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9,从北大当校工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3章 疯狂赶稿的日子

刘文斌到处找人打听,怎么才能使用计算机码字写小说的事儿,很快可就传得满校皆知。

甚至隔壁清大的学生们,很快也知晓了此事。

但问题在于,大家知道归知道。

除了觉着,他这个著名青年作家,太能‘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了些之外,并没什么人自告奋勇,找上门来表示说,愿意帮着研究研究这一问题,找找解决方案什么的……

实在就是,所有人几乎都把这当成了一则无伤大雅趣事儿。

刘文斌自己仿佛也迅速淡忘了此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刘文斌没有再外出,没去找朱霖约会,甚至都没时间再泡在燕大图书馆里了。

在此期间,上影厂的人又找上门来一次,签走了《牧马人》的电影改编权。

打听了一下相关情况,果真是谢导相中了《牧马人》,准备亲自执导此片,并且还争取明年夏天,就能上映。

上影厂的人如此回应,明显也是有意在拉拢关系。

到此,上影厂、北影厂、西影厂,三家瓜分完了他已经发表的7篇短篇小说。

此消息一经传出,在影视圈越发引起热议。

人们纷纷开始猜测,三家电影厂,谁会是第一家,率先拿出影视作品,蹭上刘文斌名人效应风头的……

而在文学圈内,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小说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齐涌而出。

一时之间,仿佛国内文艺界,到处充斥着刘文斌的名。

面对如此热闹氛围,刘文斌却仿佛突然一下子凭空消失了,少有人能瞧见他的身影。

他在疯狂闭关赶稿中,月底之前,得把答应给李轻泉,还有张广年的各一篇稿子赶出来。

不然下个月,该没新作品发表了。

其实,另外三家杂志社,也有发来过催稿信,表示还要继续合作,请他务必务必,抽时间再给递稿子来社里。

实在是,如今在文学圈,名声如日中天的刘文斌,太有影响力了。

十一月中旬,5家杂志社因为都发表有刘文斌的作品。

结果,最夸张也最现实莫过一结果,那就是5家杂志社的期刊,统统卖脱销了货,都经历了临时加印的痛并快乐波折。

这其中,以《燕京文艺》最为夸张。

发表有《红高梁》的当期杂志,一举突破百万册销量,强势逆袭,超过了期刊界大哥《人民文学》。

另外一件,更值得一提事情则是。

上一期的《燕京文艺》,因为发表有《牧马人》,持续有市场销量需求。

一再加印之余,十月的期刊,到了十一月仍然又卖掉了二十万册。

连续两个月销量加在一起,直接达到118万册之巨。

仅凭此一战,《燕京文艺》堪称赢麻了,大有彻底取而代之了期刊界大哥《人民文学》的势态。

所以,眼下这两家杂志社,对刘文斌的新稿件需求,可谓是望眼欲穿。

张广年那边,为了不被刘文斌抛弃,甚至率先发难,直接将稿酬标准,从顶格的千字7元,一举加码到了千字10元。

这是提前步入了八十年代初的稿费飙涨时期。

当然,这也跟刚刚召开过文代会,有关方面给予了各家单位更大权限。

比如说,针对特别看重的作品,或者作家,杂志社可酌情在稿酬回报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超额上浮空间。

而这个所谓一定程度上浮空间,上限便是不能超过50%。

另一时空,出版管理因应新形势,也的确是在1980年便更新了著作稿酬标准,从千字3~~7元,修改为千字3~~10元。

《人民文学》也算是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了。

李轻泉知道了这情况,当然是立马也跟进一步,同样给刘文斌提到了千字10元的稿费标准。

有钱不赚王八蛋,更何况自己还是首个拿到千字十元的主。

唯一要求就是,杂志社催稿有些急,必须月底前出稿子。

这对刘文斌不算什么难题,他又没什么创作瓶颈期,码字民工而已,咬牙发狠,继续日更万字起步开抄就是了。

周末,还要腾出一天时间,去朱霖家上门认亲,敲定恋爱关系,甚至是婚约。

哇,那爷们儿更加得努力码字了啊!

