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和运用
康玲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反映了民众的风俗生活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合理有效的知识拓展,使课内外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及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
(一)用好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将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民俗内容选入教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内容选入教材,可以维护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将具有教育意义的民俗内容选入教材,可以使民间文学自然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4]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重要。在教材中,含有民俗文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
1.民间故事类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很多,有民间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有民间传说,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文成公主进藏》《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等;有民间寓言,如《守株待兔》《池子和河流》《陶罐和铁罐》《自相矛盾》《坐井观天》等,使学生感受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
2.民风民俗类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便于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古诗三首》四篇文体和题材不同的课文,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短语俗语类
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去积累、理解并运用。
教材中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具有典型性,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于课中的思考题和课后的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延伸,使之为教学服务。
(二)联系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现在也提倡“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和了解资源,拓宽学习的路径,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大致分为五类:(1)传统文化现象,如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梅文化、菊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匾文化等;(2)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等;(3)各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地方美食等;(4)民间文艺形式,如民歌、民谣、地方戏、相声等;(5)乡土文化,如本土的历史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5]开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阅读
向学生推荐民间文学类书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领域。
2.讲座
开设民俗文化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某一特色的民间文化或习俗,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体验
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了解民风民俗,积极主动地体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参加美食会等,开展以节日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在体验中加深了解。
4.采访
对于一些学生怀有好奇心又不甚了解的民俗文化,可多向长者或资深人士咨询。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进行“田野作业”,通过采访他人、查阅地方志资料等形式,挖掘更多的民俗文化资源。
5.网络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广而全。引导学生分小组围绕某一个主题搜集民俗文化资料,学习引用资料的方法及注明资料出处的格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浏览和筛选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整合其他学科来开发民俗文化教学资源,利用音体美老师的特长,开展戏剧、武术、剪纸、木刻等进课堂的活动,使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领略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一)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民间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培养能力的好素材,锤炼语言的好范本。新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教学民间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为例来进行阐述。
1.故事教学
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教学时按照“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步骤进行,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运用的写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民间故事的兴趣。其中,讲故事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语言材料理解,还要吸收、存储、内化、整理才能进行表达。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时,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改变人称复述故事,即让学生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如海力布、小龙女、乡亲们,以他们的口吻来复述故事。角色互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教学《牛郎织女》时,我主要训练学生进行“添油加醋”的创造性复述,通过想象添加合理的情节,如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或周围环境,把故事内容讲得更生动、具体,更吸引人。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以课堂为平台,以故事内容为媒介,教给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使学生的理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2.诗歌教学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共鸣。含有民俗特色的诗歌,相对其他写景抒情的诗歌来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乞巧》是一首想象丰富、广为流传的诗篇,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三年级孩子对“乞巧”这个节日很陌生,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乞巧节”相关的资料。课中播放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让学生交流收集关于“乞巧节”的资料,从而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通过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诗歌的含义、诗人的情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资料的适当补充,充分的读与思,诗歌的含蓄隽永之美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之中。
3.写作教学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重在积累和锤炼。民间故事中或简练或形象生动的语言,常用到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曲折离奇的情节,都可以使学生汲取营养,受到写作的启发,学生在续写和改写故事时也常常能迁移运用;俗语通俗易懂,反映人民生活的经验,含有深刻的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句子在作文中经常被学生引用,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谚语、对子、歇后语等内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一读,互相考一考,举事例说一说,积累后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总之,民间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用民俗语言“润色”过的文章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活动中的运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开展和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可以提升语文学习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兴趣与创造力又能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
1.充分利用课前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就从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始吧!我通过游戏和比赛的方式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背诗词、唱歌谣、对对子,开展成语接龙、说笑话、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富有民俗文化元素的课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活力。
2.充分利用学科周活动
很多学校都有语文节、读书节等学科周活动,为了推崇民俗文化,传承经典,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读经典”“书经典”“画经典”“演经典”的活动,其中“演经典”最具创意。我在班上开展过“民间故事展演”活动,学生们选择《钻木取火》《桃园三结义》《后羿射日》等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精心编排,再加上服饰、道具,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小组还邀请家长参与表演,其乐融融。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增加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拓展课程中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内求知识、方法的同时,在课外进行拓展和发展,我专门开设了“民俗文化体验”校本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1.内容广泛,形式创新
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民俗文化知识,涵盖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艺术等。讲授和体验相结合,每次选一个小的民俗文化题材,如风筝文化、脸谱文化、皮影文化等,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去体验:穿汉服、学礼仪;丢沙包、放风筝、玩蹴鞠;画脸谱、做生肖头饰……学生乐此不疲。这样的学习模式,拓展了知识,延伸了课堂,充分展现学习内容的真实性。
2.合理设计,实践推广
课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地方风俗习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中秋节”前让学生了解“中秋”的来历,诵读相关的古诗,讲述和中秋有关的故事,一起品尝月饼;“母亲节”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故事,制作感恩小卡片;“端午节”邀请家长一起来校做香包、包粽子……通过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成长。活动的内容和成果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班级黑板报等文化载体进行宣传,使民俗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进一步得到推广和传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