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中国5·12汶川大地震震害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并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量次生灾害。据统计[2],此次地震共造成87149人死亡和失踪,374643人受伤,受损农村居民住房:倒塌10709.6万m2,严重受损9432.2万m2;受损城镇居民住房:倒塌或损毁1887.9万m2,严重破坏5836.2万m2,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图1.2)。
图1.2 中国5·12汶川地震中框架节点区破坏形式
a)柱铰破坏 b)柱顶塑性铰 c)强梁弱柱导致柱顶塑性铰 d)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
这次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有[3]:①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严重开裂和破坏;②填充墙不合理设置或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③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区破坏;④填充墙不合理设置造成结构实际层刚度不均匀,导致底部楼层侧移过大,并导致倒塌;或导致结构实际刚度偏心使结构产生扭转地震响应;⑤柱端出现塑性铰,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
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严重开裂和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并导致人们产生恐惧心理,且震后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很高。柱剪切破坏和梁柱节点区破坏大多由配箍不足、箍筋拉结或弯钩等构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箍率可能也需要考虑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柱的强剪弱弯方面,即使柱端首先发生弯曲破坏而形成塑性铰,巨大的轴压容易使混凝土压溃而发生剥离脱落(本次地震竖向振动很大),从而严重削弱柱端的抗剪能力,而柱端出铰并不会减小其所受到的地震剪力,因而很容易引起剪切破坏。因此,需要考虑压弯破坏对柱端抗剪承载力降低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配筋构造措施,如连续箍筋技术,防止柱端混凝土强度严重退化,充分保证“强剪弱弯”。
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虽然轻于砖混结构和框架-砌体混合结构,但框架结构的柱端出铰、柱端剪切破坏与节点区破坏等现象仍比较普遍,这些震害表明,现行规范要求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抗震设计理念还没有实现,图1.2为此次地震中框架节点的破坏形式。笔者先后两次前往绵阳、安县、北川、江油等地进行灾后房屋评定,发现倒塌或者严重破损的多为早期建筑,这主要是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和早期建筑抗震设防较低所致。根据书后文献[3]统计:2001年前的建筑约1/3需停止使用或立即拆除,1/3以上需加固后方能使用。鉴于我国既有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较低的现状,对框架结构尤其是节点区进行抗震加固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