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昭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礼尊隆养,画地为牢!

菩提达摩佛珠,五万两纹银采于金陵,献李娘娘。

海天霞色锦观音大士像,两千两纹银采于苏州,献李娘娘。

……

朱翊钧想到了皇极门前母妃手上那挂不释手的佛珠,轻声一叹。

这些年,冯保为了讨母妃开心,当真花了不少银两,完全可以说,是极尽谄媚逢迎之姿。

而母妃呢,欣然接受。

这位平常就吃花斋,每日里抄经礼佛,被无数人说是观音娘娘再世的妇人,已经无法以纯粹的善恶来界定了。

至于张居正。

在账册上,不是收受贿赂的那个,反倒是行贿的那个。

为了祝贺冯保取代孟冲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居正不顾大行皇帝丧期,命人亲至冯保私邸送上了名琴一张、夜明珠两颗、珍珠帘一副、金八百两、银八千两。

冯保将收受张居正财物贿赂写的很详尽,能看得出来,冯保不仅对这份大礼的价值很重视,也对张居正的态度很重视。

朱翊钧想到这位“挽明五十载”的救世良相,顿时思绪万千。

此人身上的争议,恐怕比整个隆庆朝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加起来还要多。

无数人以张居正死后抄家家资不过十万两纹银来佐证,张居正绝非贪官。

朱翊钧也不觉得张居正是贪官,毕竟,以张居正的身份地位,十万两纹银着实不多。

但是,隆庆五年在册六千多万大明朝子民岁入也才两百五十万两纹银啊!

一家之财,占一国岁入的百分之四,如果以大国经济来论,是几千亿的程度。

当然,这样类比明显有些冤枉,但以十万两纹银普世价值来论,至少也是数十亿啊。

有功有过,朱翊钧对这样的人评价——是个真实的人。

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朱翊钧没有再看下去,事涉母妃,事涉阁老,为了孝道,为了皇家颜面,也为了朝廷稳定,不能细究。

“送到慈宁宫。”朱翊钧合上账册,重新放回张贵手上,沉着声调道:“再有,自此以后,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妃闻之心烦。

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

既然母妃不愿意体面,那作为儿子的只能帮她体面了。

闻言,张贵瞬间毛骨悚然,万岁爷这话,充斥着孝道的意味,可却用孝道将李贵妃“装”了进去。

什么叫国家政事?什么叫关系重大?

既然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为下者就要自己揣摩,而为了不受惩处,自然是什么事都不会告诉李贵妃。

否则,就要担心受到严惩,如此一来,偌大的慈宁宫,就成了“牢笼”,对外事,李贵妃将一无所知。

而这对一位极度渴望权力的皇帝生母而言,或是无穷的打击。

“奴婢遵旨。”张贵俯首道。

在张贵下去安排后,其干儿子,也是新晋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走进了乾清宫侍奉,就听到万岁爷说道:“摆驾慈庆宫!”

……

慈庆宫。

陈皇后未寝。

“内廷变动,请母后勿要担心,儿臣以列祖列宗起誓,愿意‘以天下养’孝养两位母亲,朝夕问安,风雪不辍。

在大行皇帝移梓就陵后,儿臣会在京师附近修建三个庄园,供母亲们居游,入春赏花、入夏避暑、入秋将息,入冬则回紫禁城,如若儿臣有闲,也将与母亲们一道出巡天下,等到母亲们整寿,儿臣当举办万寿庆典,与国同庆。”朱翊钧为陈皇后讲述着接下来的奉养。

历朝历代,除晋朝以孝治天下外,皆以忠、孝治天下,为了天下秩序的和谐,皇帝能有机会表现孝道,其实是个很好的事。

前提是,太后、太妃懂得克制。

李贵妃不懂克制,朱翊钧以方法劝她克制,这些事,瞒得过外人,却瞒不住嫡母的陈皇后。

以手段对付生母,难免会让嫡母感到薄凉,这便是朱翊钧不避昼夜前来慈庆宫解释的原因,以免出现误会。

在听到皇帝说“冯保已死”、“内廷禁言”时,陈皇后表面颜色没有发生变化,但心底已经掀起了滔天波澜。

直到听到“两母同尊”、“以天下养”后,陈皇后的波涛才缓缓平静,望着眼前的儿子,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

是列祖列宗的影子!

大明朝有几位年少登基的皇帝,英宗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尽管当时、现在、以后的风评都不太好,但都无法否认,朱家皇帝总是早早地表露了超绝的政治智慧。

陈皇后看着那黑色金龙袍,祖孙的影子在这一刻逐渐重合了,“钧儿,你很像,很像你的皇祖。”

祖宗保佑!

吾儿当为尧舜。

母子间误会解除,朱翊钧便不再提及,转而请教道:“母后,如今冯保在狱中畏罪自尽,而因恩怨纠葛问罪的阁老高拱还在诏狱中,儿臣请问该如何处置?”

谈到高拱,陈皇后的笑容一滞,沉吟道:“高拱入狱后,内阁便呈来了之前被冯保僭越驳回的章疏,那《五事疏》我看了,虽然高拱本意在毁谤徐阶、李春芳内阁,陈述新政,但外人看了,不免会心生此乃毁谤大行皇帝的意思。

大行皇帝登基时,徐阶等人也曾拟疏拟奏,其中有许多毁谤嘉靖皇帝之处,大行皇帝一时不差,便照准朱批,但在事后,大行皇帝不止一次向我述说后悔,钧儿,你可知道为什么?”

“母后的意思,始作俑者,岂无后也?”朱翊钧答道。

“我儿聪慧。”

陈皇后满眼都是对朱翊钧的喜爱,温声细语道:“不管怎么说,父子休戚与共,父受辱,等同儿受辱,今日钧儿为子辱父,他日钧儿为父为祖,焉知是否身后受辱?

高拱纵使无意,也是有罪。

再者,皇极殿上、乾清宫中、皇极门前,高拱频频闹事,足以见得本性傲慢,在朝政敌无数,且亲朋门生无数,以致朝纲败坏,党同伐异,此人不离朝廷,朝野必将永无宁日。

然高拱数救大行皇帝于水火,大行皇帝以师长奉之,于我大明朝有大功,不可否置,依我看,阁老为国为民,以至多有操劳,精神恍惚,心力憔悴,始至御前不断失礼,功过相抵,放还家乡吧,日后年、节将至,钧儿时常降下天恩,以示宽厚仁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