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基本原理求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理论结构。因此,学习和研究它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抓住关键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

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因此,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需要首先弄清这个枢纽点,弄清它本身的含义以及它为什么成为理解上的枢纽。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些粗浅论述。

我们知道,《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每个商品都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使用价值,即具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品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交换价值,即可以用来按照一定比例和别的商品相交换,如1件上衣=50斤粮食。那么,为什么这两种商品必须按照上述比例相交换呢?这是因为任何商品不管其使用价值如何不同,但都花费了人类的劳动,即都具有价值,因而可以互相比较。上述两种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证明它们都包含同样多的人类劳动,即同样多的价值。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归结起来说,商品的二重性,是就同一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这两方面的性质而言的。

商品为什么必然具有这二重的性质呢?这是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所以商品的二重性质,就要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里去探索。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就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那么,劳动的二重性表现在哪里呢?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的、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例如,种庄稼的劳动不同于织布的,而织布的劳动又不同于打铁的,如此等等。生产商品的劳动从这方面看,就是具体劳动,或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由于有着不同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和手段,因而就有着不同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具体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也就是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就只剩下一个共同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它都是人的脑力、肌肉、神经、手等的劳动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或称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等同的,它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商品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者说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马克思对于劳动二重性以及它同商品二重性的关系曾经做过如下精辟的概括:“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2]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一定的社会条件消失了,人们也就没有必要考察抽象劳动了。

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生产其他劳动产品的劳动为什么不具有二重性,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为什么具有二重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商品生产产生的社会根源上,或者说从它存在的社会条件上去探索。人类历史上出现商品生产,最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由于社会分工,使得生产者之间结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劳动又是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因而劳动就具有私人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那么,劳动的二重性是怎样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呢?我们知道,私人劳动首先要表现为具体劳动,而每个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对社会有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要进行商品交换,各种具体劳动因性质不同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这就要求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比较一般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这就是要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就具有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方面的性质。

以上就是马克思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基本内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证明的。已往的经济学者,包括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它的被称为古典经济学的最有成就的代表,也没有分清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同表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各种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3]可见,科学地证明劳动的二重性的功绩,完全是属于马克思的。

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是理解政治经济的枢纽呢?我们应当怎样去把握这个枢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分析和论证都是由此一步一步展开的。没有劳动价值论做基础,剩余价值论也就得不到证明,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等也无法被科学地论证。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者虽然也曾对商品价值做出某些正确的分析,承认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极不完善的、极不彻底的。他们只是笼统地说到了劳动,但从未明确地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来。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指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并由此揭示了商品、价值等绝不仅仅是物,而是在物的掩盖下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同时,由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建立,也就解决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问题。商品价值既然是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因此,商品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确定,不过它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规律——价值规律。

以上分析说明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阐明,就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也就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阐明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

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来源问题。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的原理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彻底粉碎了资产阶级学者为了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而编造出来的种种谬论。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呢?

我们知道,资本家想要进行生产,必须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还必须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有了这些条件便可以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以具体劳动利用生产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一个新的使用价值即新的产品出来。在此过程中,工人就把生产时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来了,其中包括耗费掉的原材料的价值和生产设备磨损的价值。至此还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因为具体劳动只是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和保存了耗费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即旧价值,原有价值是多少,就只能转移和保存多少,并未增加分文。但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有另一方面的性质即抽象劳动,工人在转移旧价值和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由于耗费了一定数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因此又形成了一部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工人的工资以外还有剩余,这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到这里,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由于运用劳动二重性的原理而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两种不同的形态,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马克思运用自己所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这两部分资本及其不同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划分。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换了自己的物质形态,如由木材、油漆等的形态,转换为家具的形态,但它不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不发生增殖。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作不变资本。

资本的另一部分,即资本家用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而且工人在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即新耗费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劳动,所形成的新价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值的等量,而且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说明它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作可变资本。

运用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根据资本的各个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一。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不仅不能而且竭力反对对资本进行这种划分。这一科学的划分,进一步证明了剩余价值仅仅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也就是说是从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中得来的,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唯一来源。同时,这一科学的划分,还便于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这一科学的划分,也为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力地支撑了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分析论证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作为分析的出发点,着重分析社会总产品如何实现,就是它如何在价值上和实物上得到补偿。为此,马克思依据自己所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部分,是全社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可变资本部分,是劳动者在转移旧价值的同时以抽象劳动形成的一部分新价值,它是用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部分,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另一部分新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在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三个部分,都必须在价值上和实物上得到相应的补偿。否则,再生产便不能顺利进行。可见,对社会总产品的这种划分,就为研究再生产问题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曾经长期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但都没有得到科学的结论。例如,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密,就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分解为各种收入,即只分解为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两部分,而不变资本的补偿被排除了。他的这一错误,就是把一定时期内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当成了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他之所以对社会总产品不能在价值上做出正确的划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因而不了解工人的劳动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还必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正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分析虽然是很不完善的,但也足以说明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系列重要原理,只有借助于它,才能迎刃而解。劳动二重性学说,就像一把钥匙一样,通过它可以打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必须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