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本书结构和其他说明
本书结构是选题和研究思路的具体呈现,按照“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结构要素—能力测评—成因分析—提升建议”的逻辑组织成体。
(一)本书结构
本书由导论、正文(共七章)和参考文献三部分(见表0-6)构成。正文第一章梳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和西方的治理理论。第二章介绍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包括治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政府治理能力理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等。第三章论析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及要素,包括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各自内在的要素。第四章构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并对“一区七县”特别是H县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情况进行测评,其内容包括设计依据,指标体系、标准及权重以及纵向测评、横向测评和满意度测评等。第五章回顾H县政府治理的历史进程,对其县制沿革、行政机构、政府人员、治理得失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价。第六章剖析H县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如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民主法治建设滞后、文化提升能力不足、社会保障能力受限、对生态治理重视不够等,其原因有经济发展基础差、行政体制改革迟缓、文化发展层次不高、社会保障后续乏力、生态治理起点较低等。第七章提出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建议。面向宏观,要把塑造服务型政府、培育法治型政府、建设信息化政府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努力方向进而推进其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面向微观,建议以H县教育精神塑造政府的行政文化;围绕解决缺水和贫困两大基本问题,提升服务型政府水平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做强“金色教育、绿色农业、红色旅游”三个县域品牌,提升政府治理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自治来护持政府信用,提升政府的政治治理能力;通过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县级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最后简要说明本书的发现与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
表0-6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续表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1.系统梳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基本理论,论析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要素。
2.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并可适用于测评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3.通过对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的评估,针对存在的差距、不足及成因的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推进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建议。
(三)创新之处
1.论证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要素。在比较系统梳理治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划分为更具体的多种能力要素,并重点分析了县级政府每个方面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2.构建和运用了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和新要求,按照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放管服”理念指导下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根据政府的法定职责,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标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从5个维度、21个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H县政府治理能力进行测评。
3.多向度评估了H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情况。力争运用多学科知识,从横向测评、纵向测评、满意度测评等角度,全方位、多向度、深层次地对H县政府治理能力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如对H县政府2000多年的治理史进行全面回顾,对H县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系统梳理,对H县和周边邻县(区)的政府治理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对H县2000~2015年的政府治理能力进行纵向研究。与此同时,全面关注公众满意度,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四)不足之处
1.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可能不尽全面。加之部分数据采集难度较大,实证研究的深度有待挖掘。
2.对县级政府的领导干部缺少跟踪和“聚群”研究,对县域公务员队伍缺少系统化研究,对乡、镇、村及其治理缺乏深入研究。
3.由于本书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部分建议可能不够具体和深入。
[1]汪仕凯:《论政治体制的能力与国家治理》,《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2]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杨振武:《准确把握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国家治理》2014年第1期。
[4]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本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20日第1版。
[6]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
[7]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杨庆育:《我国西部开发政策轨迹及其效应》,《改革》2016年第5期。
[9]人民论坛测评中心2015年的测评结果显示:GDP健康度排前10位的省份,西部占半壁江山(广西、四川、陕西、云南、宁夏在全国31个省份的排名分别是1、7、8、9、10);GDP健康度排后10位的省份,西部同样占有更多席位(新疆、重庆、内蒙古、贵州、甘肃在全国31个省份的排名分别是24、25、26、29、30)。参见栾大鹏、赵帆《哪个省的GDP更健康?桂鲁琼名列三甲 西部省份差异显著——31省份GDP健康度测评及排名(2015)》,《国家治理》2015年第15期。
[10]方兰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报告》,载姚慧琴、徐璋勇主编《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资料来源:《中国贫困县数量27年只增未减 六成分布在西部》,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29/5797938.shtml。
[12]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
[13]丁志刚、陆喜元:《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14]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5]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复旦政治学评论》2006年第1期。
[16]该书对加拿大地方政府的历史、运作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代议角色和服务分配角色问题进行了讨论。
[17]该书围绕英国地方政府的主题和议题、政治与人民、现代化,对其治理与合作、地方选举、央地关系、压力集团、民主的复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18]该书考察了“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核心特征,探讨了世界上不同治理模式的哲学基础、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
[19]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1]阎刚平:《县域科学发展方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范逢春:《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2]唐天伟、曹清华、郑争文:《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0期。
[23]宋洁:《当代中国县级政府能力及其评估的实证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4]〔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丹〕埃里克·阿尔贝克:《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常志霄、张志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美〕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7]〔美〕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8]〔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该书强调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合作进行城市治理,重点关注二者合作的前提和条件,如制度安排、政策工具等。
[29]〔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0]〔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陈伟、段德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美〕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澳〕布莱恩·多莱里:《重塑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财政、治理与改革》,刘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丹〕曹诗弟:《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泥安儒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3]江易华:《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测研究——基于社会公正的研究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4]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评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