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华佗是谁 谁是华佗

东汉末年一个九九重阳之日,一个小生命在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的一个小村庄呱呱坠地。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的一代名医华佗。(现在,人们把阳历的9月9日看作华佗的诞生日,近几十年大多于这一天在亳州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中药材交易会,纪念华佗并弘扬中医药文化。)

关于华佗的出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据说,华母得知自己有了身孕之后,便去寺庙烧香祈福。在返回的路上,她感到身体有些疲倦,便倚靠在一棵参天古树下小憩,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梦乡。她梦见一位仙人飘然而至,赠予她一本小小的红色帛书,内有四句脉法口诀。片刻醒来,华母方知是一场梦。但事后回味,她顿觉此梦蕴含祥瑞之意,是神明保佑腹中胎儿。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涡水汤汤,千载不息。亳州夏时属豫州,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之一,置焦国。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城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置焦国。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黄初二年(221)封谯郡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世居沛国谯县,是宋国贵族华氏之后。东汉的谯县主要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亳州市,还有河南省永城市的一小部分,华氏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今天安徽省亳州市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现在被称为“小华庄”(又名华家庄)。

这一地理位置,在春秋时期属于宋国的管辖范围,可是到华佗的时候家族已经开始衰微,华佗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寒。

民间相传华佗父亲名叫华文,家里无地无业,母亲曾氏,据说是春秋时曾参的后裔,幼时随父母由山东逃荒来到华家庄落户,后来与华文结为夫妻。全家人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

华佗的故乡华家庄,就在当时的谯郡。这个村庄又叫斗武营,是个武术之乡。大人小孩在劳动之余,喜欢挥几下拳脚,舞几下棍棒,舒活筋络,所以,这地方的人,身体都很强健。后来,斗武营这个名字叫开了,但当地老百姓认为这个名字有些野蛮,就慢慢根据“斗武”的谐音叫成“豆腐”营。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个名字,人们说着也服帖。可是到了汉朝末年,处处兵荒马乱,年年饥荒,生病的、死的人都很多。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一名旉。”

按照中国古代人取名命字的传统习惯,人的名与字的含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二者或意义相反,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辅相成,或都来自某一典故。

华佗也不例外。“佗”在古代是“负荷”的意思。再看华佗的字“元化”,意思是天地造化。

另一个作为华佗之名的“旉”字,也就是“敷”,最初见于《周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是“春天将至,草木生长”的意思,即生长繁盛。

据此可知,华佗的名与字,在意义上联系密切,完全符合中国古人取名命字的原则。

从华佗的名和字即可看出,家族对他寄托了莫大的希望和殷切的期盼。华佗也确实做到了不负众望。

华佗自幼刻苦攻读经史,熟练地掌握了《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

华佗的家乡,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涡河左岸自谯县流过,这样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药材生长,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于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华佗生于何时,死于哪年,活了多大岁数?《三国志·华佗传》及《后汉书·华佗传》均语焉不详,致使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唐应光著《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故事》认为华佗生于145年,卒于208年,年龄63岁。吴海林、李延沛合编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认为华佗生于142年,卒于203年,年龄61岁。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的《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提到华佗约生于141年,卒于208年,存世67岁。学者李灿在《华佗生卒年月和死因浅析》一文中,考证华佗生于东汉中叶安帝永初二年,卒于东汉晚期建安九年,即108年至204年,享年97岁。当然,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根据目前相关的史料记载,对于华佗的生卒年代,大略的考证如下:

根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被曹操杀害之后:“太祖(即曹操)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仓舒就是那个聪慧绝顶,以舟称象的曹冲,于建安十三年(208)患病,虽经曹操亲自请医治疗,不幸于当年身亡。曹冲自幼聪明过人,为曹操所特宠,但身体虚弱,经常患病,华佗多次为曹冲诊治,效果十分好。因此,当曹冲12岁(虚岁13岁)病逝时,曹操甚为悲痛,由此而忆起华佗,悔恨当初冲动地处死华佗。

由此可见,华佗死在仓舒之前。但仓舒究竟是何年何月死的呢?《三国志》对此有确切记载,该书卷二十《邓哀王传》中说:“邓哀王冲,字仓舒。……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

