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临证发微

中医治学之我见

现代人认为学习中医尚难,其中之原因在于:中医药学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其文字以文言为主,因此理解较难;中医门派太多,令初学者无所适从;用现代科学解之尚少,学习亦难;很多中医在学术思想中很少探索古籍之论,也约束了现代中医的学习。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学习经典古籍还是各家之说,都应有选择性地学习,并且要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体会、比较、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绝不是否定,而是提高。如八纲辨证论述,我个人认为有的不可生硬运用,否则会对个人提高有一定影响,发挥不了个人之见。“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我认为阴阳之纲不是辨证必用之说,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在辨证中或可省去。如表热实即是阳,里虚寒则为阴,表里在临床上也是从热实、虚寒而辨,如把热实、虚寒辨明,再找表里何难?所以,我在临床上体会到不能一切皆照本运用,而是都在一个“理”字,关键都在于个人的理解和运用。希望中医学子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实际运用于临床,为群众解除疾苦,而不是论书论道。例如患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并且在近两日发病,平素无基础疾病,此是表热实证(西医之上呼吸道感染),在治疗上立法解表清热解毒即可,所以“繁琐”并不是学习中医之法。尤其现代医学化验、检查手段很多,我主张中西两法结合诊断为好。
在古代医学界,名医也是有个人见解的,如张仲景以伤寒为基础治疗表里之症,吴鞠通以温病(温热病)为基础治疗表里之症,医家个人见解逐步形成个论。在金元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即善用下法的张子和,“寒凉派”的刘完素,“补土派”的李东垣,“养阴派”的朱丹溪,他们都有个人对疾病的理论认识,各自著书立说,并为广大患者治病防病,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难道我们后学者就不能在临床上形成自己的医疗风格?请大家思之。
再谈望闻问切,自古以来中医给患者一个“诊脉知病”的印象误区,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改变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望诊、闻诊上下功夫,望诊是从患者的行动、体质、舌色、舌苔初步判断出疾病部位及性质;闻诊时要注意,咳而不止、痰鸣、妇科异味、患者的口气都是我们诊断的线索。我个人认为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是问诊,因为只有患者本人最知己病。而问诊是有技巧的,这不是骗人,而是寻病求因之法。一言中之为先,患者认为你的问诊有针对性,就会向你叙述症状、病情,从而你就可以知寒热、虚实,知其病所,拟方用药。
我认为,如今叙述时把“切”诊列为最后一项,也是前人告知同道要以望、闻、问为主,而切脉可以证实诊断无误。中医在临床诊断切脉是不可缺少的,患者也由此认为中医能诊脉知病。但是作为中医大夫应知道,因时代不同,在古代中医的四诊不可缺少,可用脉辨别病之所在,可断病的轻重缓急。所以古代医家就在切脉上下功夫,长期研究实践就成为自己的主要诊断手段,所以才有古人记载的众多脉象。然而在现代的医学诊断上,检查方法种类已大大增加,我们在临床上切脉虽不可少,但是运用的范围却有所缩小,我在临床上只用6个基本脉象(浮、沉、迟、数、弦、滑)即可确定疾病的寒热虚实了。其他的脉象,如结脉对应心律不齐,代脉对应二联律或三联律,疾脉对应房颤,都可以体会并运用于临床,也可用仪器检测确诊。在临床上,脉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通过望、闻、问三诊确诊处方,如有异常脉搏,如二联律、三联律等,要进一步检查转诊。如脉症相符即诊治准确,如脉症不符则应详查。脉诊需要医者自己在临床上不断体会总结,加深临床应用,而非言传可得。
中医强调辨证,首先关注的是这个得病的人,即先看人后看病,关注何种体质的人得了什么病。西医从微观入手,先关注是什么病,即患者具体的疾病,先化验检查再决定治疗方案。中医关注宏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西医关注微观,先化验检查再去治疗。中医西医各有优势,个人认为中西医结合为宜,运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配合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疗效更佳。
作为一名医生,首要的是医德,治病救人,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这是我的为医之道,也要求我的学生能够做到;然后才是医术,只有高明的医术,才能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医学在发展,希望学生在学习我的经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