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信

在余家老屋,带路的老者告诉我们,楼上的这间逼仄的仓房,就是秋雨自己张罗的学习室。

当时,他已经在读小学的高年级,很想要有个单独的空间来读书画画,就看中了这间小屋。

先独自做了一番大扫除,再把一张小床搬了进去,在靠北的窗口下放上一张小桌。然后,提起毛笔,在仓壁上题写了“学习室”三个大字,还在旁边写下了“身体好”“学习好”“时刻准备着”三行美术字。

他把伯父留下的一大箱书搬进了房间,选择了其中的《水浒传》《石头记》,巴金的《家》《春》《秋》,高语罕编的《世界名作选》来读。更令他开心的是,在书箱里找到了《芥子园画谱》,便天天临摹,成了他亲近中国古代山水美学的入门书。

从书箱里的书开始,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小学里那间小小的图书室。但是,那间图书室的书实在太少,大家都想借,根本分不过来。有个老师出了一个主意,学生每写一百个字的毛笔小楷,便可以换借一本书。由此秋雨就用那一撇一捺的笔墨,换来了一本本书籍。

从七岁开始,母亲就把给乡亲们读信、写信的任务,交给了秋雨。第二年,母亲怀了弟弟,又把为村民记工分、算账的事情也交给了他。母亲对他说:“手巧裁衣,身巧爬梯,识水下河,识字拿笔。”

他懂得母亲的心意——虽然这些事情要占去很多玩耍的时间。

从此,每天傍晚下课后,秋雨回到家里就给乡亲们记工分、算账。晚上,就给乡亲们读信、写信。那些晚上,他家的堂屋里总是坐满了人,小孩子端坐在八仙桌上,就着并不明亮的煤油灯,低头写字。

对此,他在《七岁》一诗中有过细腻的描述:

这一带很多人外出谋生,

历来由妈妈读写书信。

她要把这件事交付给我,

一支笔,一沓纸,一盏油灯。

那时节村民们没有隐情,

每封信半个村子都挤着听。

小火苗扑闪着一大圈黑色头影,

全盯着那小手写写停停。

大娘低泣小婶抱怨最后都是探问,

幽幽悲欢今夜在这里翻滚。

凡是天下真情,总是词汇很少,语气很多,

小男孩投入了一门庞大的写作课程。

伙伴们心疼我在门外呼喊声声,

去钓虾去采瓜去抓蚯蚓。

我更想爬一爬月下的槐树,

却放不下那么多大人的眼神。

几年后我得了上海作文比赛第一名,

不少人都有点吃惊。

只有我妈妈,

轻轻一笑,把嘴一抿。

再过多少年我的书成了海内外的长年热门,

很多人来打听写作秘径。

答案是,我一直在写信,

前面永远站着收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