从这条史料可以断定,至少在建安十三年(208)仓舒去世时华佗已不在人世了。史书还记载:“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什么是“亲理”呢?在这里只能把它理解为亲理朝政。

查曹操年表,建安元年(196)曹操把汉献帝接过来,定都许昌,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把大将军的称号让给袁绍后,汉献帝又给曹操司空职位、行车骑将军事;建安九年(204)曹操领冀州牧;建安十三年(208)六月为丞相。这就是建安十三年(含此年)以前曹操接受官爵的情况,那么,谈得上名副其实地“亲理”朝政,恐怕只是在曹操建安十三年为丞相的时候。因而可以推论,华佗在建安十年(205)左右与曹操结识,侍奉在曹操左右,三年后曹操做了丞相,华佗开始“专视”,即专门为曹操诊治疾病,后归家逾期不返,为曹操拷打而死。稍后,在建安十三年(华佗被杀同年)曹冲病重时,曹操马上想起了不久前被他杀害的华佗,因而后悔不已。

又据《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沈约《宋书》载:“景王婴孩时有目疾,宣王(司马懿)令华佗治之,出眼瞳割去疾而内之以药。”景王即司马师,他死于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时年48岁(虚岁),上溯47年,即生于建安十三年(208)。按初生或周岁内小儿称婴儿,司马师在婴儿时生目瘤,司马懿令华佗为其割目瘤,虽然“出瞳割瘤”似有夸大,但华佗为司马师治疗目疾是可靠的。

据以上史料推论,华佗死于208年是可信的。

那么华佗生于何时呢?这还是要从史书的记载中寻找蛛丝马迹。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陈珪、黄琬是何人?《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琬传》记载:“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竟坐免。”

又同书卷九《献帝纪》载,中平六年(189)“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初平元年(190)“二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

也就是说,黄琬189年至190年间为太尉。辟举华佗应该就是这个时候。

《后汉书·陈球传》载:“弟子珪,沛相。”李贤注引《谢承书》曰:“球弟子珪,字汉瑜。举孝廉,剧令,去官,举茂才,济北相。”陈珪何时任济北相,又何时转任沛相,无明确时间记载。

然而,陈珪任沛相的事迹散见于《三国志》卷六《袁术传》和卷七《吕布传》,《吕布传》记载,袁术曾谋与吕布联姻,因沛相陈珪离间计未成,后吕布与袁术交战,用陈珪的计谋,大败袁术的大将张勋,这事发生在建安二年(197),可推测袁术写信给陈珪是初平三年(192)。

依此可以推知,陈珪约于初平三年(192)到建安二年(197)在沛相任上。举华佗为孝廉,当在此期间。以上史实也可以说明,黄琬辟举华佗在前,陈珪举孝廉在后。

又据《后汉书》卷六《顺帝纪》载,阳嘉元年(132)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从此开始,东汉举孝廉要年满40岁才有资格。这是一般规定,对那些巨族、大臣的子孙,会有例外,并非完全按照此条例行事,如曹操在20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但是对于出身寒门的华佗来说,应当不会破例,只有他年满四十,又成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才具备举孝廉的资格。

因此,陈珪在192年至197年间任沛相期间,推举华佗为孝廉,此时华佗应当大概四五十岁左右,向上回溯50年,为顺帝汉安元年(142)至桓帝建和元年(147),这大致为华佗诞生的年代。

《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有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鹤发童颜的记载。

“百岁”一词是“天年之概”,而非实数。由于世人的“天年”不尽相同,也不可能个个都达到“百岁”,民间出于吉利,往往习惯用“百岁”来形容健在的老年长辈或已故的可尊敬者,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百岁。《三国志·华佗传》中“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句,也不一定是实指华佗已年近百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医、巫曾经同源,医一开始就被披上神秘面纱,加之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渴求,许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济世救人的名医跻身神灵之列,为人们所信仰,成为人们心目中治疗疾病之神。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由于一些感情因素,华佗在人们心中,比起现实的人,更像一个集美善于一身的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象征,已经凝固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守望健康的理想寄托。

历史中的华佗究竟怎样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人们需要在一个具体可感的历史形象中赋予自己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华佗承担了这项使命。

华佗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位好医生,而且在于他是中国医学发达的代表。

华佗的形象象征着人类追求健康的精神诉求,同时也是人类美好理想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