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甘泉思想研究:以“生”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与马寄同志有师生之谊。2001年9月他在我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2012年9月再度由我指导攻读博士学位。我对湛甘泉研究的了解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应朋友之邀,我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陈献章评传》。虽然我的主业是佛学,但对儒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校读《陈献章评传》的过程中,相对于传主陈献章,我对附传的湛甘泉更感兴趣(《陈献章评传》附有《湛若水生平及其哲学思想》)。湛甘泉与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同时代人。两人过从甚密,志同道合,共同掀起明中后期“心学”思潮。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阳明学成为显学,而甘泉研究则显得落寞许多。甘泉研究的遗憾更体现于其学术理路把握上,甘泉无疑是“心学”家,然而其言说迥异于阳明以“良知”言说“心”。甘泉言说“心”的方式更为曲折,他就“气”言“心”。“气”与“心”的关系可谓甘泉思想的关节点。因了偶尔的机缘,我想指导一名学生,探究甘泉“心学”的独特面貌。

马寄同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工作。多年来,他倾心学术,一直从事儒学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颇有见地的论文。2012年9月博士入学之初,我建议他以甘泉思想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相较于十几年前,甘泉思想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已有数篇以甘泉思想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我觉得有些研究还有待深入。一是甘泉思想的关节点——“气”与“心”的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二是有待归纳一条主线贯穿甘泉思想,呈现甘泉思想的整体面貌。“气”、“心”关系如何,甘泉思想的主线是什么,是甘泉思想研究深化和突破的关键。在确立选题时,我建议他重点关注这两个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在开题时,马寄以“生”作为论文主线和切入角度。自诞生之日起,儒学就洋溢着“生”的气息。儒学演绎至宋代,理学家们借助《周易》义理性诠释建构本体论、境界论,“生”更是成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至明代,白沙学派以“生”为思想内核,建构起整个思想体系。甘泉是白沙传人,以“生”为主线勾勒甘泉思想,确有思想渊源。导师组认同这一主线和切入角度,建议他在研究中留意以下三点。第一,甘泉“生”之思想应追溯到陈白沙,具体的传承情形如何?第二,甘泉思想的关节点是“气”与“心”的关系。在“生”的视域下,如何处理这一关节点?第三,甘泉与阳明同为“心学”大师,两者“心学”有何异同?这是因为在比较中能够进一步体认甘泉思想的特质和他在“心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2016年6月,马寄提交了厚实的论文初稿。审读后,我觉得论文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在认真研读甘泉全部原始文献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他以“生”作为甘泉思想的主线,逐次阐释甘泉思想的渊源、本体论、工夫论、道统论。在“生”的视域下,甘泉思想得到完整和令人信服的呈现。在占有资料、研究角度和内涵发掘这三个方面,论文颇有建树,无疑会推动甘泉思想研究的深入。马寄的博士学位论文受到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马寄毕业后,根据我和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和充实,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很高兴有机会再次翻阅这部书稿。

相对于既往的甘泉研究,这部书稿给我留下以下五点深刻印象。第一,对甘泉相关原始文献的全面运用。甘泉相关文献迄今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对甘泉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马寄的研究以《泉翁大全集》(钟彩钧、游腾达点校,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万历二十一年修补本,台湾图书馆藏)、《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钟彩钧点校,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台湾图书馆藏)为底本,参考了《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五六、五七册,齐鲁书社,1997)、《圣学格物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及《湛甘泉先生文集》其他诸版本。据我所知,这是最可靠、最权威的甘泉文献。这为马寄甘泉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文献基础。第二,以“生”为主线,串联起甘泉整个思想,使论述集中、有序,很好地呈现了甘泉思想的整体面貌。在这方面,这部书稿超过了既往的甘泉研究。第三,如前所述,甘泉思想的关节点在于“气”与“心”的关系。在“生”的视域下,一“气”运化,“生意”盎然。“气”乃“生”之基点。“生意”盎然,灌注于天地之间,又归属笼罩于一“心”。“心”乃“生”之渊薮。如此,“气”、“心”之间的扞格便得以消除。此外,书稿还以“生”为视角,论述了“道”(“理”)、“心”、“性”等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第四,书稿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论述甘泉思想时,时时对比阳明的相关思想。在与阳明“心学”的比较中,甘泉“心学”的独特意蕴得到充分展现。《明儒学案》载:“先生(甘泉)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界多以“随处体认天理”标识甘泉工夫法门。马寄的博士学位论文却突破这一“定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只是上半句,下半句“而涵养之”常为人所忽略,因此甘泉工夫法门完整的表述应为“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由是将甘泉工夫归于涵养,进而以体认、涵养分别概括阳明、甘泉的工夫论。这不仅对把握阳明、甘泉工夫有很大助益,而且对审视整个宋明理学工夫体系颇有助益。第五,书稿将甘泉思想定位为“气化”“心学”,这是一个新的理解。书稿提出甘泉言“心”的同时又言“气”,大胆地将甘泉思想定位为“气化”“心学”,认为与其将甘泉思想置于“理学”与“心学”之间考量,不如将其置于“气学”与“心学”之间审视。书稿跳出了宋明理学惯有的研究路径依赖,给整个明代“心学”思潮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可能性,也为其后的刘宗周、黄宗羲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马寄同志身在南国,素心安立,默应前贤,教书育人,沉潜问学,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是非常难得的,更是令人赞许的。

是为序。

王月清于南京大学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