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字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神甫和锦香草

1852年,一位姓“羊毛帽子”(Chapdelaine)的法国天主教神甫受教会的派遣前往中国传教。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神甫的中文姓名竟然叫“马赖”——和他的姓名的读音和意义毫不相干,却又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一丝顽劣之气。

1854年,马赖到达贵州,踏上了这片“天无三日晴”的崎岖土地。同年冬,他取道位于贵州西南角的兴义(这里已经建有天主教堂),到达与贵州相邻的广西,在西林县传教。两年之后,他和两名中国教徒被当地官府处死,按中方的说法,这是因为他和他发展的教徒们在当地作恶多端。这就是著名的“西林教案”,也叫“马神甫事件”。

不过,法国可不相信中方的说法,生生凭着这起“马神甫事件”和英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被焚劫一空的,连带圆明园附近的集贤院(在明代叫“勺园”,现在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也一同遭殃。

|今日的勺园冬景|

后来,有人分析了“西林教案”的来龙去脉,认为马神甫其实并没有做什么真正的恶事,教徒和其他村民的冲突不过是“文化冲突”罢了;还有一些所谓的恶行,是土匪马子农所为,而当地人把马赖和马子农混为一谈了 1。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中国政府当时应对得当,战争的危机就可以避免。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不管怎样,事实是圆明园终于被“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两个强盗焚劫一空了,这场文化浩劫,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就在这位马神甫第一次到达贵州整整40年后,另一位姓“骑兵部队”(Cavalerie)的法国天主教神甫也来到了贵州。这位神甫的汉语名字是“马伯禄”,“马”自然是源自“骑兵部队”之意,于是他也成了一位“马神甫”。不过他可没空作恶多端,而是边传教边忙着到处采集动植物标本。他先后到过贵阳、贵定、都匀、安顺等地,后来又在兴义——当时的贵州省长刘显世的老家也在这里——待了六年,可谓斩获颇丰。

1919年,马神甫离开贵州,进入唐继尧大帅亲自管辖的云南省继续采集标本。这位唐大帅曾经因为和蔡锷等人一起发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而名震海内,可这时却正做着土皇帝的美梦。不过这土皇帝治理内政的水平并不怎么样,云南境内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唐大帅自知无力剿匪,就采取了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都很熟悉的对付土匪的招数——招安。当时起于滇南的大土匪吴学显,就是在1918年被唐大帅招安,摇身一变成为滇军军官的。然而,招安归招安,作恶还是要作恶,于是云南“官匪”“民匪”并存,百姓人人自危。就连身为外国人的马神甫,也在他进入云南采集标本的这一年不幸被土匪杀害。

今天,在贵州、云南的低山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名叫“锦香草”的低矮植物。这种植物有巨大的圆形叶子,上面生有粗毛,老百姓给它另起了个生动的俗名——熊巴掌。一百多年前,上面这第二位马神甫第一次采到了这种植物,所以锦香草的学名叫Phyllagathis cavaleriei,就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他——我觉得其实也是在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过去那个悲惨的年代。

|锦香草/刘冰 摄|

|原产巴西的蒂牡花属( Tibouchina )植物,和锦香草是近亲|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清末教案 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