲料;农民又进行新的耕作,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和棉花等作物。
冬季,索马里人称为“吉拉尔”(Jilal),12月至次年2月。这个季节气候的特点是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晴朗,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稀少而短暂的降雨难以增加土壤水分。在这个季节里,小河干涸,牧草枯萎,大多数树木开始落叶。对广大游牧民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由于缺乏食物和饮水,人和牲畜都容易患病,尤其是肠胃病。患黏膜病、呼吸道疾病和肺病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在干燥炽热的土地上即使微弱的空气流动也会吹起一股股灰尘,侵入人的呼吸系统。但在两河流域和西南部等农耕区,则是又一个收获期,人们收获春季播种的棉花和秋季播种的花生,收割第二熟高粱和甘蔗等。不过,由于这个季节雨量稀少,妨碍农业增产的干旱现象也屡见不鲜。
根据气温和降雨的差异,索马里全境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1)湿润的印度洋气候区,包括西南部和东南沿海平原。因受印度洋的影响,该地区常年气温适中。夏季比较凉爽,平均气温为25℃~26℃;冬季较热,平均温度为29℃~30℃。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有的年份可达1000毫米。空气湿度大,春季和秋季湿度为76%~90%,夏季和冬季一般也不低于70%,相对湿度年差不超过20%。这是索马里主要农业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0%。(2)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主要是内陆高原。全年有春、秋两个多雨期和夏、冬两个干旱期,降水量不大,年均200毫米左右。终年高温,1月和7月平均温度都在26℃~28℃,农作物大多一年两熟。(3)山地气候区,主要是北部高原山地。其特点是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8℃~24℃。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的12月和1月,有低于0℃的纪录。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4)热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是亚丁湾沿海地区。其特点是高温、干燥和少雨。夏季特别炎热干旱,7月平均温度为32℃~34℃,最高可达50℃,植物大多干枯。年降水量大多少于100毫米。降雨多在每年的秋末和冬初。但全年相对湿度较高,一般为37%~45%,柏培拉则为45%~79%。
五 河流与湖泊
由于气候干燥炎热,降雨稀少且分配不均,索马里的河网很不发达。全境常年有水的河流只有两条,即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其余皆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又称间歇河。这类河的特点是,只在雨季有水流,其余时间无地表径流,只有为数不多的小片水洼表明河流的存在。
1.常年有水的河流
谢贝利河和朱巴河之所以常年有水,皆因为其源头在埃塞俄比亚中南部山地,那里的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谢贝利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格朗巴山,全长约2000千米,其中索马里境内河段长约700千米。该河在巴累特温附近流入索马里境内后,就朝东南方向流到巴拉德,因附近沙丘阻挡折向西南,并同印度洋岸相隔20~25千米的距离平行流下,然后在离朱巴河口不远处的杰利布镇附近的一大片沼泽洼地中消失。不过,遇有大暴雨,河水流量增大时,这条河也流入朱巴河,从而注入印度洋。朱巴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松卡鲁山南麓,全长1600多千米,其中索马里境内河段长500多千米。该河在多洛附近流入索马里境内后,就朝东南方向流下,在基斯马尤港以北5千米处注入印度洋。谢贝利河和朱巴河的上游及其支流都流经又深又窄的峡谷,落差大、水流湍急并携带大量泥沙和碎屑物。流入索马里境内后,地面起伏平缓,河面展宽,落差变小。其中谢贝利河从维拉布鲁齐到阿瓦伊之间河段的落差为每千米21厘米,朱巴河从杜朱马到出海口之间河段的落差为每千米28厘米。河水原来携带的悬移物质不断沉淀,以至于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为自流灌溉提供便利条件。从古代起,两河之水就被用来灌溉农田。索马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在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灌溉系统,使其成为索马里的主要粮食产地。这两条河流水力资源不多,总计约800万千瓦;航运价值也不高,只有朱巴河在巴尔德拉以下可以航行浅水船。
