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通关之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楔子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

本人,姓王,名蒋。浙江温州人。之前从事非医专业,经家中变故,深感人世变化无常,深思要把有限的生命归于何处?故矢志学医,苦觅明师,曾放生羁鸟以发愿于斯事。于一日偶得余浩老师文章,喜不自禁,认定余氏便是我寻觅已久之明师。故于壬辰年正月前往十堰任之堂,开启跟师历程。

历经三年,从伊始对中医的一无所知到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传统中医思维诊病辨证处方;历经三年,熟悉了药房的所有流程和岗位,包括熬药、抓药、侍诊、接诊……一路走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医之路的艰辛与快乐,以及老师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和对中医后辈的关心与支持……

阅读任之堂培杰、创涛师兄写的《任之堂跟诊日记》《任之堂中药讲记》《跟师一日一得》等书,深感他们做得很优秀,把任之堂的道、理、法、药、方都向大众有了一个很好的传播。而我由于每天接触师弟师妹们,感觉到师弟师妹们在实际学习中医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融合、贯穿,将一个完整的接诊过程建立在脑海中,这对于从中医理论走向临床是很重要的一步。把这个架子搭建起来了,再学习其他的知识,就可以把它们合理地归位并加以完美应用。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把我在学习和临床中摸索出来的融合、贯穿的方法传递给大家。

今年暑假,受老师教诲,开始我的讲课旅程。平日于每周二、四、六晚讲课,讲课的内容就是中医基础知识。因为对于众学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剖析,所以我有意想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中医的这个架子——“连贯的思维”,传达给师弟师妹们。中医知识固然要讲,老师的经验一定要说,但我同时也会有意引导他们建立这种连贯的思维模式。晚上学“架子”,白天去应用接诊,这样我想可能会对任之堂的学生们学习中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翻看自己讲课提纲时突然想到,来到任之堂的学生能学习到这套思路,但不是所有爱好中医的人都能来啊,毕竟来的还是少数,那么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会不会是很多中医学子,以及中医爱好者所困扰的问题呢?想到前边两位师兄将自己所学无偿奉献给大众的精神,想到假期和宛金师妹谈话的情景,我想也要写一些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窍门,以及我的所学、所感,希望能对每一位爱好中医者有帮助。于是开始我的写作之旅……

这本书的思路基本上是我讲课时的思路。我个人认为来到任之堂的学生最想学的就是脉学,所以我写作时是以脉为主,着重讲任之堂的脉法,然后结合其他三诊来推导出老师常用的病机,再配以任之堂常用的中药、方剂,把这样一个连贯完整的中医思路呈现给大家,既可以使读者学到老师的临证精华,又可以传授给大家我所强调的中医的“架子”。

为了感念老师的关怀和继承老师对中医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将自己在任之堂积累三年的经验和认识做了一次认真的汇总和整理,以清晰的脉络展现给读者,希望读者读后对中医能更多一份信心和热诚,对中医的辨证思路更加清晰,临证处方更加准确有效。若真能至此,我愿达矣!

在备课时,每于思路中断处与师妹深入探讨,在有灵感的内容上彼此切磋,在写书时师妹亦是鼎力相助,共协完成此书,故师妹对我讲课、成书有莫大之功。念君之恩莫敢忘也!

由于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文义深广,我的境界不堪于此,故特意请到任之堂交流的山东日照竹林堂陈国峰医生、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曾贤杨医生共成此章。在此特别感谢二位前辈扶助。

为了让读者感受我任之堂浓厚的中医学术氛围,在本书每一节后选录部分学子的课后日记,在此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熊广华、河北大学医学生丁根立、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吴旭浩、何亮师兄的无私奉献。

最后,真诚感激恩师余浩对我的认可与栽培,求医之路漫漫而崎岖,倘无恩师当日之收留,数年之引导,我怎会有今日?师恩之深如沧海,言语不足以尽表。恩师之德暖如巨日,实为吾等后辈所敬仰。谨上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