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随着数字化学术科研时代的到来,科研人员如何对获取的繁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便学术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信息组织能够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学习、工作效率,促进信息更加充分的利用,从而提升科研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了解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是设计有效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和开展高效的信息服务的前提。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三个:①访谈并定性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因素;②构建并验证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③在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坚持规范化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文献综述回顾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研究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形成研究思路和侧重点。通过深度访谈研究,进一步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管理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并构建理论模型。其次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对科研人员进行大规模样本调查,利用SPSS、AMOS等软件工具验证模型和假设的合理性。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指出研究结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绪论“提出问题”,本书的研究问题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研究如何应用于实践?第2、3、4章“分析问题”,主要分析了:哪些相关的研究可以借鉴、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如何界定以及构成要素和类型都有哪些。第5、6、7、8章“解决问题”主要分为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分析和问卷调研分析。第9章“应用问题”,提出设计面向科研人员的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思路。本书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全书分为九章。

图1-1 本书采用的技术路线
本书的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目前科研人员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阐明本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研究特色。
本书的第2章是个人信息管理概述,系统地对个人信息管理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进行定义和区分,详细阐述了个人信息管理的演变历程,对个人信息管理国际研讨会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介绍,并进一步对国内外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从而引出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本书的第3章是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相关理论基础,该章系统地阐述了归因理论、质的研究与扎根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根据归因理论分析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扎根理论用于对科研人员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从而建构理论模型,行为理论和信息行为模型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本书的第4章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详细地论述了科研人员学术信息行为和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本书的第5章和第6章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理论建构。第5章主要是阐述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对深度访谈形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本书的第6章通过分析访谈资料进行理论建构,将前文选择式编码形成的思想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建构了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构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信息因素、个人态度四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本书的第7章和第8章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科研人员个人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为了构建更加合理的模型,以便对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和分析,第7章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的定性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进一步明确各潜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第8章通过设计变量操作性测量问项和预调研从而形成本研究正式的调研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总样本276份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 19.0和AMOS 17.0对概念模型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并对概念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进行讨论说明,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系数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从中发现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书的第9章对目前科研人员使用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定性定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设计思路,对于后续的工具设计开发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