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励教 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缘起缘来缘定“民俗”

——由《“玩”转对联》引发的思考

刘晓芳

(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摘要:对联,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亦能褒贬讽喻。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小学阶段对联教学研究,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先以激趣为先;而后以探究为法;继而再学用结合,通过“一字法”“探究屋”,将对联与一线学习与生活适时糅合,感受传统文化之魅!

关键词:对联;民俗;语文实践活动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喻。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针对对联文化的来源、分类、趣味性、社会功效和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对对联趣味性研究。

一 缘起——从迷茫走向实际

“薪火”计划,顾名思义,自然是希望借“薪火”之力,引领和带动更多人的成长与发展。历年来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力度非常大。我们的“薪火”计划,就是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怀抱中诞生了。

北京师范大学开班集训后,“薪火”计划团队迅速进行专业分组,要求每个“薪火”成员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幸运,我被分到了“民俗文化组”。紧接着,我们开始进行线上线下的三定交流(定时定点定对象)。

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将民俗文化引入?我很迷茫。2018年10月,康丽导师亲临深圳。通过上课、评课、反思、交流,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将研究点聚焦于“对联”。课例——《“玩”转对联》就这样应运而生。

说起玩,相信没有人会对它说“不”!可见,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玩”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如何把对联知识融入“玩”的世界中?如何在“玩”的世界里增加民俗元素?这课,是不是有点意思?

带着这样一种“天真而又异想天开”的想法,我们开始用心琢磨“对联课”。初始,课题定为“趣学对联”。细细思量之下,又觉不妥。后来,康丽导师点拨我:你不是想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在孩子的世界里,玩占鳌头。你为何不将玩字渗透于你的课堂中,让玩成为你课堂的主纽带?民俗本来没有那么高深,咱们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何不让学生们动脑动手“玩民俗”?

想法有了,要将想法付诸实践,当然不简单!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线下调研。我们发现,对于民俗文化,学生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微乎其微。个别知晓者,也是在学校、教师、家长的“平时点滴渗透”中稍有“耳闻”!根本谈不上喜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小组成员也对附近其他几所学校进行踩点式调研。通过和学生们的交流,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心底里对民俗文化并不排斥,导致目前这个局面,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身边,没有人系统性地对其进行引导与学习。因此,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高大上”的知识,应该要到高中、大学之后,才会接触。

鉴于此,我们在研究思维上迅速做了调整。试想:立足课堂,通过对“对联的学习与探究”,唤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意识,继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是不是很有意思?

发心有了,于是,在“对联”课的设计上,我们颇花心思。几易其稿,最后在临上课的前一晚,方遂我愿。

因为设计紧扣学生年龄特点,又是以学生最热衷的行动——“玩”——为指南。果不其然,从激趣识对联,到我们的重轴大戏——玩对联,到最后的实践运用——写对联,学生们紧紧跟随着老师,一步一步,从对对联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脱口而出!切切实实,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对联在课堂上的无限魅力!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大道至简的道理——民俗,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有温度,触手可及!

康丽教授回北京后,我在思考:激趣易,维持趣味性,却很困难。何况我们的主体对象还是一群仅七八岁的可爱萌娃呢?

是啊,要想让学生们在对联的世界里真正“玩”起来,“玩”出点名堂,咱们接下来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对联的世界里、在民俗文化的殿堂里自由徜徉呢?

二 缘来——由课例走向课题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顾虑重重的问题,在导师的耐心引导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通过“玩”转对联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课例,我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民俗文化乃至对对联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意义,均有了新的理解,这份理解,虽初浅,但弥足珍贵!

