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天 探索情绪背后的想法
7.尝试探索情绪背后的想法
情绪调节技能的基本假设是: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带来的,而是由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事件所引发的想法带来的。直接导致情绪出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想法。通过调整我们的想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我是一个失败者”这个想法可能会让你感到悲伤,导致你哭泣和退缩;“快考试了,可我还没有复习好”这个想法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如果你找到这些想法,并调整它们,情绪就会有所转变。
但是,情绪往往是瞬间发生的,要探索情绪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想法,我们就要尽量放慢速度来觉察。
第一步:请写出发生的事件。最近有什么事让你感到不开心吗?或者在你感到伤心、担忧、生气时,头脑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简洁具体地写出来,比如在什么时间、地点,与谁在一起,发生了什么。
第二步:请写出你的感受。这个事件伴随着哪些情绪体验?
第三步:请写出你的想法。
回顾第一、二步的事件和情绪体验,试着把你对这个事件的想法写出来:
例如,被领导批评后,你可能会烦恼,会对某些人感到愤怒,这听上去顺理成章。此时,请你问一下自己:当我烦恼时,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我在想些什么?这些想法可能是“是我不好,老是做错事”“生活真不公平,我总是倒霉”。
我们通过经历各种事件(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坏事,有的不好也不坏)来体验这个世界。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件时,自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然而哪怕是生活中看起来最正常的经历,实际上也并不简单。事件带来的感受并非来源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你对事件的想法所决定的。我们通常基于自己过去的经历或信念,为事件赋予意义,并由此产生感受,如图1所示。
图1 情绪的产生过程
“感受”由我们对事件的想法而产生,它并非实际事件,不能代表事件的全部。当我们对事件全面准确地进行理解时,情绪通常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如果我们的想法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歪曲的,就会引起痛苦,这在抑郁、焦虑中十分常见。
生活中,我们的想法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因素使我们对事件的理解不那么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认知歪曲,我常常把它比喻成“心理病毒”。它“攻击大脑”时,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认知歪曲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因为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当这种偏差较小时,不会对生活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当偏差达到一定程度,甚至脱离现实时,心理痛苦就会特别强烈地发作。
如何把自己的觉察能力用起来
随着情绪觉察能力的提高,你觉察消极想法的能力也会慢慢提高。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有点自卑。”也许他概括得很好,有觉察能力,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一个人说“我自信心不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归纳,其实意味着他在做很多事情时低估了真实的自己,也许他的实际能力并没有那么低。自信心不足是指:我也许能做好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做不好。这是一种阻碍自己前进的不良反应,如果你对它熟视无睹,任它影响自己,却不与之做斗争,你就没有把自己的觉察能力真正用起来。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觉察能力用起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你觉得自信心不足,在决定要不要做某件事情、要不要对某个人说某句话、要不要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等情况下犹豫不决时,你需要提醒自己:我自信心低,这意味着,我会低估自己的水平,我的真实水平不像我感觉的那么糟,所以我要稍微进行调整,不能完全依据我的恐惧、紧张、想逃避等感受去做决定,要把对自己的估计调高一点。就算没信心,我还是可以考虑尝试一下,不试试怎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