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护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一、概述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系统)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心脏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即起搏器)、电极导线两部分。

(一)作用原理

脉冲发生器的功能是发放电流脉冲,通过电极导线,传输至心脏,组成起搏回路。心脏本身激动的电信号,也可由电极-导线传送至起搏器,以协调同步起搏的脉冲发放。

(二)适应证

1.症状性心动过缓

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输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晕厥、头昏、黑矇等。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R-R长间歇、二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其他方面应用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安装双腔起搏器(DDD)。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者,可考虑安装三腔双心室起搏器(CRT)。

(三)起搏器类型

1.单腔起搏器

只需要在一个心腔(右心房或右心室)放置一条电极导线起搏的起搏器。

2.双腔起搏器

需要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分别放置一条电极导线起搏的起搏器。

3.三腔起搏器(CTR)

除了传统的右心房和右心室之外,又增加左心室进行起搏的起搏器。

4.起搏方式

1974年美国心血管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联合专门委员会首次提出起搏器基本功能的三位字母代码。此代码指定为起搏名称的NBG代码,表3-2-1简单介绍三位字母代码。

表3-2-1 起搏器代码表

例如:VVI表示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感知心室活动后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

二、治疗原则

心内膜、心肌、心外膜三层均可放置电极导线起搏,心肌和心外膜安放电极均需外科开胸手术,目前最常用的是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即电极导线通过静脉(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进入心房或心室,电极头嵌顿于心肌小梁内进行起搏。囊袋一般位于胸大肌浅层筋膜内。

三、护理评估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1.伤口出血或血肿形成。

2.囊袋伤口破裂和感染。

3.血胸或血气胸。

4.心肌穿孔。

5.静脉血栓或气栓。

6.电极导线移位。

7.电极导线损伤和断裂。

8.脉冲发生器故障。

四、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手术的心理反应及对手术的接受程度、手术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支持系统和经济情况。

2.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协助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4.术前手术区备皮 范围是双颌以下,剑突以上,包括两侧腋窝。

5.术前一晚练习使用便器床上排便。

6.术前一晚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良好的休息,必要时遵医嘱予适量的镇静剂。

7.手术前一晚遵医嘱停抗凝针,停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口服7天,口服华法林的患者监测INR<1.5。

8.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9.术前30~60分钟遵医嘱予抗生素静点,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10.有义齿的患者手术前取下义齿放于冷水中,取下首饰交由家属妥善保管。

11.术日根据术者要求及麻醉方式,做好饮食宣教(如:禁食水)。

(二)术后护理

1.埋置起搏器部位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防止伤口渗血发生血肿。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及波动感,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术后予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起搏信号是否与QRS波一致。

4.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5.体位及活动 10~12小时平卧,禁止翻身及坐起,双下肢自由活动,术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可自由活动,术肢可做旋转运动。12小时后可半卧位,但患者不可主动用力,要被动摇高床头,可向心脏同侧翻身,以防电极脱位,可循序渐进下床活动。

6.避免起搏器同侧的上肢剧烈活动、高举、外展及提取重物等,同时不可拍打背部,以防止电极脱位。

7.因有手术切口,术后需根据血常规结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皮肤,若有发红、发热、手术切口异样疼痛,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8.及时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9.在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限制探视人员,严防感染的发生。

10.术后卧床期间应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高蛋白、生冷、易产气食物(鸡蛋、牛奶、豆制品),以减少因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引起胃胀、腹部不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而引起电极脱位。

五、健康宣教

1.随时注意安装永久起搏器处皮肤的清洁,观察有无红肿破溃,如有此症状需马上来院就诊。避免穿紧身的内衣,女性患者避免穿带有钢托的内衣,以免造成囊袋皮肤破溃引发囊袋感染。

2.患者自测脉搏,出现心慌、心悸、头晕、心率低于出院时起搏器设定的频率时,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3.定期细致随访,以评价疗效,优化各项参数,使起搏器安全有效,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起搏器复查时间为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一次。

4.术后3个月内避免起搏器同侧的上肢剧烈活动、高举、外展及提取重物等,同时不可拍打背部,以防止电极脱位。

5.术后3个月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从事较剧烈的活动,但尽量避免游泳、打羽毛球等术侧肢体过度外展或上举的活动。

6.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电器均不会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功能。

7.电磁波近距离可影响起搏器功能,如:电磁灶< 60cm、移动电话< 15cm、电钻< 30cm、大型音响< 15cm等。

8.安装起搏器不可靠近的地区有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大型发电设备、高压变电站、高压设备、大型电极、强磁场等。

9.随身携带起搏器植入卡,以便通过安检和医生做出正确处理。

10.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接受检查和治疗前应告知自己安有起搏器,以避免有影响的检查和治疗,如:磁共振、电手术刀、电除颤、电针灸、放射治疗等。

参考文献

[1]丁研,苏瑞英,刘春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1):691-693.

[2]花巧华.临床护理路径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5(9):673-674.

[3]苏杭.全程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实施的意义.中国保健营养,2018(9):761-762.

[4]华伟.临床实用心脏起搏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陈利军,陈霞.永久起搏器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