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4章 兖州士族 豪绅的下马威
曹彦带着枣祗、满宠、于禁等人在周遭转了好大一圈,一路之上,又同枣祗就农事方面的各种技术、经验探讨了许多。
虽然曹彦并不是真的很懂农事,但凭借知晓的一些来自现代的农业知识,加上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种田的种种过程,终于还是让他给忽悠了过去。
而且不仅忽悠成功,还让枣祗惊为天人,甚至连对曹彦的态度都恭敬了许多。
这时,曹彦向枣祗问道:“枣兄此番远道而来,想来不单单是为了与我探讨农事吧?”
枣祗一门心思都扑在专业研究上,这类人向来不喜欢拐弯抹角那一套。
枣祗当下应道,“枣某此番前来,一想亲眼见识见识曹中郎的屯田之策。
二则听闻孟德仁义,对待流民、黄巾及治下百姓一视同仁。
不像袁本初那厮,毫无怜悯之心,屠戮黄巾流民,压榨冀州百姓……皆是我大汉百姓,何至于此?故而,特来投奔孟德。”
听闻枣祗确是来投奔曹老板的,曹彦笑道:“那可真是再好不过!”
《魏书》有载:袁绍之于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唯独曹操治下,因枣祗推行军屯和民屯之策,仅仅一年,便收获谷物百万斛。
自此,曹操征伐四方,再无缺粮之忧。
枣祗屯田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有了枣祗加入,有了他的词条能力加成,今年秋收的粮食足以养活所有人了!
说起枣祗,曹彦又想起一个与他一同施行屯田策的人。
他心中暗自思索:“我记得那人好像叫任峻吧?
他应当是在起兵之时,就已经跟随老曹了。
要不先找人去打听一番,看看这兄弟如今在何处任职。”
见曹彦的喜悦之情发自肺腑,枣祗对他的好感不由得又增添了几分。
【枣祗对你的好感度发生变化,当前好感度:25%】
“才涨这么点?”曹彦暗自撇嘴,心道:“看来名士都不太好搞的样子……”
“枣兄见谅,我大兄如今还在与黄巾军苦战,尚未归来。我也还有要事在身,不若先让护卫送您去府衙歇息,再请荀文若好好招待您。”
对于枣祗这般名望颇高的名士,曹彦自然不敢擅自做主安置,就连荀彧面对他,都得谨慎行事。
在这个极为看重重身份和名望的时代,一旦处理不当,落下口实,曹彦乃至曹操,说不定都要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枣祗可是个连袁绍面子都不给的人,曹彦自然也不想贸然试探。
只要老曹能安排枣祗接手屯田之事,便万事大吉。
毕竟枣祗精通农事,屯田事务到了他手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枣祗对曹彦的提议并无异议。
他并不是瞧不上曹彦,只是曹彦如今虽有些小名气,但相较成名已久的自己而言,终究只能算个后辈。
“既如此,枣某先行谢过曹校尉!”枣祗点头应道。
曹彦转头对身旁的典韦说道:“你且护送枣兄去见文若。”
“喏!”典韦抱拳领命,随后领着枣祗朝着郡守府走去。
但才刚走出几步,枣祗又突然回头对曹彦说道:“曹校尉,某在东郡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本土世家和豪绅。他们似乎对曹公怨言颇多,你们不可不防。”
类似的警告,李乾已多次来信提及,曹彦心里自然有数。
“多谢枣兄提醒!”曹彦拱手谢道。
枣祗还了一礼后,转身跟着典韦离去。
满宠和于禁初来乍到,不便多问。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那些士族豪绅对曹操的不满,是因为曹操、曹彦对户籍、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收容肆虐兖州的黄巾而引起的。
“闹吧,闹起来才好收拾你们啊!”曹彦轻声嘀咕了一句,让于禁和满宠心中不禁一凛。
……
听闻最近有多人前来投奔,尤其是名士枣祗。
再加上兖州黄巾大局已定。
曹操便将大军指挥权交予了夏侯惇,令他听从戏志才的安排,继续“清剿”剩余的黄巾。
而他自己,则匆匆赶回了东武阳。
这一日,郡守府大堂内人满为患。
曹操已是加急赶路,但也需午时才能抵达。
可一大早,
兖州的名士以及各大氏族、豪绅的家主便闻风而动,齐聚大堂。
曹操并没有邀请他们,他们是自己约好,一起赶来的。
此前曹操在东郡的种种举措,这些士族、豪绅早有耳闻。
再加上曹操在清缴黄巾时竟还接收黄巾流民,这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
收编黄巾流民,首要问题便自然是粮食。
曹操先前已经伸手向他们要过粮,难保日后不会再要。
其次,黄巾此前在兖州烧杀抢掠,杀死了不少兖州官员,还祸害了众多本土士族、豪绅。
就连前任兖州刺史刘岱、任城相郑遂都惨死在他们手中。
如此深仇大恨,真能轻易化解?
其三,黄巾虽说原本是农户,可毕竟造过反,人们对此极为敏感。
毕竟既然造过一次反,就难保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倘若他们心怀二心,日后极有可能倒戈相向,成为兖州的隐患!
此外,兖州的氏族、名士自视甚高,又怎愿与这些乱臣贼子同处一地?
这桩桩件件都关乎兖州氏族、名士的切身利益。
故而,他们自发赶来,就是要向曹操表明他们的态度:
一是阻止曹操在兖州全境推行东郡的各类制度;
二是劝阻曹操继续接收青州黄巾。
此刻,大堂内众人议论纷纷。
基本上,各世家大族、名士都事先达成了一致,要合力将曹操从“悬崖”上拉回来。
曹彦也在大堂之中,他与荀彧、郭嘉、枣祗、程昱、毛玠等人坐在上首几位。
下面的人聊得欢快,
毛玠则借此机会,向曹彦、荀彧等人介绍大堂内的各个家族和名士。
“曹中郎、荀郡丞,你们且看……”
顺着毛玠所指的方向,曹彦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坐在人群之中,显得颇为孤独无助。
曹彦顿时眉头微蹙,暗道:“有些面熟,但记不起此人到底是谁。”
这时,毛玠的声音传来:“他叫卫臻,其父卫兹曾资助主公起兵……”
“原来他就是卫兹的儿子!”曹彦恍然。
中平六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至陈留时,与卫兹首次见面。
初见时,卫兹便断言“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他认定曹操就是乱世中能匡扶天下的豪雄,于是倾尽家财,资助曹操组建五千人军队,成为曹操逐鹿中原的原始资本。
初平元年,卫兹率三千兵马随曹操西征董卓,在荥阳汴水之战中与曹操共同迎战徐荣的伏兵。
此战曹操大败,卫兹为救曹操力战身亡。
他的牺牲,也成为曹操早期军事生涯中最重大的损失之一。
曹操也因此一度流浪,最后不得已才北上依附袁绍,于河内暂住。
年轻的卫臻只有十六岁,却早早的继承了父亲的家业。
其父卫兹曾拒绝过三公的征辟,只可惜死在了荥阳,否则卫氏将会更加显赫。
曹操曾跟曹彦说提起过,想要亲自登门去道歉。
可因一直忙碌,始终未能成行。
如今卫臻既然来了,曹操想必会重用他,以报答卫兹当年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