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熬夜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1 重新认识皮肤

4.1.1 皮肤基本结构及功能

很早以前,人们甚至是医生都认为皮肤是没有生命的,它只不过是挡在身体与外界恶劣环境之间的一层保护膜。事实是皮肤整体宛如一个活力全开的工厂,各个结构分工明确,且在有规律地进行代谢。

皮肤结构由里到外分别为皮下组织、真皮层、表皮层及附着在表层会动态变化的皮脂膜。其中,表皮层又依次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图4-1)。

● 表皮层

表皮层的结构如图4-2所示,角质形成细胞就占了表皮细胞的80%,所以脸部表皮的结构可以根据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和分化程度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4层,而在脚底和掌心部位的皮肤还会有额外的一层透明层。

表皮层结构要从基底层说起。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底层,仅有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其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分裂比较活跃。而角质形成细胞就是由基底细胞不断增殖、分化而产生的。这些不断产生的细胞向体表推移,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因此基底层细胞与皮肤自我修复、创伤修复及瘢痕形成有关。

图4-1 皮肤表观结构

图4-2 表皮层结构

随着基底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来到了棘层。棘层细胞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一层的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表面呈带刺状,所以叫棘层。棘层由4~8层带棘突的多角体细胞组成,细胞间隙较大,含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组织液。这个时候细胞内含有双层膜包被的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板层小体是细胞间脂质的来源,而细胞间脂质是皮肤屏障功能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后续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到了颗粒层后,细胞形态开始变得更紧密,其细胞质内含有透明的角质颗粒。这种颗粒会分化为角蛋白,以防止细胞液外漏,同时,它们与酸性磷脂酶、疏水性磷脂和溶酶体酶等一起构成防水屏障,有效阻止皮肤的水分流失,并阻挡外界物质的进入。颗粒层通常由3~5层扁平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其是进一步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细胞,由于它处于正常表皮细胞和死亡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也被称为过渡带。

终于,经过层层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到了目的地——角质层,此时它的形态已经变得截然不同了,主要表现为角质包膜的形成和细胞核、细胞膜等细胞器的变化。在这个阶段细胞核消失,细胞质逐渐分化为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蛋白,最终形成富含角质蛋白的角质细胞层,完成角化并形成一堵防护墙。

随后,角质细胞使命完成,从皮肤脱落,被新的角质细胞代替,在正常情况下,大约28天完成一个循环,但受年龄、皮肤状态影响,个体循环周期可能略有不同。

● 真皮层

在组织学上,真皮属于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真皮层是由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图4-3)。

图4-3 真皮层基本结构图

● 成纤维细胞

正如表皮层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也是维持真皮层最重要的细胞之一。成纤维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纤维成分,同时也能分泌糖胺聚糖和糖蛋白等基质成分。

在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阶段,它分泌的纤维和基质组成了整个真皮层的结构和骨架(图4-4)。

图4-4 成纤维细胞的一生

• 生长阶段

·细胞呈梭形,具有突起,有明显蛋白质合成分泌迹象。

·分泌各种胶原蛋白,在婴儿时期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占70%,在衰老过程中分泌量逐渐减少。

• 增殖阶段

·合成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糖蛋白)。

·合成细胞外纤维(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纤维成分)。

·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

·介导组织收缩,维持结缔组织稳定。

·启动炎症反应。

• 衰老阶段

·合成纤维和基质减少。

·蛋白质分解加剧(Ⅰ型胶原蛋白不再合成、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

·光老化导致自由基增多,氧自由基加剧细胞损伤。

·大量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 纤维

• 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是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粗细不等的纤维,约占真皮外基质质量分数的70%。胶原纤维束纵横交错,与皮肤表面平行排列;这些胶原纤维束具有一定伸缩性,主要功能是提供韧性和抗拉强度,但缺乏弹性。

皮肤中主要的胶原蛋白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成人皮肤中,Ⅰ型胶原蛋白约占85%,Ⅲ型胶原蛋白占10%~15%。

而Ⅱ型胶原蛋白只分布于软骨和玻璃体中,由软骨细胞产生,具有促进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另外,Ⅳ型胶原蛋白被称为基底膜胶原,由内皮、上皮及平滑肌细胞产生,与Ⅴ型胶原蛋白等共同构成基膜,有过滤、屏障及渗透等作用,同时还与细胞再生及肿瘤生长有关。