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构造对两河特征起着重要作用。埃塞俄比亚中南部山区充沛的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因此河流上游地区最大流量出现在夏季。流至索马里境内后,因降水量减少,并有春、秋两个多雨季和夏、冬两个旱季,所以河水也出现两个汛期,河水最大流量出现在春季和秋季,最小流量出现在冬季。冬季降雨稀少,河水很浅,但是两河从来没有干涸过。河水含盐量相当高,谢贝利河水年平均含盐量为每100升水4克以上,朱巴河水含盐量稍低。主要原因是谢贝利河在埃塞俄比亚境内,流经易溶性岩石组成的地区的岩石可溶性浓度比朱巴河在索马里境内流经易溶性岩石的地区的岩石可溶性浓度要高。
2.季节性河流
按径流分配的特征,季节性河流又可分为春季径流最大的河流和秋季径流最大的河流。除亚丁湾沿岸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的季节性河流皆属春季径流最大的河流。春季径流最大的季节性河流主要有努加尔河、达罗尔河和贾埃尔河。努加尔河是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它流经布尔科、加罗韦,至埃尔注入印度洋,全长300多千米。沿途两岸许多支流注入其中,为索马里北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干流河道流经高原地区,在距布尔科30千米附近,修建拦河坝和引洪淤灌工程。由于上游来水大部分沿途流失,淤灌草原,或渗入地下,所以努加尔河一年中只有雨季才有地表水,其余时间是干涸的,只有在埃尔居民点附近以东才形成常有水的河道。流域有较好的牧场和一些农耕地。北部沿海地区河网密度大,在长达1000多千米的亚丁湾海岸,有百余条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的发源地一般都在海拔1000~2000米的北部山地或高原,从源头至海边,距离短的100多千米,长的200多千米。流域地形较陡,上游坡陡流急,沙土流失严重,进入沿海平原后则水流散乱,多数河流无固定河道,漫流入海,有的在亚丁湾岸边形成海滨潟湖,有的潟湖与亚丁湾之间有水道相连,可以通航。这类河流主要有达甘河、巴拉德河和多格维恩河等。旱季时,这些河流就成为地下径流,只有少数地方以小水塘或泉水的形式露出地表,是当地牧民和牲畜良好的饮用水源。
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巴列赫”(Baiehe),是一些不大的浅底天然洼地,多数是山岩石在降雨时充水坍塌形成的。这类湖泊与当地水塘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雨季来临后能存水1~2个月,也是人们饮用水的一个重要水源。湖泊面积一般为1公顷左右,有的达数公顷。
六 行政区划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是由原英属保护地索马里和意属托管地索马里合并成立的。1960年合并时,前者称索马里北区,后者称南区。随后,索马里政府将全国划分为8个州,其中南区划分为6个州,分别是贝纳迪尔、上朱巴(Upper Juba)、下朱巴(Lower Juba)、希兰(Hiran)、米朱提尼亚(Migiurtinia)和穆杜格(Mudugh);北区有两个州,分别是哈尔格萨(Hargeisa,又名西北州)和托格代尔(Togdheer,又名东北州)。州下分48个区(District),州由州长管理,区由政府任命的教导员管理。区下辖镇和村(Village)。
1973年,政府先后于1月、3月、5月、8月和9月对全国行政区划做了5次调整,将全国划分为14个州和1个直辖市,下辖78个区。分别为:中谢贝利(Middle Shabelle)、下谢贝利(Lower Shabelle)、拜多阿(Baidoa)、下朱巴、盖多(Gedo)、巴科勒(Bakol)、穆希兰、加勒古杜德(Galgadud)、穆杜格(Mudug)、努加尔(Nugal)、哈尔格萨、萨纳格(Sanag)、巴里(Bari)和托格代尔。直辖市是摩加迪沙(Mogadishu)。每一个州由3~6个区组成,摩加迪沙市下辖15个区,区下辖村。州和区均设地方政府和经选举产生的州、区委员会。委员会候选人需经中央政府同意。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中央设地方政府和农村发展部负责管理地方政府。
1980年,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又做了一次调整,将全国划分为18个州,即下朱巴、中朱巴、盖多、巴科勒、拜(Bay)、下谢贝利、中谢贝利、巴纳迪尔(Banaadir)、希兰、加勒古杜德、穆杜格、努加尔、萨纳格、巴里、托格代尔、西北、奥达勒和索勒(Sool)。各州下辖若干区,全国共分为87个区。州和区均设地方政府和经选举产生的州、区委员会,区下辖镇和村。摩加迪沙市作为首都由中央政府直辖。
2012年索马里制定临时宪法,规定两个或多个州可在自愿基础上合并组成联邦成员。2016年,全国联邦成员组建工作结束,共形成6个联邦成员州,分别为:索马里兰(由奥达勒、西北、托格代尔、萨纳格、索勒5个州组成)、邦特兰(主要由巴里州、努加尔州以及穆杜格州北部组成)、加尔穆杜格(由穆杜格州南部和加勒古杜德州组成)、希尔谢贝利(由希兰州和中谢贝利州组成)、西南(由巴科勒州、拜州和下谢贝利州组成)、朱巴兰(由盖多州、中朱巴州和下朱巴州组成)。[2]
七 人口、民族与语言
(一)人口