首先,是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什么?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其次,民族文化,重在文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发现,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民俗文化,即现在的民间文化,它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现在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其为谁,岂不是太遗憾?我们熟知的对联,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明晰了这些关键的含义,在导师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下,我们结合课例,联系学生、学校实际情况,迅速进行资源整合。很快,课题“对联的趣味性研究”“出台”了。我们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每一步都力求走得稳当与踏实。

三 缘定——由责任走向担当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如何在现有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做好课题研究的把关工作?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如潮水般涌向我们。

此时此刻,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课,我们引导的不是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如何悉心浇水施肥让他们茁壮成长?环境、专业性的引领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一)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根据学校读书月活动总方案,我们迅速围绕对联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结合全校举行的读书月开幕式,发放“走近对联”学习资料、各班召开以“我身边的对联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布置“花样对联中国情”的主题黑板报、夯实班级图书角,为每个班级购买有关对联的书籍、各班学生开展“争做小书虫”活动、举行“谁是故事大王”比赛等,鼓励孩子们阅读、演讲、分享对联故事等。

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举办了5场对联文化分享活动,安排了10位教师上了交流研讨课,邀请了16位来自社区的对联兴趣爱好者赴校参与研讨。一句话,多渠道宣传并实践对联文化的重要意义,让师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对联文化亦如我们的老友,就在身边!

(二)精心设计,踏踏实实做研究

1.一字点睛,跟着对联来一次文化旅行

课堂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地方。鉴于我们研究的主体校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正值喜玩好玩的好时光,因此,我们不轻易放过每一节与学生相处的时光。在进行全校课程编排时,从每周的语文课中,特意抽出一节,进行对联趣味性研究学习。

低年级的学生接触对联仅仅在课文中,但那也只限于会读会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对联的兴趣,继而爱上民俗文化,在未来愿意去推广和继承呢?

我们决定采用“一字法”,即从对联中的一个关键字入手。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我们引导学生先细察此字的变化,再将整副对联巧妙引入学习。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演变的历程、知晓对联的特点,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

2.探究小屋,带着真切情感做思维体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内容丰富、技法精妙、流传深远。节日庆典、祝寿乔迁、婚丧嫁娶、各地寺庙处处皆可见对联。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对联呢?我们创设了多间探究小屋,借助每周一节对联课,引导学生带着真切情感做思维体操。

在“乘着桃符去穿越”的探究小屋里,我们与学生一起了解对联的由来,通过举办“对联对决赛”的活动,引入“对奇联巧拜师”“书生星夜过桥巧对”等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对对联由初始的懵懂,慢慢变得喜欢。

在“对联中学算术”的探究小屋里,我们将“李自成、纪晓岚、乾隆、孔明、周瑜”等历史名人引入,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多角度地解析了对联,让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在“谐音谐趣开口笑”的探究小屋里,我们摆台设擂,将“樵夫对乾隆”“朱元璋巧对句”“东坡与佛印”等经典故事“搬”上舞台。在师生同演的过程中,把对联牢记于心!

在“改联断句两重天”的探究小屋里,孩子们感受到了一字之差、一符之位是多么的重要!在“牧童发难李大人”“巧联惩恶”“读书人巧断句”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中,充分领略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类似这样的探究小屋的研讨还有很多,在研讨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我们用心地一一记录下来,并汇编成四本校本成果集,与全校师生分享。

通过走近对联,继而引导学生亲近民俗,我们将研究前后的数据、学生的变化、老师的感触进行了对比。

(1)学生对民俗文化关注的意识增强了。在生活中、学习中,会不自觉地根据所学去关注它,并把自己所学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身边的人。这是非常可喜的。当然,这也是我们最期待的。

(2)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了。曾经对对联一无所知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均可以尝试着在节假日创对联、贴对联。我们有多位学生在对联征集比赛中频频获奖。

(3)有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引入,我们惊喜地发现,语文课的趣味感增强了!很多孩子感叹,语文课越来越好“玩”了。随之而来的,各班学生的语文成绩较之前平均提升了2—4分!研究前,二(1)班学生的写话水平较低,每次写话训练,很多学生无话可写。然而通过对联探究学习后,该班语文老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有话可写了!字数增加了,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10—20个字,写到了60—80个字!质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个别孩子甚至在自己的写话内容中,居然可以正确地引用对联的内容!

掩卷长思。走近对联,走进民俗文化的世界,虽然,我们尚在路上,但我想,当我们领着孩子读着有趣的对联故事,吟咏着唇齿留香的文字,或是一时兴起偶作一联时,我们的胸中便不知不觉装满了万千世界、朗朗乾坤!

这样有意义的研究,值得一辈子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