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贵州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经验
贵州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发展上的成绩是显著的,预计2018年底基本上就能达成全面脱贫的目标。贵州省把精准扶贫和脱贫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各地竞相开展各种扶贫工作实践,创造了许多有影响的做法,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精准识别“四看法”,就源自贵州实践;又比如党建扶贫就诞生于贵州20世纪80年代的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得以发扬光大;贵州还探索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些新做法等。这些经验和做法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贵州扶贫脱贫效率,增强了其可持续性,而且也让全国其他地方受益。这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将其经验进行如下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当然有一些经验在全国是具有一定共性的。
第一,贵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省整体发展联动考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动全省整体发展,而全省整体发展又反过来带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贵州省出台“10+1”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发展思路的体现。这套政策涉及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党组织建设和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以及生态建设等,实现各个领域相互支持和融合发展。贵州正是借助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快速地打造有贵州特色的山地经济和民族特色旅游、大数据产业等,同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住宿等条件,使得贵州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如,2013年开始,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着力建设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反过来带动精准脱贫。截至2017年上半年,六项行动计划共完成投资1367.1亿元,农村逐步建立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乡村道路体系,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的通达性;建设了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小康水平,高效、可靠的绿色农村电网,宽带融合、普遍服务的小康讯,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了美观、实用、建筑形式多样化、地方民居特点和元素突出的小康房,逐步实现农村住宅向安全适用、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建设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康寨,把田园建成了公园、把社区建成了景区,涌现出一大批基础设施带动的旅游扶贫典型。这种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大规模的精准扶贫和脱贫实践,反过来又使得扶贫和脱贫有了更好的宏观环境和基础条件。因此,这样的发展势头如能再连续保持多年,相信会大大地巩固贵州扶贫脱贫的效果,将有能力确保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不会重返贫困。这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第二,精准扶贫和脱贫与改革创新并举,创新扶贫和脱贫的方法及机制,从而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建设。贵州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比如贵州的山地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适宜的天候资源等,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利用,青山绿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难以变成金山银山。但是,贵州在过去的几年中,改革了资源利用政策和机制,调动社会、市场多主体加入对贵州丰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相当快,全省有517个村成为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38个贫困村列入2015年启动的旅游扶贫试点村,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93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42.38%,同比增长23.1%;旅游收入705.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带动社会就业287.61万人,受益人数超过577万人。贵州旅游在全国大有后来居上之态势。贵州的茶产业已经获得巨大的成功,特别是湄潭的茶产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已经诞生了一些全国知名的茶品牌,确保了湄潭可持续地脱贫。贵州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率先实施了“三权促三变”政策,虽然目前在实施中依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其精神是想让土地的产权、承包权、经营权得到有效的利用,变成和增加农民的收益。资源的利用和经营只有真正让农民受益,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社会基础。改革创新,才是精准扶贫和脱贫可持续的活水源头。
第三,贵州开党建扶贫之先河,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在助推精准扶贫和脱贫上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首创了党建扶贫,在农村地区,党组织带领村民开山辟地、整治农田,缓解了人地矛盾,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曾有一段时期,党建工作趋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意蕴。但是,在这次精准扶贫和脱贫中,党组织重新得到激发和重视,成为扶贫脱贫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考察时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党建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重视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统一认识、精准派人以及服务贫困人群等方面的作用。早在2010年,贵州省对2011~2020年新一轮党建扶贫工作,布置了战役性的“四帮四促”工作,明确94家省直单位对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进行整体挂钩联系帮扶,一定三年,不脱贫、不脱钩。派出“四帮四促”工作小组,督察督办、协调处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013年,贵州省委在坚持“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基础上加大“干部驻村”工作力度,在全省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当年,按5人一组的标准共选派3万人,成队建制组成工作组,自带行李、自带灶具、吃住在村、工作在村,集中帮促6000个村。2015年,贵州省响应总书记的“因村派人精准”,全省共选派9502名“第一书记”,覆盖所有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在实施路径上表现为:(1)自上而下组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进入扶贫一线的干部选派机制;(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组织建设;(3)强化对扶贫工作相关的党员干部的选拔、监督与考核的制度建设。这些做法既有对过往形成的“党建+扶贫”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产业扶贫为主导的背景下党建扶贫边缘化的调校。
第四,贵州省大力贯彻和落实中央对社会扶贫的要求,已经构建起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中央定点帮扶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四位一体”的立体式社会扶贫格局,对区域发展和脱贫的可持续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一格局具体地表现为四种有特色的扶贫模式,分别是民营企业“包县”的模式,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产业项目振兴农村的内生动力和社会机能的“智力众筹用社会团结促进脱贫”的模式,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所开展的不同扶贫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大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灌溉和饮用水条件,为精准扶贫和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贵州省目前已经县县通高速,行政村基本上也通公路,目前正在实施组组通工程。对于欠发达村庄来说,交通差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交通改善了,不但缓解了出门难问题,降低了他们与外部交往的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等),有利于外出打工,也有利于将一些独特产品、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交通条件改善的一个最大效应是,外部游客比以前更便捷地进入贵州,大大地推动了贵州旅游发展,从而惠及许多农村。不少贫困户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而脱贫或减贫,因为当前发展山地特色、民族特色旅游,成为贵州不少县市、乡镇乃至村庄扶贫减贫脱贫的主要战略和手段。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就是水利设施建设,贵州许多地方属于喀斯特地貌,雨水多但往往积攒不起来,眼看哗哗的雨水得不到利用,有雨水而缺水成为一些农村难以发展甚至陷入贫困的要害。因此,贵州省最近几年大力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尤其重视小水库建设、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以及饮用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促进了农村脱贫进程。总而言之,基础设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减贫、脱贫以及区域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可持续影响和作用。
第六,教育扶贫是一种扶志、扶智举措,贵州省对此非常重视,投入力度之大以及从中央争取了很多政策支持,用好用足了中央政策,不仅大大改善了教育自身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助力大扶贫战略的实施。贵州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着起点低、发展任务重、资源相对短缺的困境,但是政府秉持了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并且把教育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导战略。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开展自上而下的动员。强化教育资源投入,既追求量的增长,也强调整体结构的优化。用足用好中央各项扶贫教育政策,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支持,加强对各项教育和扶贫经费的统筹,强调经费安排向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特别是贵州充分使用了特岗教师政策,截至2015年,贵州全省招聘特岗教师近8万人,显著地改善了农村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率大幅提高,为教育扶贫找到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第七,在医疗卫生扶贫上,贵州也进行了一些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因病致贫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患大病的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疾病负担重,所以,医疗卫生扶贫也是很重要的精准扶贫和脱贫举措。医疗卫生扶贫主要从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以及看好病两个层面开展:一方面,帮助贫困人口缴纳新农合费用,同时将他们纳入大病救助;另一方面,将医疗卫生资源向贫困地区下沉,让村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贵州省已经构筑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整合了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各类医疗保险资源,为患有大病的城乡贫困家庭编织了三道“救助网”。2016年,贵州实施医疗救助256.4万人次、临时救助17.5万人次,有效地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八,贵州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经济,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贵州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加上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对生态资源的使用,形成了各种生态智慧和文化,最丰富的是贵州农业生态文化。以前这些资源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挥,而今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在助力贵州精准扶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一些贫困村利用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并形成有重要价值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把生态这篇文章做好,贵州的未来发展将是相当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