• 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为分支成网的细枝状,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构成,对皮肤的弹性和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皮肤的自然老化过程中,弹性纤维会出现降解、断裂、消失;日晒也可使弹性纤维变性,使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

• 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不是独立的纤维成分,仅是幼稚的、纤细的未成熟胶原纤维(主要成分是Ⅲ型胶原蛋白),其直径仅为0.2~1.0μm。在胚胎时期,网状纤维出现最早。在正常成人皮肤中,网状纤维稀少,仅见于表皮下、汗腺、皮脂腺、毛囊和毛细血管周围。

•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CM)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质中的大分子物质,会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形成和细胞的生理活动。

细胞外基质主要包含两种成分:纤维和基质。其中,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主要由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和黏附性糖蛋白组成。

基质的作用:①支撑和连接细\;②参与细胞形态变化、增殖分化及迁移等生物学作用。

糖胺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对保持皮肤水分有重要作用,1g糖胺聚糖可结合500g的水。

糖胺聚糖由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间基质,随后会不断地发生降解,在人成年后,糖胺聚糖的合成和降解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糖胺聚糖的合成效率会逐渐降低,而降解效率则会提高,因此皮肤中的糖胺聚糖含量会逐步下降。

●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指位于真皮以下的皮肤结构,主要成分为脂肪组织,由脂肪细胞构成,中间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表情肌,是支撑皮肤的重要组织,其形态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轮廓美感。同时,皮下组织在人体中还承担着减振器的角色,通过轻软而自然地缓解压力,为整个皮肤提供了必需的能量支持。

由于脂肪位于皮下组织深处,大部分护肤成分无法到达,因此市面上所谓祛橘皮产品、节食按摩以及各种高温、低温、振动疗法等减脂产品或方法的成功率普遍较低且效果不长久。从演化角度看,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丰富的脂肪组织,这使得女性在食物匮乏时也能够孕育后代并保证营养供给。因此我们不必为脂肪困扰焦虑,何况大多数女性根本没有她们想象中的那么胖。

● 其他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皮脂腺、汗腺、毛囊、乳腺等。其中,皮脂腺与我们皮肤状态的关系最为紧密。

• 皮脂腺

皮脂腺位于皮肤真皮层,是一种泡状腺体(图4-5)。

图4-5 皮脂腺结构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经导管分泌到毛囊,再经毛孔来到皮肤表面。皮脂的分泌受激素调节,通常在青春期发育后增多。前额、鼻、背上部的皮脂腺最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其余的部位比较少,而手掌和脚掌是没有皮脂腺的。

皮脂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包含多种脂类成分。除了表皮细胞间的脂质外,皮脂也是皮肤中脂质的第二大来源。与表皮细胞间的脂质不同,皮脂还含有角鲨烯和蜡酯等成分,不含神经酰胺和磷脂等成分。可以将其视为天然润肤霜,其遍布皮肤表面,使得我们拥有柔软光滑而健康亮丽的肌肤。此外,皮脂除了提供保湿功能之外,还能抑制病菌繁殖——因为其弱酸性并不适合大多数病原体生存。

4.1.2 皮肤的屏障功能

屏障功能指的是皮肤的双向性保护作用:一方面具有对外界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损伤的防护作用,保护着体内各个重要脏器;另一方面可防止体内营养物质、水分等的丢失,维持皮肤的含水量,使皮肤滋润。

正因为皮肤的这一屏障功能,它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意义上或是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看,皮肤屏障主要是指物理屏障(角质层),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现在普遍认为的皮肤屏障从广义上来说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性(免疫、微生物)屏障等。

● 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功能主要由角质层提供(图4-6)。角质层的细胞呈“砖墙结构”,从名字上也不难看出它就像水泥墙一样,可以帮助机体抵挡住大部分的侵害。另外,这样的“砖墙结构”也能够防止体内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流失。同时,“水泥”即细胞间脂质,既有亲水基又有亲脂基,所以会有利于一些小分子物质的渗透,同时能结合水分子,保持角质层的水分含量。

