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南试剑
王阳明本来是一介书生,虽然少时习武精通兵法,但对指挥打仗毕竟没有实践经验。他到任巡抚后调查并掌握了漳南、南安、三浰匪患的情况,经过比较,认为福建漳南的詹师富匪患虽然猖獗,但其势力相对较小,与江西南安的谢志珊、蓝天凤及广东三浰的池仲容勾结相对较少。因此,王阳明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在漳南练练兵、试试剑。他任南赣巡抚后的第一个战役,就是攻打福建漳州南部的詹师富,欲夺取漳南后,再进攻南安、三浰。
漳南,即福建省西南,以如今的平和县地域为主。平和县隶属福建漳州市,毗邻漳浦、南浦、永定和广东的大埔等八个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平和县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适于屯兵积粮。明正德年间,漳南的詹师富、大埔的温火烧等聚集了六千多名农民军,在闽、粤交界的漳州南部举旗暴乱。他们各自依靠山险,互为掎角,占山为王,常与江西南安的谢志珊、蓝天凤及广东三浰的池仲容等互相勾结,形成联盟,劫州掠府,对抗朝廷,致使闽、粤、赣三省骚乱,不得安宁。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王阳明在赣州上任开府后的第三天,他坐镇赣州遥控指挥,下令打响了平定漳南战役的第一枪。
此战役的前敌指挥官是福建按察司兵备佥事胡琏。胡琏(1469-1543),字重器,别号南津,江苏淮安府沭阳县人,乙丑(1505年)科进士。他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博学多才,兵备尤精,胆略过人。他跟随王阳明平定漳南之乱、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屡立功勋,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
胡琏统领的官兵有五六千人之多,其率领的部下有分守右参政艾洪、左参政陈策、副使唐泽、都指挥佥事李胤、哨委官指挥徐麒、知县施祥、知事曾瑶等。他兵分多路,从长富村(今平和县长乐乡一带)至阔竹洋、新洋、大丰、五雷、大小峰(今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秀峰村)等地,向詹师富发起猛烈的围攻进剿。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激战多时,山贼四处逃窜,溃不成军,难以突围。胡琏生擒了詹师富、黄烨等人,擒获并斩首四百三十二人,还俘虏了山贼家属一百四十六名,烧毁山贼房舍四百多间,缴获了车仗、牛马等许多被山贼抢夺来的财物。一些突围的山贼逃到象湖山(今永定区湖山乡)一带,重新集聚,据险守住据点。
胡琏率领官兵乘胜追击,至莲花石(今平和县秀峰乡坝头村与龙岭村交界处)处停了下来。胡琏认为时下敌众我寡,山贼又据险而守,故不能继续前进攻打,决定驻扎营寨,临时休整。他将此战的情况急速上报请示王阳明,等待时机再战。
与此同时,广东委官指挥王春等奉巡抚王阳明的命令,带领官兵围剿盘踞在闽、粤两省的平和、永定、饶平、大埔四县八镇交界处的广东大伞(今大埔县大东镇塘市,又名大产、大塘头)的山贼,对大伞形成了夹攻的态势。小休整后,胡琏马不停蹄、亲当矢石,与都指挥覃桓、漳浦县丞纪镛率领官兵急忙前去接应,围攻山贼。大伞的山贼是亡命之徒,倾巢而出,与官兵进行了殊死的搏杀。指挥官覃桓、纪镛不慎掉进了山谷中的深潭,急切间不能脱身,连同易成、李崇静等八名捕快、官兵都被山贼用弓箭射中,壮烈牺牲。前线总指挥官胡琏也被刺了两枪,鲜血染红了征袍。大伞贼徒乘势退到箭灌大寨。胡琏受伤难以再战,只好下令鸣鼓收兵,并将战况紧急报告王阳明。
据田野调查,箭灌大寨实为进灌头寨,今为广东大埔县大东镇岩东村进灌头自然村,又称大进自然村,毗邻福建平和、永定两县,四面高山峻岭,地势险要,村口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胡琏休战后,恰遇广东委官指挥王春等领兵亦至大伞,余贼退入箭灌大寨,据险并力拒敌。关键时刻,程乡知县张戬、指挥张天杰由别路进兵,攻破了白土村、赤口岩等寨后,直奔箭灌大寨,共同围攻山贼。官兵们奋勇合击,一起攻破了箭灌大寨,斩获首贼、从贼共计二百二十四名,俘获贼属八十四名,缴获牛马、车仗等赃物。
进剿广东山贼的另一路军,取得了第一战役的胜利。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二十四日,广东按察司分巡岭东道兵备佥事顾应祥率领指挥杨昂、王春,通判徐玑、陈策,义官余黄孟等官员统领官兵,兵分多路,从牛皮石、岭脚隘等处出发,先后攻破了古村(今大埔县大东镇福光村)、未窖、禾村(今大埔县枫朗镇和村)、大水山(今大埔县枫朗镇梅溪村)、柘林(今大埔县大东镇柘林村)等多处山贼盘踞的山寨,斩杀了张大背、范端、萧五显、蓟钊、苏瑢、刘乌嘴、萧乾爻、赖隆等贼首及众多的匪贼。
顾应祥(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江苏吴县人,王阳明弟子,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少年时曾追随王阳明,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九流百家,无所不窥,读书则“必传证精解,务当于心而后已”。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期间,跟随王阳明,多建奇功。正德十四年(1519年)擢江西副使、分巡南昌道。著《传习录疑》《致良知说》《惜阴录》,阐释阳明心学,是明代思想家与数学家。
顾应祥与福建官兵一起谋划乘胜追击,当形成左右夹攻之势的时候,得知大伞山贼突破了官军包围圈,致使覃桓、纪镛英勇牺牲,顾应祥马不停蹄,急速进兵接应。山贼们看见来势汹汹的官兵,急忙烧毁营寨,撤离据点,逃到箭灌大寨重新聚集,据险抵抗。官兵不想贸然进攻,双方进入相持阶段,长达一个多月之久。
