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武安侯秦云!
次日一早。
御膳房。
萧景辰坐在雕龙髹金大椅上,看了一眼对侧的秦云,笑着问道:
“武安侯,听说,你最爱吃这水晶饺子,来尝尝,可还合你胃口!”
说着,萧景辰起身亲手夹起一只水晶饺子,递到了秦云的碗中。
秦云连忙站起,双手接过碗,脸上带着几分受宠若惊的表情,恭敬地说道:
“陛下厚爱,臣万死难以报答。”
“武安侯无需客气,你是朕的股肱之臣,国家栋梁,来,坐下吃。”
秦云微笑着拱手道:
“陛下赐膳,当真是折煞老臣了,老臣何德何能啊!”
秦云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留着花白的长须,面上看去全然不是一个武将,而是儒雅的文士。
说起来,秦云本就是弃文从武,因功封侯。
在朝堂里从不结党营私,国贼宇文及曾极力拉拢他主张议和大计,却被秦云断然拒绝。
秦云更是当朝指出:“朝廷一旦议和,亡国有日!”
后来秦云便遭到排斥打压,可他很有文人气节,始终不妥协,后来致仕在家,不再过问朝事。
秦云致仕后,也是乐得逍遥,还娶了一房小妾,听说是个花魁,不过才十九岁。
这样的人懂得韬光养晦啊!
这也是萧景辰想要他出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主要原因。
两人吃喝完毕,萧景辰叫上武安侯又来到玲珑殿饮早茶。
特意让刘喜搬了一个暖炉挨着秦云。
一番君臣礼后,萧景辰便单刀直入地问道:
“武安侯,你对朕全力主战有什么看法?”
秦云觉得眼前这个小皇帝,真如近来京都传闻的那样,全然变了个人。
朝中所传闻皇帝想要御驾亲征,秦云初听时不以为意,想着不过皇帝为了笼络人心的手段。
可现在当面问及,尤其那双眼睛,让他意识到,小皇帝是真心想要御驾亲征。
“回陛下,此乃完美国策!”
秦云声音坚定,眼中闪烁着光芒。
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站起身来,对萧景辰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继续说道:
“陛下,老臣虽已致仕,但心中对于国家大事仍旧牵肠挂肚。
陛下能主战,也是老臣心中所愿,能战方能言和!”
“好一句‘能战方能言和’!”
萧景辰微微一笑,满意地点点头:
“武安侯,此次主战,非朕一人之决。
而是我朝上下,所有忠臣良将的共识。
朕绝非好战之人,只是朝廷的尊严不容侵犯,国家的疆土不容分割。
所以,朕必须战,而且必胜!”
秦云被萧景辰的话深深打动,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地说道:
“陛下英明神武,此乃大梁之幸啊!”
“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武安侯,你也别待在家里享清福了,朕需要你!”
萧景辰的话音刚落,秦云立刻站起身来,脸上充满了激动,仿佛年轻了十岁。
“陛下,老臣虽已年迈,但心犹未老。
若陛下不弃,老臣愿为朝廷、为陛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萧景辰见状,心中大喜:
“武安侯,朕相信你的忠诚,也相信你的能力。
朕已决定,任命你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辅佐朕共同制定抗狄战略,保卫我朝疆土!”
秦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连忙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万死不足以报!”
从玲珑殿出来,秦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此刻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大梁中兴有望矣!
……
接下来几日,皇家日报陆续刊登消息。
朝廷将要出台科举制,选拔贤才以充实朝廷。
此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京都士子们的热烈讨论。
在京都的各大茶馆、酒楼,人们纷纷聚首讨论这一新政。
有的人认为科举制能够打破世家门阀的垄断,让更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
更让无数苦读无门的读书人看到了希望。
也有人担心科举制会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可能出现舞弊现象。
不过,萧景辰对此早有准备。
科举制毕竟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着实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也需要有严格的监管和选拔机制。
因此,萧景辰下令成立科举监察院,由皇帝亲自任命巡考官,不是针对学子,而是针对考官。
负责监督整个科举过程,确保公平公正。
所有参与科举官员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科举制度,不得有任何舞弊行为。
一旦发现有官员违反规定,将严惩不贷。
包括杖刑、流放,甚至砍头。
为此,萧景辰还引进了一套完善的举报机制。
就是设立举报箱,学子们可自行举报考官的舞弊行为,举报信直接呈送到皇帝手中,由皇帝亲自处理。
紧跟着,皇家日报再次刊登消息。
朝廷将设立五军都督府,统领天下十二大军镇总督,其中也包括已经公然反叛的荀山河。
并召集十二军镇总督入京陛见,商议筹建五军都督府一事。
消息已经放出去了,京都派遣各地的使者也陆续由京都各大城门,发往全国各地。
至于会是怎样的结果,萧景辰不得而知。
不过,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最有可能谋反的便是莒(jǔ)州总督徐重进。
莒州,宁王的封地,说起这个宁王萧毅,还是萧景辰的八叔。
当年与先帝争夺皇位败北后,太上皇念及手足情,却没有杀他,而是从魏王贬斥为宁王,封藩莒州终生圈禁,如今已有五十一岁。
关键这位宁王发配前还给太上皇戴了绿帽子。
萧景辰之所以会发现太后和宁王的秘密,说起来就是因为有一次,刘喜偶然抓到一只受伤的信鸽。
才知道,这些年,太后与宁王一直有联系,关键两人还有一个儿子,正是那个十一岁的齐王。
以前的萧景辰知道这个秘密后,只得藏在心里,屁都不敢放一个。
可现在,他正是利用了这个消息跟太后摊牌,方才暂时安抚住了京都世家门阀。
再说这个宁王,封藩莒州后仍然不老实,常与朝中大臣有书信往来。
在封地济东城还大兴土木,倒卖私盐,养刺客,勾结地方军镇。
坊间早有传闻,宁王与莒州总督徐重进走得很近。
早在太上皇执政时,便对莒州的动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可也总是睁只眼闭只眼。
但此时此刻,萧景辰不得不冒险一试,希望能借此机会统一天下军权。
这不仅仅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更是关于萧景辰未来的命运之战。
还是那句话,任何人都可以有选择。
唯独萧景辰没有!
反正如今阳谋已经散布出去,能否破局就要看天意和人心了。
京都,皇宫深处的御书房。
萧景辰还没休息,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继续批阅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
不知何时,刘喜猫步一般走到了近前。
看着正在批阅奏折的皇帝,心中十分心疼:
“陛下,该歇息了!”
萧景辰头也不抬地回道:
“朕还不困,想再批阅一会儿奏折。”
刘喜微微一怔,随即恭敬地弯腰叮嘱道:
“陛下,皇后娘娘已经做好准备侍寝了。”
萧景辰闻言,倏地抬起头来,静静地看着刘喜,心中不禁感叹。
自己作为皇帝,怎么都快成种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