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方剂临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哮病

本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属于痰饮病的“伏饮”。

一、实证

实寒——痰鸣如吼 气息喘促 痰少色白而多泡沫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白滑 脉弦紧或浮紧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苔腻,脉弦紧或沉紧。

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枣 半夏 五味子

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

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小青龙汤(《伤寒论》)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舌苔白滑,脉浮。

麻黄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干姜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麻杏二三汤(《用药心得十讲》)

健脾燥湿、降气止咳平喘。痰湿内盛,风寒外束,呼吸急促,频繁咳喘,吐白沫痰,口干苦,腹胀,舌质暗,苔白厚而干,脉细滑数。

炙麻黄 杏仁 半夏 橘红 炒苏子 茯苓 炒莱菔子 炒白芥子 诃子 甘草 茶叶

麻杏二三汤绿茶,二陈三子诃子加,

风寒痰阻肺气迫,合方力宏疗效佳。

冷哮丸(《张氏医通》)

散寒化痰,平喘止哮。顽痰结聚,胸膈痞满,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气逆不得卧。

麻黄 川乌 细辛 猪牙皂 蜀椒 生白矾 半夏曲 胆星 生甘草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冷哮丸用矾三拗,川乌蜀椒辛牙皂,

夏曲胆星菀款冬,散寒涤痰制冷哮。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方中射干能降逆祛痰,破结泻热,用于哮鸣喘咳;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症见咳嗽痰多,痰色稀白,恶寒明显,咳而呕或喘,舌苔白滑或白腻。后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疗内在寒饮核心用药,麻黄为发散外寒核心用药。服药后不用刻意去求汗,青龙之意在云升雨降,饮邪内解。三子养亲汤用于停食生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之哮证。麻杏二三汤则又加入了宣肺化痰之品,可用于内有伏痰,外有风寒之哮证。冷哮丸用麻、乌、辛、椒大辛大热之品通阳散寒,配合燥湿祛痰药物,达到邪去阳复之效。

实热——咳痰色黄或白 黏浊稠厚 口渴喜饮 舌质红 脉滑数或弦滑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风热外束,痰热内蕴,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白果 麻黄 法半夏 款冬花 桑白皮 苏子 黄芩 甘草 杏仁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宣肺泄热,止咳平喘。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

麻黄 石膏 生姜 甘草 大枣 半夏

越婢汤内加半夏,石膏姜枣草麻黄,

宣肺泄热降逆气,热哮发作功效良。

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宣肺降逆,化饮止咳。咳嗽喘逆,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辘辘,苔白滑脉浮。

厚朴 麻黄 半夏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杏仁 石膏 小麦

厚朴麻黄夏杏膏,姜辛五味淮麦妙,

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祛痰平喘,泻肺利水。咳逆上气,喘不得卧,支饮胸满,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

葶苈 大枣

喘而不卧肺成痈,口燥胸痛数实呈,

葶苈一丸十二枣,雄军直入夺初萌。

定喘汤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方中以麻黄宣肺散邪平喘,白果敛肺定喘祛痰,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寓收敛于宣散之中,寄宣清降肺之内。越婢加半夏汤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先煮小麦熟”,去滓,然后内诸药再煎。以病有肺气虚,然痰饮壅肺,不适合参芪之补,以小麦平补肺气,其凉降之性兼有敛肺解痉之妙。

二、虚证

虚证——呼吸浅促 无力咯痰 动则气促疲乏 汗出肢冷 面色青紫 肢体浮肿

平喘固本汤(《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验方》)

补益肺肾,降气平喘。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喘息气促,动则尤甚,咳而无力,心悸汗出,乏力倦怠,舌质紫暗,脉虚大。

党参 五味子 冬虫夏草 胡桃肉 灵磁石 沉香 坎脐 苏子 款冬花 法半夏 橘红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

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哮病,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倦怠少力。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生脉地黄汤(《医宗金鉴》)

补肺益肾,固本平喘。久哮肺肾两虚,气促气短,动则汗出,舌淡痿软少苔,脉虚大。

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 生地 山药 山萸肉 茯苓 牡丹皮 泽泻

金鉴生脉地黄汤,六味生脉两合方,

益气养阴酸收敛,补肺固本肾气强。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养阴补肾,化痰止咳。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呻吟不已,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当归 熟地 陈皮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固肾降逆气归元,金生丽水疗效真。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温阳补血,散寒化痰。动则喘促,痰多色白而多泡沫,疲乏,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平喘固本汤培固元气,六君子汤健运后天之本,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以滋阴固本化痰为治。金水六君煎以为归地滋阴血,二陈化痰湿,组方似乎矛盾,养阴之药易阻气滞痰,而化痰之剂又温燥伤阴。然而张景岳认为“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故本方适用于肾气不足,失于封藏,水泛为痰,痰气上逆之证。熟地重投大补肾中元气,同时味厚质重,收敛浮散真气,血气正化,痰涎无根。正所谓《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中言:“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嘈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阳和汤是外科常用方剂,却与痰饮的病机相吻合,适用于肾阳虚的慢性哮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