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
文化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在这广泛的范围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哲学。哲学是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每一时代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宗教和哲学更有密切的联系,宗教之中必须包含哲学观点。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附庸,有的哲学则表现为宗教的批判。哲学可以说是文化总体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础。
先秦时期,儒、墨并称显学。道家之学是隐士的思想,虽非显学,却也有广泛的影响。法家的政治学说在当时也起了实际的作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统治地位,但道家学说仍流传不绝,法家的部分思想被吸收在儒学之中。唯有墨家之学中绝了。后来佛教传入,又出现了道教。哲学学派的分合消长的基本情况是:两汉、魏晋时期——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唐、宋、元、明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居首。
哲学的这种形势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三个方面来讲哲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天人观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称为“天人之学”。“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总问题,此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文化即自然状况的改造,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关于文化方向的根本问题。关于天人观,中国哲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为天人合一,二为天人交胜。天人合一的思想导源于孟子“知性则知天”的学说,肯定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董仲舒宣扬所谓“人副天数”“天人相类”,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到宋代,在张载、程颢、程颐的哲学中,天人合一才获得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张载的《西铭》以形象譬喻的形式表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他说:
这就是说,人是天地生成的,天地犹如父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天地的体,也构成我的身体;统率天地变化的是天地的本性,也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我与天地万物有统一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主要含义。
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具有深刻意义,但没发生广泛影响。在宋、元、明、清哲学中占主导的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哲学学派的分合消长的基本情况是:两汉、魏晋时期——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唐、宋、元、明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居首。图为唐代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卷》。

到宋代,在张载、程颢、程颐的哲学中,天人合一才获得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图为清代孙祜《雪景故事册·程门立雪》。
张、程的天人合一学说含有复杂的意义,至少包含三项意义: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所产生的;第二,人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第三,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人与万物应该“并育而不相害”。近代西方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人的思想是物我不分,人还没有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到了文明时代,人才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这标志着人的自觉。这种看法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应该注意,如果把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与原始社会的物我不分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中国哲学的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物我之后,对人与自然的统一重新肯定,也就是在承认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重新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原始的物我不分是原始的肯定,承认人与自然界的区分是对于原始思想的否定;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相对区别的基础上重新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应是否定之否定。张、程两家都认为理解天人合一才是人的自觉,这是有一定理由的。但是,张、程都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混为一谈,就陷于失误了。
西方近代强调战胜自然,把自然看作敌对的力量,其结果出现了破坏生态平衡的偏弊。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在改造自然方面效果不大,在保持生态平衡上却有重要意义。
二 价值观
中国哲学中与文化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古代虽没有价值观的名称,却有关于价值的学说。儒家强调道德的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好仁者无以尚之”(同上书,《里仁》),就是认为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人们为了实现道德理想可以牺牲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上书,《卫灵公》)。孟子更明确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他认为这固有的价值是天赋的,是别人不能剥夺的。而这固有价值的内容就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品德。荀子虽然不承认道德是天赋的,但也肯定人的价值在于“有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儒家的观点可称为道德至上论。墨家强调“天下之大利”,“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认为公共利益是最高的价值,道德的最高准则就是天下之大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墨家的观点可称为公利至上论。道家强调价值的相对性,认为儒、墨所讲的仁义都只有相对的价值。《庄子》宣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认为价值差别只是主观的偏见。道家的观点可称为相对价值论。法家与儒家相反,完全否认道德的价值,韩非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他专讲严刑峻法的效用,否认道德教育的功能,“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同上书,《奸劫弑臣》)。这种观点可称为道德无用论。

孟子更明确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他认为这固有的价值是天赋的,是别人不能剥夺的。图为近代顾城《孟母三迁》。
秦朝用法家的学说,兼并了六国,但统一六国之后,不久即陷于崩溃,证明法家思想不足以维持长治久安。汉代“独尊儒术”,自两汉至明、清,儒家的价值观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反对追求个人私利,强调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这对于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虽然没有排斥公共利益,但也不重视道德理想与公共利益的必然联系,其结果未免脱离实际,陷于空疏。这种倾向在宋明理学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儒家还宣扬“和为贵”(《论语·学而》),以和谐为价值的最高标准。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和”有两层意义:第一,西周末年史伯云“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以他平他即会合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即多样性的统一;第二,汉初贾谊云“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贾子·道术》),“和”即相互顺应,不相冲突,一般所谓调和、和顺,都是此义。第一层意义强调必须包容不同的方面,第二层意义强调不同方面必须相互顺应、避免冲突。两层意义的“和为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三 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西之间是否有根本差异呢?我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应该说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西方古代,形式逻辑比较发达,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中国古代也有形式逻辑,但远不如古希腊的精密完整。西方古代已提出辩证法,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却较西方古代为发达,《老子》《易传》的辩证法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到近代,德国哲学的辩证法又远远超过中国。如果说中国古代哲学表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中国的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属于理论思维,其中包含抽象思维。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抽象思维,那是根本错误的。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有些概念范畴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含义,虽然不易理解,但不失其明确性,如何能说中国古代缺乏抽象思维呢?中国的抽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有所不同而已。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确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观点:一为总体观点,二为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传》宣扬“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就是强调总体观点。老子、孔子都重视观察事物的对立方面及其相互转化。孔子讲“叩其两端”,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易传》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都是深刻的辩证观点。到宋代,张载宣称“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王夫之哲学中更充满了辩证思维。在中国医学理论中,辩证思维有突出的表现,显示了哲学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的天人观、以为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思想基础。

老子、孔子都重视观察事物的对立方面及其相互转化。孔子讲“叩其两端”,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易传》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图为宋代李公麟《老子授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