1.人口规模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索马里的人口1947年为161.1万人,1953年为190万人,1958年为199万人,1962年为220万人,[3]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约0.5%。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显然不是出生率低,而是医疗卫生条件差,儿童死亡率和成人死亡率都高。独立后,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上升,1971年全国人口达450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城镇为3.5%,农牧区为2.2%。[4]1990年,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索马里人口约75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1%。2002年,伦敦经济研究所估计索马里人口为104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为2.2%。2017年,联合国估计索马里人口为147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2%。[5]2018年,索马里人口为1518万。[6]
2.人口年龄结构
从人口年龄看,2015年索马里15岁以下(不包括15岁)人口为503.8万人,占总人口的46.7%;15~64岁人口为544.3万人,占总人口的50.5%;65岁及以上人口为30.5万人,仅占2.8%。这体现了索马里人口结构年轻化的特点(见图1-1)。

图1-1 2015年索马里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AfDB,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2018,p.325。
3.人口分布
索马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按1000万人口计算,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人,而占国土面积36%的西南部地区为每平方千米21人,谢贝利河和朱巴河谷地、贝纳迪尔州一带逾200人。这主要是西南部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更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至于其他地区,人口大多又集中在供水较方便的沿海港口城市(如柏培拉、奥比亚)、渔业中心(如阿卢拉)和农业区(如哈尔格萨、布劳),每平方千米20~80人。2013年,索马里主要城市摩加迪沙、哈尔格萨、布劳人口分别为160万人、49.3万人和15.9万人。[7]这些人口较密集的地方其周围一般是用于放牧的旷野,每平方千米仅1~5人。内陆高原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有的地方往往步行数日见不到一个人。
4.人口从业
长期以来,索马里的大多数居民以游牧为生。他们主要饲养山羊、绵羊和骆驼,而在一些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人们还饲养牛。据一般统计,独立前夕,游牧民占当地总人口的71%,定居人口包括农民、渔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仅占29%。1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更低,不足全国人口的10%。独立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到城市就业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已占25%。其中33%的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其余的从事商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等。20世纪80年代末内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不少城市居民又回到农村。目前,在全国总人口中,游牧民约占60%,农民占20%左右,城市居民约占20%。
(二)民族
索马里是非洲民族成分比较单一的国家,主体民族索马里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故有的社会学家将索马里这个国家称为“索马里人之国”。少数民族有希德莱族、谢贝利族和瓦加沙族等。
从人种学上说,索马里族人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种,是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过渡类型。其特点是头颅狭长,身材较高,肤色介于古铜色与暗褐色之间,头发卷曲,嘴唇稍厚,脸型酷似欧罗巴人。
索马里人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是库希特人的一支。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500多年前,索马里人已分布于整个非洲之角。公元9世纪开始接受伊斯兰教。10~13世纪,一批又一批阿拉伯人和一些伊斯兰教徒移居索马里,出现了阿拉伯移民与当地索马里人的大混合。结果,索马里人虽保留了自身的许多特点,但基本上改信伊斯兰教。