图4-6 正常皮肤对比受损皮肤

● 化学屏障

化学屏障是由油脂和微酸性的液体形成的,可以理解为皮脂膜+其他产酸性物质的组织结构(图4-7)。

皮脂膜是一层覆盖在皮肤最外层的动态保护膜,它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汗腺分泌的汗液以一定比例融合在角质层表面乳化形成。它的成分为甘油三酯(57.5%)、蜡酯(26.0%)、角鲨烯(12.0%)、胆固醇酯(3.0%)、胆固醇(1.5%)及其他游离脂肪酸。皮脂膜的作用如下:

·皮脂膜呈弱酸性,pH为4.5~6.5,有碱中和作用,可以缓冲碱性物质等刺激物对皮肤的伤害。

·皮脂膜中的一些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滋润皮肤,皮脂膜的脂质可有效滋润皮肤,使皮肤柔韧、润滑、富有光泽,同时可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或外界水分及其他物质大量进入,使皮肤的含水量保持正常。

图4-7 皮肤化学屏障

● 微生物屏障

微生物屏障是由一系列与皮肤互利共生的微生物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屏障,这些微生物常驻在皮肤表面,因此也被称为常居菌(图4-8)。与之相对的是停留时间较短的、可能会对肌肤有害的暂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屏障的作用如下:

·与细菌直接竞争,同有害菌争夺养料和空间,合成脂肪酸降低皮肤pH,提供一个酸性环境。

·杀灭有害菌,合成抗菌肽和抗生素等生物活性分子,选择性除菌,增强免疫力。

·强化细胞连接,微生物与表皮的互动可以增强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表皮分化。

·强化脂质屏障,提升角质层中脂类、脂肪酸和鞘脂类(如神经酰胺)的合成。

图4-8 皮肤微生物屏障

● 免疫屏障

皮肤的免疫屏障由结构组成细胞(例如角质形成细胞等)和免疫细胞(例如朗格汉斯细胞、巨噬细胞等)所构成,作为人体对抗外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它能够识别、破坏和清除各类对机体有害的病原体(图4-9)。而个别情况下,当受到外界刺激后,皮肤的免疫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一系列反应。

通常情况下,免疫屏障可以很高效地清除掉这些病原体,保护肌肤健康,呈现“一片祥和”;但如果入侵的微生物太多,免疫屏障无法快速地消灭它们,就会引起肌肤的炎症,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出现痤疮。

图4-9 皮肤免疫屏障

实际上皮肤的各屏障功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协作、相互作用的,比如物理屏障其实也是免疫屏障的一部分,微生物会参与到化学屏障的形成中,而免疫屏障又会监视着这些微生物。

正是得益于这些屏障的精密配合,我们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4.1.3 皮肤肤质

认识自己的皮肤肤质是科学护肤的先决条件,只有了解自己的肤质,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的护肤品,并且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来进行护理,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护肤养颜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分泌量及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等,将皮肤分为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和敏感性5种类型。

● 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属于理想的皮肤状态。它的角质层的含水量在20%左右,皮脂分泌适中,皮肤pH为4.5~6.5,皮肤紧致、光滑且富有弹性,毛孔细小且不油腻,同时,对外界环境不良刺激的耐受性较好。这种皮肤多见于青春期前的人群。

护肤要点:对于中性皮肤,由于它是非常容易护理的皮肤类型,只需要补水保湿,防止肌肤缺水干燥。

● 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皮脂分泌少,pH>6.5。此类皮肤由于分泌皮脂相对少,难以保持水分,因此缺水又缺油,虽然肤质细腻,但肤色暗沉、干燥且有细小皱纹,洗脸后紧绷感明显。通常老年人的皮肤多为此种类型,而年轻人的干性皮肤多是因为缺水,皮脂含量一般来说是正常的。

护理要点:保湿、滋润,宜选择油脂偏重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

● 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皮脂分泌旺盛,pH<4.5,皮肤弹性好,不易出现皱纹,但其皮脂的分泌量与其角质层的含水量(<20%)不平衡,皮肤看上去油光发亮、毛孔粗大、肤色暗且无透明感,容易发生痤疮、毛囊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这类皮肤最常见于青春期及一些体内雄性激素水平高或具有雄性激素高敏感受体的人群。

护理要点:在于日常的清洁,防止毛孔堵塞。建议使用含油脂少的护肤品,平时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油炸和高脂肪食品。

● 混合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兼有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的特点,即面中部(前额、鼻部、下颌部)为油性皮肤,双侧面颊及颞部为干性皮肤。

