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占南同志请我为她即将出版的《大数据时代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一书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在信息管理研究方面又将有一新作问世,它是作者多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作为信息处理器的本质和需求一致的。说它古老,是因为每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管理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说它年轻,是因为对它的系统研究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PIM实践才刚刚开始。学者们尝试着从主体、客体、工具、技术、方法、程序、系统、目的、过程、活动、实践、项目、研究、领域、学科、行业、专业等多个角度来界定PIM。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人类获取、生产、传播、存储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相比而言,吸收、利用信息的能力却在下降。对个人信息来说,尤其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经受良好的PIM训练,个人将越来越难以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宝贵资源(时间、资金、精力和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PIM是指个人为获取或创建、存储、组织、维护、检索、利用和传播实现其人生目标和履行其人生角色和职责所需的信息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及对这些活动的研究。PIM不仅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休闲以及兴趣、职业、心理、行为等密切相关,而且深受快速发展的信息工具的强大影响,相对于组织和社会层次的信息管理来说,PIM还是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为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来对其进行研究。目前PIM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但是国内对该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这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个人信息的管理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信息管理中这一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对加强公众的个人信息管理和促进整个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信息技术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信息环境和体系,数字信息环境中科研人员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时代,随着拥有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不断增加,科研人员不得不面对因个人学术信息超载而带来的信息组织和管理问题。学术信息类型各异、种类繁多带来了个人学术信息空间碎片化,加之科研人员信息保存行为随意和学术信息素养相对薄弱,这些都使得个人学术信息的管理成了一个不得不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大数据时代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一书就是以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科研人员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同时构建并验证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作者始终坚持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力图为个人学术信息管理工具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目前国内出版了不少研究信息行为的著作,但是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还不多见。将半结构化访谈、扎根理论与问卷调研结合起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不仅能更好地建构和理解研究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学调研和访谈方法的单一性和主观性的不足,从而提升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混合研究方法可在同一研究中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概念、工具、技术、方法和手段,更为有效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全面而客观的解决方案。而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科研人员个人学术信息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可以对不易观测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的呈现,从而深入揭示其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这些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将个人信息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这也增强了该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我十分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相信该书对科研工作者和信息管理工作者、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师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谢阳群
2018年3月于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