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产融协同,就是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指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产融协同表现为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所占比重适当、发展均衡;在中观层面,表现为实体经济行业和金融行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依存,最终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共同健康发展;在微观层面,表现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产融结合,是产融协同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全球资源整合加速背景下,随着产业边界不断打破,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实体经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资金、股权及人事上相互渗透,相互跨入对方经营领域,形成产融结合组织,从而不断优化产业金融生态。
产业与金融的有效协同,是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而非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是在合法合规基础上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根本上区别于一些“资本大鳄”依靠资本运作,推高资本泡沫,从中牟利的模式。
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表明,产融协同好,经济发展才会平稳,结构才会健康,金融风险才会降低;产融协同不好,金融脱实向虚、自我循环,则经济发展艰难,产业结构失衡,金融风险也会增高,甚至直接威胁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增长,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危及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间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和金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增长乏力,金融业产出却保持快速增长,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发展不协同、脱节失衡的严重局面,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脱实向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是让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异化,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融协同、共同发展。要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重新塑造产业和金融的关系,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如何促进金融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建议很多,特别是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产融合作,并设立了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更多的是从金融角度入手,在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侧重强调金融行业的特殊地位,而较少从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协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角度开展研究。
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解决资金“脱实向虚”,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促进金融和产业协同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产融协同的重要意义,统筹考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方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大成企业研究院开展了“产融协同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课题研究,课题从产业端入手,从企业实践入手,研究分析当前金融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研究探索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促进产融协同的有效实现模式,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为真实了解当前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实践情况,大成企业研究院在70余位民营企业董事长、总裁出席的2017年秋季“大成企业首脑沙龙”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产融协同的实践做法、作用意义和政策建议等进行了调研。同时,课题组走访调研了近20家代表性民营企业和银行、保理、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召开数次有企业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掌握和了解了当前民营企业在获得有效金融支持、促进企业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困难以及政策需求。
课题重新审视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对当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认为,产融协同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必然需要。扭转当前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局面,促进资金“脱虚向实”,就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融有效协同、共同发展:一是要引导和鼓励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与实体经济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二是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实体产业发展;三是要在金融准入方面,给予产业资本、民营资本真正的国民待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四是金融监管要分类监管,宽严相济,在加强有效监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产融协同、有效融合、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