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我才是华娱举重冠军!(想试水,求追读到最新一章)
宋银瓶的心情很复杂。
原本因为从小失去父亲的儿子,在去年一场意外之后变得······怎么说呢,变化很大,特别有主见,也特别上进。
虽然对他们这种家庭来说,上进未必就是好事,富X代创业结果输光家底的例子实在屡见不鲜。
而且这变化的步子又迈得稍微大了点,以至于她总觉得奇怪:
“这孩子,到底受了什么刺激?”
不过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儿子,因为准确的说,郑逢时的重生并不是“夺舍”,而是“融合”。
只是由于互联网尚未普及,1996版本CPU性能完全跟不上2025版本的存储要求,所以来自后世的郑逢时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这很正常,牛津大学做过研究,中世纪欧洲农民一辈子获得的有效信息量,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两张报纸的量,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效应更加夸张。
但这只相当于多了一块外置硬盘而已,其他东西绝对保证原装正版!
指挥着郑逢时去洗碗,反正男人的手不怕糙,她问道:
“按照你之前的说法,《还珠》是你在影视圈起步的第一阶段,叫什么来着?”
“热剧待爆咖。”郑逢时在水池边翻找着百洁布。
“唔,你就这么相信《还珠》一定能爆火?要知道琼瑶剧其实很多,但真正出圈的也就那几部······”
出圈这个词还是从郑逢时身上学的,宋银瓶发现儿子自从开窍之后,思维愈发天马行空,有时候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也快跟不上了!
但郑逢时实在没办法跟太后解释,《还珠》的火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具体参考后世,恐怕《名义》和《狂飙》加起来都不够《还珠》打:
“妈,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就讨论过了······好家伙,张老师怎么把东西放在这里了······”
宋银瓶道:“那接下来呢,剩下的三个阶段你要怎么走?”
她没有提如果郑逢时在《还珠》发挥得不好会怎么样,这是不存在的。
自打郑逢时立志要参加艺考开始,就没有一件事能难倒他。
哦,数学除外,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过去这一年里郑逢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她比任何人都清楚。
宋银瓶对自己儿子有信心。
“爆剧一番咖、正剧咖、电影咖······”
“四阶段理论”,是脱胎于后世资本通过大数据形成的“一般流量培养模型”,郑逢时奉行“拿来主义”,结合自身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形成了他将来在影视圈发展的指导思路。
今后郑逢时注定会成为“资本”,这会是他培养自己“流量”的法宝。
至于为什么说是一般流量培养模型······那是因为像“四字”这种“天生顶流”不在其列,人家就和**一样,能通过血脉的力量传承,直接站在山顶,俯视一切小镇做题家。
所以这个模型本意是坏的,是资本裹挟极少部分粉丝给其他绝大部分群众强行喂屎的产物。
但如果是给郑逢时执行,就成好的了,他心里是有人民群众的。
不信?可以去他卧室看看,床头贴着五个大字:
“为人民服务!”
张老师表示这样好像更刺激了······
宋银瓶默默无声,看着愈发挺拔的儿子,思绪似乎飘回一年前······
******
“艺考?你怎么会突然想参加艺考?”
就好像小时候老师问将来的理想是什么,说“钞票和妹子”会被吊锤,说“成功和美好的爱情”就光彩多了,郑逢时当然不敢说自己准备仗着有【星光系统】调教娱乐圈:
“我要拯救内娱!”
“啊?那鱼?吴妈,吴妈?家里今天买什么鱼了?”
可怜的吴妈急匆匆从厨房跑到了二楼。
“妈,别叫了······不是鱼,是娱乐圈,内地娱乐圈!”
宋银瓶听完反倒紧张起来,叫得更大声了:“拯救娱乐圈?吴妈!吴妈!赶紧打电话到医院,郑逢时他的伤还没好!”
亲娘诶,能盼我点好吗······
折腾了半天,好悬拦住吴妈打给安定医院的电话:
“妈,我真好了!”
“真的?”宋银瓶面露狐疑之色:“那这是几?”
她伸出五个手指头。
“Five!”
郑逢时差点破防:“妈,我没病,我只是想好了!”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诶,拿错书了,郑逢时连“呸”三声:
“我是要超过‘四大天王’的人!”