此时,福建、广东两省的主要将领——胡琏和顾应祥对下一步如何进攻、仗怎样打,意见不一。胡琏认为“整缉既久,兼有诸处打手,意气颇锐”,即应该乘山贼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做好防备,猛杀过去,速战速决攻破山寨;而顾应祥则认为“集谋稍缓,声威未震,意在倚重狼达土军,然后举事”,即应临时休整,养精蓄锐,等待援兵。双方争论不休,只好向巡抚王阳明报告,请其定夺。
对于这种情况,王阳明认为,胡琏存在冒进思想,顾应祥存在畏敌情绪,他批评了二者的极端想法。王阳明认为,大敌当前,这两种意见都不能取胜,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想出更好的办法去扭转战局。因此,王阳明急速向广东、福建官兵发布了《剿捕漳寇方略牌》《案行广东福建领兵官进剿事宜》《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案行领兵官搜剿余贼》《钦奉敕谕切责失机官员通行各属》等一系列命令,详细布置作战方案。他要求福建、广东两省官兵“务要同心协德,乘间而动,毋得各守一方;如复彼此偏执,定行从重参拿,绝不轻贷”。他要求采取以退为进的方略麻痹敌人,表面上命令各地休战扎营,犒劳官兵,做出解散部分军队的假象,并扬言等到秋季之后再会兵进剿,暗地里密令官兵保持内紧外松,大部队不可走远,暗中加紧练兵,确保随时可以集结部队歼灭敌人。同时,他密令两省官员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派密探,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消息,及时准确掌握山上敌人动向,发现有机可乘时,立即发动进攻,还要求智取与强攻结合。王阳明认为,当时福建、广东两省官兵多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难以打硬仗,且平时又欺压良善,遇到战事畏惧不前,而漳南山贼集结于两省交界处的象湖山,高山森林密布,据险而守,又与广东、江西山贼相互勾结,应以智取为主才能得胜。
王阳明在发布一系列命令的同时,亲自带领精选的两千多名官兵从赣州出发,经过江西于都、会昌、瑞金,到达福建的长汀、上杭等处屯兵,深入第一线指挥作战。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中旬,王阳明接到探子曾崇秀的报告,山贼已中了他部署的假休兵的计谋,放松了警惕,且懈怠松弛。王阳明认为可趁山贼松懈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奋力进攻,完全可以彻底歼灭山贼。
因此,王阳明于二月十九日指挥四哨十一路军官兵,向各山贼巢穴发起总攻。他精选先头部队精兵强将一千五百多名,后继重兵四千二百多名,乘夜间衔枚疾进,直捣象湖山大巢,斩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余人;福建官兵从南靖出发,攻破长富村等三十余巢;广东官兵攻破敌巢十三处,一举捣平了猖獗数十年的漳南贼寇。之后,王阳明上疏朝廷,建议在漳南河头新设立一个平和县。
王阳明大获全胜后班师而归,一路上各地百姓焚香、跪拜送行,这让他非常感动。从漳南回军到达上杭时,正好赶上那里久旱不雨,百姓请他祈雨,结果天公真的作美,下了大雨,令当地百姓感慨欢呼。百姓们还不满足,让他继续求雨。他答应了老百姓的要求,再次祈雨,正好又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老百姓更是焚香、跪拜,奉他为神仙,说他带来的军队和求来的雨都是及时雨,并将求雨的地方称作“时雨堂”。这里至今传颂着王阳明求雨的故事。当时,王阳明高兴至极,作了《时雨堂记》:“正德丁丑,奉命平漳寇,驻军上杭。旱甚,祷于行台,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又明日大雨。乃出田登城南之楼以观,民大悦。有司请名行台之堂为‘时雨’,且曰:‘民苦于盗久,又重以旱,谓将靡遗。今始去兵革之役,而大雨适降,所谓王师若时雨,今皆有焉。请以志其实。’呜呼!民惟稼穑,德惟雨,惟天阴骘,惟皇克宪,惟将士用命效力,去其莨蜮,惟乃有司实耨获之,庶克有秋。乃予何德之有,而敢叨其功!然而乐民之乐,亦不容于无纪也。巡抚都御史王守仁书。是日参政陈策、佥事胡琏至,自班师。”
王阳明指挥平定漳南匪患的大军进驻长汀,在行军途中,作《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诗:
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
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
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
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王阳明作为一介书生,勇于担当,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决心,及其治国平天下的儒生理想。他认为,带兵打仗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然而受命于朝廷,立功必胜的信念驱使他果断地奔赴战场。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像赵充国一样建立旷世奇功的人生理想。字里行间满是止兵息戈、救济苍生的仁民爱物之情。这也是王阳明渐悟仙、释之非,回归儒学,以致良知为宗旨,实践儒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