拼了,尝试下日码三万的超极限!!!~~

刘文斌这次,给两家‘关系户’杂志社,各准备了一篇5万多字中篇小说。

给《人民文学》的是一部,名为《芙蓉镇》的影视魔改故事。

给《燕京文艺》的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影视魔改故事。

没错,暂时来讲,刘文斌文抄中短篇故事的选用标准,仍然还是以另一时空里,曾经火爆过的经典老电影为主要参照系,再糅合进一些后世成熟的网络爽文商业笔法。

只不过,在他笔下的伤痕风故事。

重点突出,群众如何用智慧与坏分子周旋,留下有用之身等待时机,得来平昭冤雪扬眉吐气机会。

突出的是,对于形形色色歪嘴和尚乱念经现象的讽刺,以及作恶者必将受到严惩的美好寄愿。

反正就一个节奏标准:故事必须不能太憋屈人心。邪,永远压不过正。

说白了,这还是在挖伤痕风文学的墙角。

更专业一点的话来讲就是,用伤痕文学的魔法,来打败伤痕风大行其道的无病呻吟式主流作品。

《妈妈再爱我一次》原故事背景发生在龙哇岛。

当然了,更深究一点,《妈妈再爱我一次》原本也是改编翻拍的海外同类型电影《苦儿流浪记》,1958年便在香江便有上映过,并且一举夺下过年度票房金冠。

故事内核其实很简单。

无非就是,一对失散多年母子,孩子成年之后,小有成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因为太过思念孩子而精神失常的妈妈,然后再用一首童年时,妈妈时常唱给孩子听的歌,又成功唤醒了妈妈的记忆,最终母子大团圆。

当年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可谓是哭遍了整个东南亚。

影片被引进内地之后,更加也让十多亿内地父老乡亲,人人痛哭流涕。

同时,电影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同样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

身为一个稳健的文抄公。

截止目前,刘文斌全部魔改再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都能够在现实,或者民间传说中,找到故事原型。

他这是力求做到一个,压根不怕被有心人揪他‘胡编乱造’的小辫儿。

当然了,他如今已经被有关部门,给树为了新时代文艺战线的标兵、典型,一颗红心始终向太阳的那种。

所以压根也不怕被有心人背后使阴枪弄鬼。

闭关在宿舍写稿的同时,刘文斌也不忘拉刘镇云、陈建功等几个关系亲近的苦力,来宿舍里帮他拆读者信。

当然,他也不让苦力们白白付出辛劳。

最起码地还是上回一起拆读者来信的标准,但凡从信里面拆出来的读者‘打赏’,统统充公,成为他们这个文学社最核心小团体的‘伙食改善基金’小金库。

如此一来,大家干劲可谓十足。

毕竟这样的所谓‘苦力’活,充满了开盲盒的趣味性。

而且有的读者来信所讲的事情,往往也能让人耳目一新,颇有长了见识的感觉。

往往遇到这样的读者来信,便需要刘文斌来亲自拜读一番。

然后再酌情看一下,是不是需要回一封读者信。

至于回读者信,刘文斌哪儿来的时间啊!

这苦活、累活,自然也统统落到了,一众饭搭子合作小组成员们的身上。

不过看样子,不管是刘镇云,又或是陈建功、查海声、骆一禾,还都非常乐意以‘作者’的名义,狐假虎威的代笔给读者回信。

“哇!~~”

“又出大货啦!~~”

“这封读者来信里面,5块钱外加5斤全国粮票!~~”

“啧啧,这个叫余華的读者,到是写了一手漂亮钢笔字,只是信件内容嘛就写得一般般……”

正埋头忙着拆‘盲盒’的刘镇云,冷不丁兴奋大叫起来。

只是,其余苦力们,一个个表情反应麻木。

多少是对这样的‘打赏’额,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为,上一个拆出来的最高打赏记录,乃是一个粤省女读者的来信,信封里面夹带了三张大黑十,外加100斤的全国粮票。

好家伙,出手之阔绰,直接要赶上一个寻常5口之家,一个月的日常开销支出了。

换算成上辈子的网络小说打赏,直接能值一个黄金总盟盟主。

刘文斌听到有人喊出‘余華’两个字,登时来了精神。

立马吆喝着要来了狂热读者‘余華’的信件:啧啧,这封信可必须得珍藏好了,以后见着老余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