******
“四大天王”是华语乐坛历史上炒作的最成功的概念,没有之一。
虽然本质上是郭富成经纪人小美为了给自家宝贝“抬咖”,半碰瓷式的捆绑刘福荣、张火油和断水流大师兄组成“四大天王”,但作为经历过八十年代“谭张争霸”巅峰之后的港岛乐坛渐渐辉煌不在,落日余晖已成现实。
为了保证港乐的话语权,整个港岛各路传媒大佬才近乎默契地对“四大天王”顺水推舟,并且趁着大陆市场逐渐打开,将其影响力推遍两岸三地,形成了这个四十年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娱乐神话”。
从一点可以侧面证明,那就是1996年开始,“四大天王”的市场格局经过种种尝试才终于明确下来,张火油主打“唱功”,刘福荣主打“亲民”,郭富成主打“跳舞”,断水流大师兄选择了“时尚”。
实际上,假如郭富成强化舞曲风格,原本有可能与大师兄重合,造成资源浪费。但1996开始,郭富成主动在专辑上削弱了“舞曲”特色,追求做一个“实力派”,音乐上个性开始变得模糊。
反而是大师兄不断强化“都市化”的舞曲特色,最终成为“电音先驱”······
而为什么郑逢时要“拯救内娱”?
因为在未来,根本就没有内娱,有的只是各类异种文化的入侵······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知道:
今年刚成团的H·O·T会成为“韩流”元祖,让这种来自东亚美军驻地的“花美男”和“软色情”表演蔚然成风;
脚盆鸡的“视觉系”入侵,在千禧年后形成影响一代人,在“村口洒水泥”的非主流;
两年以后,一艘大船跨洋而来,撞开了华夏电影圈,并把持票房记录长达十一年之久·····
而内娱自己呢?
面对这种文化入侵,从来只有被迫接受,毫无还手之力!
但这是谁的问题?
先说影坛:
郑逢时仍记得,重生之前的一整年,国内有一种声音,唱衰影视产业,动辄“全球衰退”、“大环境不行”、“产业完蛋了”之类危言耸听。
然而饺子这个学药的导演治好了这种病,一部《那托》把这群人啪啪打脸,眼下票房稳破百亿,堪称单市场票房之最······
要郑逢时说,《那托3》的副标题不应该继续用“魔童xx”,而应该用“无法无天”!
再说乐坛:
内地乐坛发展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商业化程度也不高,直到1992年初代“金童玉女”毛拧、杨玉莹出道,才勉强有“音乐市场”这个概念。
但“不知名女歌手”张嫱在90年代,每张专辑在内地“至少”卖400万盒磁带,而到了1997年,王霏的《王霏》全亚洲销量也不过200万张左右。
实体唱片确实在衰落,但华夏的市场就摆在这里,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决定了它将会越来越蓬勃。
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一块蛋糕,华夏人自己却没吃到,这是很离谱的一件事。
王大拿有句话说得好:你走到哪儿哪儿就大环境不好,你就是那个破坏环境的人呐?
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大环境不好,有的只是能力不够!
‘跟诸如坤坤、四字、523这样的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文化产业呢?
大华夏两岸三地十四万万百姓的文化生活,是在我肩上担着!
我郑逢时,才是未来的华娱举重冠军!’
******
“咚!”
宋银瓶想起儿子当时满口听不懂的胡话心里就来气,伸手对刚洗完碗的郑逢时重拳出击:
“拯救内娱是吧?举重冠军是吧?好大的志向!
那就请您从今天开始,先自己养活自己吧!”
“万万不可啊!”
文艺青年往往异于常人,深知太后作为文艺中年,常流露颠婆性格的郑逢时瞬间化身贴心小棉袄:
“娘啊,要说这娱乐圈,能给大家遮风挡雨的是我。但真正能呼风唤雨的,却只有您一人啊!”
这一刻,郑逢时觉得自己简直如有神助,是严阁老附体,演技估计已经超出系统上限的100了!
“切!”
太后不为所动:“《头发乱了》颇有卖气,新力的戴因久给我发过好几次传真,催你的进度,所以到底你的第一张专辑······”
戴因久是新力唱片给郑逢时安排的经纪人,去年才从翡翠台跳槽过来,在郑逢时到来之前手底下尽是些臭鱼烂虾,所以对他相当重视。
但郑逢时暂时不想回忆起这个人,因为每次想到戴因久那张马脸,就让他想起上个月《头发乱了》的港岛宣传期间,这家伙安排他上《超级无敌奖门人》,在韩琛、包皮和三眼仔身边“那年十八,TVB台上,站着如喽啰”的经历······
宋银瓶才不管这些,很明显她对郑逢时没把第一次交给【西南唱片】,反而跑去港岛新力发专很有意见:
“到底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还不是时候!”
对太后,郑逢时早就练就“秋风未动蝉先觉”的功夫,预判了她的预判,灵活躲开爆头一击后往楼上跑去:
“眼下港岛年轻一代有鹰皇的谢挺疯、华星的陈医生、环球的陈小东。而且新力最近的重心应该都在挖断水流大师兄墙角上,一首歌的成绩还不足以让他们给我下重注,我要再加码!”
然后,宋银瓶就拿到了一张草稿:
“算、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