护理要点:混合性皮肤需要分区保养,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干性皮肤的保养方法及油性皮肤的保养方法。在清洁面颊部和眼周时应避免选用偏碱性的洁肤产品,在T字部位则可选用洁面乳及去油面膜加以护理。

● 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也称为敏感性皮肤综合征,它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皮肤亚健康状态。处于此种状态下的皮肤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刺痛、烧灼、紧绷、瘙痒等主观症状。与正常皮肤相比,敏感性皮肤所能接受的刺激程度非常低,抗紫外线能力弱,甚至连水质的变化、穿化纤衣物等都能引起其敏感性反应。此类皮肤的人群常表现为面色潮红、皮下脉络依稀可见。

护理要点:减少刺激,避免过敏因素。在使用护肤品之前尽量先做皮肤过敏试验,例如在耳后部位涂抹少量产品,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使用。

此外,美国皮肤美容界大拿Leslie Baumann医生基于五型分类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更专业更详细的十六型皮肤分类法(图4-10)。

具体来说,十六型皮肤分类法从四个因素来分析皮肤。四个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十六种皮肤类型:

• 油性(oil,O)vs干性(dry,D)。

• 耐受性(resistant,R)vs敏感性(sensitive,S)。

• 色素性(pigmented,P)vs非色素性(non-pigmented,N)。

• 紧致性(tight,T)vs皱纹性(wrinkled,W)。

图4-10 十六型皮肤分类法

● 油性(oil,O)vs干性(dry,D)

根据肌肤油脂的分泌状态和含水状况对肤质进行划分。水油平衡是健康肌肤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调和肌肤水油状况也是护肤的重要方面:干性肌肤应当重视补充水分,并加强肌肤屏障的锁水能力;而油性肌肤则应当精减护肤成分,减轻肌肤负担,抑制油脂分泌。

● 耐受性(resistant,R)vs敏感性(sensitive,S)

其主要描述肌肤对外部刺激因素的敏感程度,在护肤品领域主要表现为对一些致敏物质、香精物质的耐受程度。敏感性肌肤对刺激性物质具有更强烈的反应,通常表现为泛红、瘙痒甚至出现肿胀,应当格外注意避开含有过敏性物质的护肤产品。耐受性肌肤很少表现出过敏反应,但也应适当注意,防止因屏障受损转化为敏感肌。

● 色素性(pigmented,P)vs非色素性(non-pigmented,N)

主要判断肤质是否具有形成黑色素的倾向。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避免晒伤,黑色素会加深肤色,使面部肌肤更加暗沉,并且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在皮肤表面形成黑斑、雀斑和一些深色区域,导致肤色不均。色素性皮肤可以偏重美白型功能护肤品,帮助提亮、均匀肤色;非色素性皮肤则应当加强日常防晒,减少紫外线损伤。

● 紧致性(tight,T)vs皱纹性(wrinkled,W)

主要判断肌肤是否容易产生皱纹。皱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年龄、个人基因、外部环境、个人生活习惯等。皱纹性皮肤更容易生成皱纹或已经表现出细纹,在护肤时应当倾向于使用具有提拉紧致效果成分的产品,修复抚平已有细纹;紧致性皮肤则可以预防为主,稳固皮肤现有的紧致状态、延缓衰老。

上述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十六种独特的皮肤类型。每一种类型皮肤的护肤方式和皮肤未来变化趋势都是不同的。

我们要明确的一个点是,肤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机体的内在因素等,都会导致我们的肤质产生变化(不过天生的大油皮变为干皮还是有点难度的)。

• 年龄

儿童时期,皮肤多以干性为主;当进入青春期后,受到激素影响,部分人会向油性、混合性肤质改变。而随着年龄继续增长,皮脂的分泌会随之减少,肤质向干性和中性转变。

• 季节和环境

受温度影响冬天,皮肤油脂分泌减少;相反,夏天皮肤油脂分泌增多。所以油性和混合性皮肤到了冬天,可能向中性、混合偏干性皮肤转化。

湿热的南方地区,油性和混合偏油性皮肤的比例更大;而干燥的北方地区,干性和混合偏干性皮肤的比例更大。因此,在北方地区为干性的皮肤,到了南方可能会向中性或油性皮肤转化。

总的来说,属于什么肤质,基因决定50%~90%不等,剩下的部分由其他因素共同决定。

了解完皮肤的基础知识和肤质后,我们正式踏上“熬夜肌”解决方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