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坐骨神经痛

【概述】

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指单侧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大腿后外侧)出现刺痛或灼烧感,常放射至足部外侧,同时多伴有分布区域麻木、触觉异常。中医学称本病为“坐臀风”“腰腿痛”等。

【主要病因病机】

坐骨神经痛多因腰部闪挫、劳损、外伤等原因,损伤筋脉,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汗出当风等风寒湿邪入侵,痹阻腰腿部;或湿热邪气浸淫,或湿浊郁久化热,或机体内蕴湿热,流注膀胱经者,均可导致腰腿痛。

【辨证注意点】

1.诊断要点

发病前可能有感染、受凉、外伤史。

(1)症状:

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典型的放射痛,多为单侧。疼痛部位位于腰部、臀部,并向股后、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呈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呈刀割或灼烧感,多于夜间加重。

(2)体征:

沿坐骨神经通路可找到压痛点。受累神经所支配区域感觉异常,早期多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所支配肌肉可出现肌力降低、肌萎缩、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鉴别诊断

须鉴别原发性、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及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必要时采取影像学检查。

3.辨证要点

辨明经络,分清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证候分清寒湿、血瘀、气血不足。

【辨证思路】

一、抓主症以辨病

腰骶或臀部疼痛,并向下沿坐骨神经通路(股后、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足底)放射,疼痛为钝痛、刺痛、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弯腰、行走、久坐、下肢伸直、咳嗽和打喷嚏时疼痛加剧,为坐骨神经痛。

二、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坐骨神经解剖特点: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第1~3腰神经前支全部及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组成,而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及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由腰骶干、全部骶神经前支及尾神经前支组成骶丛。根据坐骨神经的解剖特点,若腰4椎体水平以下椎管内外组织发生病变,及坐骨神经走行区域组织及其本身发生病变,均可引起不同程度坐骨神经疼痛。

1.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不同程度脱入椎管内,并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

2.梨状肌综合征

患侧梨状肌不同程度肥大(与对侧比较)。

3.腰椎结核

椎体骨质虫蛀样破坏,并形成双侧椎旁脓肿。

4.脊椎转移瘤

病灶位于椎管内,有占位效应,骨质不同程度破坏。

三、区分根性坐骨神经痛与干性坐骨神经痛

四、分析病位、证候特点以辨经、辨证

根据病位可分足太阳经证,足太阳、少阳经证。根据证候可分寒湿、血瘀、气血不足。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王某,男,47岁,建筑工人。就诊日期:1998年1月12日。患者1年前因劳累过度,且住所潮湿阴冷,出现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伸腿时疼痛加重。曾服用中药、西药及推拿治疗,症状减轻。5天前因工作环境寒湿,左下肢疼痛加剧,白天不能活动,夜间无法入眠,疼痛难忍。

查体:左下肢疼痛自臀部沿下肢外侧向小腿放射;腰部无明显压痛;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穴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约30°,左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舌淡苔薄白,脉濡。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区分根性坐骨神经痛与干性坐骨神经痛。根据此患者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伸腿时疼痛加重,查体: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穴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约30°,左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故考虑为根性坐骨神经痛。

第二步:根据此患者1年前因劳累过度,且住所潮湿阴冷,出现左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伸腿时疼痛加重;5天前因工作环境寒湿,左下肢疼痛加剧,疼痛自臀部沿下肢外侧向小腿放射,且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穴多处压痛,舌淡苔薄白,脉濡,故考虑足太阳、少阳经证(足阳经太少合病),属寒湿之证。

第三步:可做哪些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的症情可做些相关检查,如腰椎X线片、肌电图、CT等。

第四步:治疗。因辨为足太阳、少阳经证(足阳经太少合病);寒湿证,治拟祛寒除湿,通络止痛。针灸穴方如下:

主穴: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配穴:命门、腰阳关;

操作:毫针刺,泻法为主,以出现沿臀腿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佳。可结合电针、刺络拔罐法。寒湿证可加灸法。

【常用针灸处方、经验穴及操作要点】

陆瘦燕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处方

取穴: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操作: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