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汉语特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背景

苏格兰诗人杰姆·麦格尼格尔(Jim McGonigal)在2007年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曾经提到,他的灵感来源于所读苏格兰盖尔语诗歌的英文翻译。他说:“我经常盯着盖尔语的诗歌,然后看下右面扉页的译文……希望自己可以写出一些源于那种意识的诗歌,夹杂一些翻译的语言”该句出自苏格兰文本和口语语料库(Scottish Corpus of Texts & Speech),原句为:And I would always gaze at it,and then I would go straight to the translation;the Gaelic's usually on the left-hand page,the translation's on the right,and I would read the translation and gaze at at the other,and this was a kind of foreign language.So it,I thought I would try to write poems ou-out of that sort of consciousness,kind of in translatorese language.2020-08-02].https://www.scottishcorpus.ac.uk/document/?documentid=612.(Interview 02;Corbett,2016:vii)。

诗人的经验,以及中外语言发展的历程表明,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有时会迁移到我们的原创语言中。自20世纪末以来,语料库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支持并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基于双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与语言发展关系的考察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新兴课题(House,2011;Kranich et al.,2011;Malamatidou,2013;2017a;2017b;2018)。当前,已有部分研究证明翻译会促进一些新的语言因素融入原创语言,然而翻译如何作用于原创语言及其影响程度仅见诸较为零散的分析(Blake,1992;Baumgarten,2007),缺乏系统性和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实证考察,在我国英汉翻译研究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翻译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以往多集中在欧洲语言之间的比较,国际上已经开展语言间的影响研究以及翻译与目标语的关系研究,如英语对德语的影响,英语对希腊语、波斯语、俄语、阿拉伯语的影响等,但与汉语语言的比较研究欠乏。我国有关翻译语言特征的分析以及翻译与近代汉语发展的关系研究虽有所发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1.1.1 翻译与语言发展关系研究

翻译在语言演变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罗马翻译者将希腊语译成拉丁文的过程,还是拉丁语的宗教翻译,目标语语言都曾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随着语言接触研究在历史语言学领域的兴起,语言接触引起目标语语言变化的可能性逐渐被承认、拓展和细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翻译研究的有效结合,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比较的语料库实证研究开始兴起,语言之间通过书面语言进行接触的考察成为新兴的前沿研究领域(House,2011;Amouzadeh & House,2010),引起了学界关注。

近些年来,该领域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更新。较具代表性的学者为马拉马提杜(Malamatidou,2013;2017a;2017b;2018),她通过多方验证的方法对英语对俄语,英语对希腊语透过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其结论证实了翻译在目标语语言变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西厄达(Bisiada,2013)通过建立百万词的语料库就英语对于德语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认为就德语语言来看正在从形合走向意合。克林格(Klinger,2015)从研究角度的改变入手,不再局限于语言结构层,而是将其与文学研究结合,进一步考察翻译对于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我国目前就该领域进行的研究甚少,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发展的研究逐渐兴起,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考察,配套的语料库建设相对滞后。该领域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路径,即较为传统的关于“欧化”的探讨,和基于语料库讨论翻译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

前一路径的研究较早时期涉及王力(1943/1985)、黎锦熙(1924/2007)、谢耀基(1990)、思果(2000)、刁宴斌(2000)、王克非(2002)、崔山佳(2013)、余光中(2014)等。后一研究路径即基于实证研究的考察,包括:胡开宝(2005)从英汉词典角度探讨词语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书中对英汉词典中的外来词进行了数据统计。郭鸿杰(2005)以报刊为考察对象,从词汇、句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翻译文本分析。朱一凡(2011)把翻译对现代汉语影响的研究定位在1905至1936年间,探讨了翻译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重点是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诠释。戴光荣(Dai,2016)通过建设平行和类比语料库,收录了澳门当地1930—1960年间和1970—2000年间的汉语语料,从多个语言层面进行比较。他认为近些年的非翻译文本(原创文本)越来越接近于早些时期的翻译文本。该研究集中在学术文体,尚待更多文本类型的验证和拓展。

据此,相关的历时考察虽已开展,但也往往集中在一些变化显著的词汇、结构和语言现象上,多为关注语言发展的外部力量,而未重视语言自身(如汉语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动因,缺乏对文学语体的连续性考察和论证,以及对假设的溯因推理的实证论证及理论拓展。

1.1.2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翻译语言特征即“翻译文本而不是源语文本中出现的典型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干扰的结果”(Baker,1993)。翻译语言特征分为翻译共性特征和具体语言对特征(胡开宝,2012:380)。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共时考察。如英国学者奥罗汉(Olohan,2004)进行了应用语料库两类文本的对比,考察显化程度的不同。乌尔里赫和墨菲(Ulrych & Murphy,2008)将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对比语言学方法和描写翻译研究方法。前者强调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别,后者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本身的研究。随着对于翻译文本语言特征考察的深入,语言系统内部对比分析的重要性也开始受到关注(Becher,2011)。我国该领域研究可分为前语料库和语料库时期。前者可以追溯到传统翻译研究,后者则主要见于《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王克非,2004)。之后基于语料库统计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分别涉及词汇、句式、话语标记等层面的考察,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存在以下不足:局限于共时研究、多为表层的语言特征比较、实证方法有待更新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