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到无视环境制约傲娇地成长
文/王世民
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长
毕业学校一般,上学期间又光顾着玩了,毕业后想去BAT级别的公司,但“海投”一圈简历连面试机会都没捞到一个,无奈之下进了现在这家小公司,做着一份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的工作。3个月后曾想离职,但亲朋好友、资深HR都忠告:最好在现在的公司干满一年,否则你跟应届毕业生有何区别呢?假设这个人就是你,你会怎么度过这段工作时间呢?
“混着呗,熬满一年赶紧走!”跳槽次数几乎赶上年龄的表弟霸气回应。
“工作为辅、学习为主,趁机再多考几个证吧。”大一在读的侄女如是回答。
“嗯,我也不知道,到时间再说呗。”抽样调查网友的高频回复。
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表弟、侄女、网友的回答虽有所不同,但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这份工作的环境不行,到时要换!既然提到环境,那我们是否曾问过自己:环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自古以来就已经被深刻认知到了。从《荀子·劝学》中的“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到《论衡·率性篇》中的“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再到《三字经》中妇孺皆知的“昔孟母,择邻处”,讲的都是环境对人的影响。那么社会环境(本文不讨论自然环境,以下所提“环境”若无特别说明,都专指“社会环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甚至命运呢?
环境对人的影响,其实在于画下了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上限,以及在这个范围内加速或延缓着成长的速度。比如你出身于一个高知家庭,那么你受教育的起点就高于一般家庭的孩子,这就是环境给你画下的成长起点;一个石器时代的能工巧匠,哪怕有再奇妙的构思也绝对造不出一支银发簪,这是环境制约的成长上限;在崇尚男女平等的现代中国想成长为一名女CEO,其速度必然会远远快于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这是环境的加速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巨大,万一你当下的家庭环境或所处工作环境不佳,是否有了那么一丝丝绝望呢?大可不必!虽然环境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和上限,但在不超出上限的范围内你的成长速度和命运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且从古至今能走到自己环境上限的人也屈指可数(见图1-3)。

图1-3 不同轨迹的人生上限
在上限范围内,环境本身并不能直接改变你的命运,更不能决定你的命运,环境只能对你的内因造成影响,是这个影响的结果而非环境改变了你的命运。换句话说,你完全可以主动控制或引导环境对你的影响,从而无视环境的制约。佛学、阳明心学,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习惯——积极主动”本质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控制或引导环境对你内心的影响。
上面这段话可能干涩了点,直接举个身边的例子吧。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平时成绩极好,市里最好高中的年级前三名,基本就是敲定了考清华、北大的那种学生,但高考“逆天”了,只上了个二本院校(环境外因的挫折)。可人家现在依然是职场赢家,三十出头就成了某上市公司副总兼监事会主席,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上了个二本,憋着一股不甘的劲儿,估计我现在顶天也就一总监(非理想的环境被内因引导为积极因素)”。
如何控制或引导环境的影响
现在我们知道环境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和上限,但在不超出上限的范围内,能成长得多高、多快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环境只能产生一定影响,甚至还可以被你控制或引导。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万一你必须在一家不理想的公司干一年不太喜欢的工作,这个环境如何破呢?
方法很简单,轻松通过三个步骤,这看似折磨的工作环境立马就旧貌换新颜:
第一步,认命,不做超出环境上限的期待。
对,你没看错,是“认命”。前面分析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你环境上限的制约真不是“人定胜天”的豪情就能解决的,譬如你想去徒手摘星,至少46亿年来万万亿的地球生物尚无此壮举,你能否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中实现这个极低概率的荣耀,我深表怀疑。
因此,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到环境的上限,并将期望值控制在上限范围内。人最大的无力感,根源就在于超出环境上限的期待。既然已经在一家不理想的公司,还干着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就别奢望收入赶超同龄人,勇当老板接班人了!最好一心一意地以自我能力提升为目标,对加薪、升职坦然处之,有则意外之喜,无则情理之中。
第二步,识别自身差距,主动在现有工作环境中寻找锻炼机会。
首先,识别差距前要制定下一份工作的目标。
不要担心这个目标可能未来又不是你想要的,因为定这个目标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实现了它(当然,万一这个目标正好是你真正所追求的,那就更理想了),而在于给你提供了一个将能力综合运用的锻炼机会。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将来任何不超过环境限制的目标对你而言都不再遥不可及。
其次,确定目标后,搭建相应的能力树,并识别出能力差距。如图1-4,根据目标分解出能力要求,搭建出相应的能力树,并识别出能力差距。关于如何构建能力树,可参考后文《请将你的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
再次,主动在现有工作环境中寻找可弥补能力差距的工作任务。譬如你的下个工作目标是想做一名产品经理,但现有PPT技能不满足能力树的要求,那何不主动将工作中需要做PPT的任务尽可能多地包揽下来?做多了,技能自然也就提升了。请记住,此时你所做的任何工作主观上都是为你自己做的,公司只是享受你工作所带来的客观成果,因此从真正锻炼自己的目的出发,不要应付式地做,而是主动做好它!

图1-4 搭建能力树
第三步,寻找或创造被动性压力,克服惰性。
找到工作环境中可以做的任务后,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克服惰性去做好这些事。人都是有惰性的,哪怕是那些被公认为很成功的人(是不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大家都一样)。克服惰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通过意志力来克服,譬如强迫自己每天跑5公里;一种是利用外界环境的被动性压力逼迫自己,譬如约个美女/帅哥一起跑。
靠主动性的意志力克服惰性需要极大的毅力,能做到的人很少,而且容易产生负面的心理疾病,为心理健康着想,建议还是多选用被动性压力法。比如,你已经找到工作中可以锻炼PPT技能的事情了,但要怎样才能逼迫自己一定做好呢?这就需要你主动去选那些不得不做好的任务了,比如帮领导做汇报PPT(被动性压力来自领导的批评)、帮部门做宣传PPT(被动性压力来自丢不起这个人)。
假若觉得自己连在工作中主动找逼迫性任务的自觉性都没有,还可以选择被动性压力更大的工作。譬如《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中传授的运用框架解决问题和表达的方法,是管理咨询顾问的秘法精髓,掌握这套运用框架高效思考的方法是很多年轻人选择这个职业的最初目的。其实这套方法不仅管理咨询顾问在用,各行各业优秀的人也都在广泛使用。为何经过管理咨询工作锻炼的年轻人普遍掌握得更好些呢,其本质就在于工作环境的被迫性压力够大。因为管理咨询工作的特性,不管有无惰性,一名合格的管理咨询顾问都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采集和整合大量内容,并出具客户能接受的方案,因为谁都不愿意被客户在大庭广众下羞辱。除管理咨询顾问外,销售、创业也都是被动压力挺大的职业,有兴趣、有条件的也可以试试。
按以上三步,即使你在不太理想的公司被迫做不太喜欢的工作一年,你依然可以脱胎换骨,时机一到,你就会发现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公司已然在你俯视之下了。否则,你只能哀叹,一年后继续意淫“假如我当时进了××公司,就会怎么怎么样”。
如果你对现有工作环境不满,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示:尽可能在现有环境中主动成长永远是最佳选择。
我们要正视环境的制约,它限制了我们人生的起点和上限,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不超出环境上限的范围内,决定成长速度和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毕业后进了自己理想中的公司,若只是被动地接收环境的输入,那么成长不见得会如你所期,将一手好牌打烂的人比比皆是;毕业后未能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公司,也无须气馁,从自己的目标出发,做好下面两点,你的成长必定惊人:识别自身差距,主动寻找锻炼机会;寻找或创造被动性压力,克服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