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其概括性的经典表述是:“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2]这一理论和马克思的世界观阐发密切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在中外理论界和学术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增多和不断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其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这一研究主要是和“经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为了回答经济全球化理论问题的需要。
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理论作更深入的了解,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需要,也是创建中国风格世界史知识体系的需要。建设中国风格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多是一般性的介绍,且数量少,如张奎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格局》(《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2期)、杨信礼:《马克思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理论学习》2000年第1期)等,之后,相关的文章陆续增多。[3]2003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这部文集在探讨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及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集中研究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包含9篇内容丰富的论文,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和重要成果。[4]
1996年,叶显明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丰子义、杨学功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较早出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专著。这些著作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并用这一理论对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价值。之后,又有曹荣湘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等多种专著出版。[5]
在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却长期被忽略了。1961年,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没有编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197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征求意见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黎澍主编《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出版,仍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此后,有多种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的专题选编出版,[6]同样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2013年,由首席专家沙建孙、李杰、李文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编写者重点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15篇关于历史理论的经典著作,依然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专题内容。
史学界较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在2007年后,于沛先后撰写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等论文;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等专著中,也有专章阐述这一理论。[7]这些著述的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探讨,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实证研究结合在一起,不仅通过逻辑抽象的方法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而且将这一研究与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实践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这一理论是中国史家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的理论渊源。
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这一精辟论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世界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