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辛温解表药
麻黄
【性味】
辛、微苦,温。
【归经】
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
1.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用以发汗解表。
2.风寒袭肺,肺气不宣引起的气喘、咳嗽等实证。
3.风水,有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之功,如越婢汤(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常用量】
3~9g。
【按】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麻黄生用发汗,炙用平喘。
麻黄与桂枝配伍加强发汗作用;与杏仁配伍可加强平喘止咳作用;与茯苓配伍加强利水作用;与石膏配伍清热平喘,则不发汗。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起到平喘作用;伪麻黄碱具有利尿平喘作用;挥发油可抗病毒、抗菌。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自汗、头痛。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2.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桂枝通行手臂)。
3.血寒经闭、痛经。
4.阳虚、脾不运水而成的痰饮、蓄水证。
【常用量】
3~9g。
【按】
桂枝发汗力弱,通经脉作用强,其性辛温,实热证忌用。桂枝含挥发油,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强心,抗炎,抗过敏。
紫苏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经。
【功效】
紫苏叶:发表散寒。
紫苏梗:理气安胎,解鱼蟹之毒。
紫苏子:化痰平喘止嗽。
【主治】
1.紫苏叶用治感冒发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2.紫苏梗主治脾胃气滞之胸闷、呕吐,或妊娠恶阻,胸腹满闷。
3.紫苏梗可解鱼蟹毒。
【常用量】
3~9g。
【按】
紫苏药用来源为同一植物,但其各个部分的作用不同。紫苏叶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
荆芥
用药部位:茎叶、穗。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肝经。
【功效】
解表散寒,炒炭止血。
【主治】
1.外感风寒之头痛头晕、发热咳嗽、咽喉肿痛。
2.吐衄下血,治疗衄血、便血、崩漏等血证。
【按】
本品茎叶、穗入药,茎叶称荆芥,穗称荆芥穗,荆芥穗发汗力较强。荆芥多与祛风湿药同用治疗风湿病,炒炭止血。本品还可以治疗外伤疮疡肿毒,因荆芥有加强皮肤血管循环的作用,可以分解吸收皮肤病变组织。
防风
用药部位:根。
【性味】
辛、甘,微温。
【归经】
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散风除湿,止痛解痉。
【主治】
1.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头晕目眩、背痛项强、关节酸痛。
2.风湿痹证。
3.破伤风。
【常用量】
3~9g。
【按】
防风经常与荆芥同用,荆芥散表力强,防风祛风力强,均是治风寒要药。防风亦可治疗皮肤病。
细辛
用药部位:全草。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归经】
肺、心、肾经。
【功效】
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除痰。
【主治】
1.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流涕、头痛。
2.风寒湿痹,牙痛。
3.水饮痰阻引起的咳嗽气喘。
【常用量】
0.9~3g。
【按】
本品性热,并能耗正气,故用量不宜过多,对气虚、阴虚火旺及温热病应慎用。此外,细辛有麻醉作用,可用于治疗牙痛。
白芷
用药部位:根。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胃、脾经。
【功效】
通窍发汗,散风除湿,活血排脓。
【主治】
1.外感风邪引起的头晕、头痛、牙痛、鼻塞。
2.皮肤风湿之瘙痒、痈疽疮毒。
3.女性下焦寒湿之脐腹冷痛、闭经、赤白带下。
【常用量】
3~10g。
注:白芷常与散风止痛药群同用,有很好的止痛作用。防风、细辛、白芷同用,可治疗牙痛。白芷外用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烧伤病可用白芷油纱条抑制铜绿假单胞菌。
生姜
用药部位:根茎。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经。
【功效】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止嗽化痰。
【主治】
1.外感风寒,表实无汗。
2.胃寒呕逆,生姜为呕家之圣药。
3.咳喘,可温化寒痰。
4.解半夏、南星之毒。
【常用量】
3~9g。
【按】
生姜能加强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加强胃肠功能,助消化。生姜通过炮制后作用发生变化。煨姜辛散力量弱,温中止呕力强;干姜温中祛寒,回阳力强;炮姜守而不走,烈性较生姜减弱,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之效。
葱白
用药部位:根部鳞茎。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胃经。
【功效】
发表通阳。
【主治】
1.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无汗。
2.里寒外热,腹泻腹痛、肢冷,葱白可通达表里阳气。
3.外洗治疗诸毒疮肿。
【常用量】
3~10g。
苍耳子
用药部位:果实。
【性味】
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
肺、肝经。
【功效】
发汗,散风,除湿。
【主治】
1.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渊、鼻流浊涕。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配伍,可治疗鼻炎。
2.风寒湿痹,关节痛。
【常用量】
3~10g。
【按】
苍耳子多用可致中毒。鲜苍耳子全草煎煮外用,可治疗关节炎及梅毒性神经炎。
辛温解表药作用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