依照文化、地理和历史的差异,索马里人可分为两大族系,即主要从事游牧的萨马莱和主要从事农耕的萨布。而由于相同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两大族系至今仍保持着部落时代按父系追溯血统的习俗,仍保留着部落时代的名称和实体。每一族系的索马里人都有自己的始祖,并从始祖那里传下姓氏。按照父系血统追溯,萨马莱人分为迪尔、伊萨克、哈维耶和达鲁德四个部落,萨布人分为迪基尔和拉汉文两个部落。各个部落的人数不等,多的达数百万人,少的也有数十万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标志和生活习惯。每一个部落又有若干支系,即氏族。在每个氏族里,其男性成员同自己的妻子、儿女组成一个家庭,然后若干家庭一起组成一个家族村落,从事放牧和相关劳作。在农业区,情况稍有不同,由于人们同土地关系日益密切,同一村落的成员来自不同的氏族,血缘关系有近的也有远的,但大多属于同一部落。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分化,所以促使索马里人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对首领的依附关系,而是有约束力的父系血统关系,决定索马里人在政治上效忠的也是父系血统。索马里人在政治上同谁联合或同谁分裂,是以父系血缘为根据的。有时,同一部落的不同氏族,甚至同一氏族内部的不同家族集团也可能相互对立,但当这一部落或氏族受到外来敌人攻击时,它的各个氏族或家族就会联合起来保护其共同的利益。十分明显,这种按父系追溯血统的习俗是一种部落制残余,它对索马里社会和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希德莱、谢贝利和瓦加沙等少数民族属尼格罗人种,有30万多人。他们散居在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地区,从事农耕。他们至今虽保留着原有体貌的不少特征,但作为社会团体来说,正越来越多地接受索马里族的文化。
此外,尚有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波斯人、英国人和意大利人等外来民族,总人数不多,不过数万人。他们大部分经商,一部分经营农场或企业。
(三)语言
索马里的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并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之所以都被作为官方语言,主要是由于在同阿拉伯人的长期交往中,许多索马里人学会了阿拉伯语,甚至把阿拉伯语看成第二种民族语言。
索马里语有多种方言,其中主要的有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和沿海方言。北部方言主要是广大从事畜牧业的居民的语言,南部方言主要是从事农耕的居民的语言,沿海方言通用于东部沿海及介于南、北方言之间的地带。不过,这三种方言的差别都不大,几个地方的人在一起,彼此都能沟通。
索马里语长期没有文字。在英、意殖民统治时期,索马里民族知识分子多次提出文字方案,但均遭殖民当局禁止。索马里独立不久,民族政府就设立了索马里语言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订索马里语的最佳书写方案。该语委先后考虑了包括阿拉伯文、拉丁文等九种文字的字母拼写方案。但在1962年提出的报告中,该语委倾向于使用拉丁文字母,认为该字母最适合索马里语的结构和发音,有利于索马里青年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便于索马里采用现代印刷设备等。但是,由于一些宗教界人士和泛阿拉伯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政府未能宣布实行,该语委的工作也因此停滞。1969年索马里最高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索马里语言的文字化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71年1月,索马里语言委员会恢复运行,并开始编写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索马里文语法、字典和学校教材。1972年10月21日,最高革命委员会做出决议,规定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索马里文为国家的官方文字,从1973年1月1日开始使用。决议还要求政府官员用3个月(后延长为6个月)学会使用索马里文字。1973年10月21日,首张官方索马里文报纸——《十月之星报》问世。
八 国旗、国徽、国家
1.国旗
根据1961年6月20日通过的共和国宪法,索马里国旗的旗面为浅蓝色,中间是一个五角星。浅蓝色是联合国旗帜的颜色。索马里国旗之所以要采用与联合国旗帜相同的颜色,乃是因为联合国是索马里托管和独立的创议者。五角星象征非洲自由和独立,它的五个角还分别象征当时的意属索马里(现称索马里南区)、英属索马里(现称索马里北区)、法属索马里(独立后改称吉布提),以及在西方列强瓜分非洲时被分割到现在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索马里人居住区。
2.国徽
由两只左右相对站立的非洲黑斑金豹托着一张盾牌。盾面为索马里国旗。盾牌上端为一顶王冠,象征独立;下端是两把矛和两片棕榈叶,象征自由。非洲豹象征威严、勇敢、坚强和力量。
3.国歌
《索马里万岁》,歌颂索马里的光荣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