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H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先秦时,儒家与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大受创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重兴,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的治国思想非常丰富,本书将摘其要点简述。

(一)仁政学说

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出现。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等行为看作仁的表现[64]。孔子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学思想。孔子关于仁的内涵主要有:一是仁即爱人,二是仁即克己。如何实现仁呢?孔子提出要孝悌忠恕。其中,孝悌是根本。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董仲舒以儒家传统的三代王道政治为内核,提出了德主刑辅、教本狱末的为政原则[65],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重兴。儒家学说到了宋代演化为理学,张载提出了“仁道及人”的思想。程颢和程颐认为治国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王道,王道的根本是仁政。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

(二)礼义思想

《周礼》所载之礼,既有祭祀、封国、朝觐、巡狩、丧葬等国家层面的典礼,也有用鼎、乐悬、车骑、服饰、礼玉等具体规制,还有礼器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等最为系统的“礼”的体系。《论语》中记载,孔子要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的秩序,并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通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礼”的要求,进而达到“仁”的目标。荀子将孔子的礼治思想发扬光大,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对礼的起源、作用、本质、礼法关系、礼治与人治关系做了系统阐发,提出了法后王、尚贤使能和富国富民等思想。西汉的贾谊主张用儒家“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去明礼义、定制度,反对“无为而治”,强调强化君权、民本和仁政并重、劝善用礼和惩恶用法兼用的治世原则和治国主张。

(三)德治主张

周公辅政过程中,系统阐发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人文主义思想,并将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和分封制度作为西周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柱。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原则,统治者的道德对政治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孟子更加强调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教化作用。之后,德治主张不断得以丰富,如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提倡“德刑兼备”,以德治为主的政策原则;王符提出治国安民应以“德化”为上策;王守仁提出了“明德亲民”的政治主张。

总之,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且过分注重人性中的善而忽视了其恶的方面。因此,从大方向上看,其仁政、礼义、德治等主张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是非常美好的政治理想和有较大借鉴价值的治理思想。但在中国传统郡县制背景下,这种治理思想往往会演变成官僚集团(或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员)在君主和民众之间博弈的一套“统治术”和“意识形态”,而仁政、德治等政治理想往往因为地方政府的某些“恶”而很难落实到基层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