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几岁孩子“画像”分析
家长微信录
破解青春期孩子行为心理密码
作家莫言甚至说,他崇拜叛逆父母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青春期,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在经历一种无法控制的生物学过程。在生理成熟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荷尔蒙变化,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波动,使他们变得容易冲动、冒险、容易被激怒。在此基础上,叛逆产生了。
叛逆是青春期孩子同一性发展的需求,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春期孩子将需求、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态度、能力、目标、信仰。
如果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一直处于很温顺的状态,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难以应对压力、变化、挑战。相反,一个通过叛逆找到“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答案,建立同一性发展的孩子,则在成人之后会有较好的性格。
青春期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确实,当父母看着一手带大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逐渐与自己渐行渐远,从亲密无间到紧闭心门,叛逆十足,心里着实失落。但是父母们需要意识到一点,出现叛逆心理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好的开始。问题的关键是,父母们需要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要承认叛逆是成长的必然
有不少家长在进行咨询时,常常无法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途径来制止叛逆,使其成为好学生,好孩子。
一位爸爸认为他对儿子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幸福、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可是他的儿子却说:“我真希望他别总是这么说,正是他使我的生活变得很不幸,他在毁掉我的现在和未来,他都快把我逼疯了。”这位爸爸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儿子立即就能理解他。
其实,当孩子因为叛逆而出现不听话、不配合,事事与父母作对时,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挑战权威,而是要承认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孩子一旦得到认可,叛逆的程度反而会趋于和缓。
调整教养角色与教养方式,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与教育方式。在孩子幼年以及小学阶段,父母的主导角色是教育者;而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由教育者转化为陪伴者。这意味着孩子成为主角,而父母则处于一种非主导地位,父母需要做的是支持与认同他,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他达成有效的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需注意,不要控制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想独立,凡事自己做主,不愿意再被过分呵护。他们内心张力十足,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惧怕任何试图阻拦他们的人和事物……因此,过度管制不如给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位妈妈说,孩子烦透了她,她一讲话,孩子就发飙,简直大逆不道。而她的孩子却说:“拜托,我已经很大了,但我的妈妈始终把我当三岁小孩。她总是说些诸如‘记住举止要得体’‘喝汤别出声音’‘靠马路右边走’‘别和陌生人说话’等,这些话使我忍不住发脾气。”这位妈妈认为女儿糟透了,不尊重大人,缺乏教养。
在我的建议下,她放弃了过度管制,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采取了朋友式的教养方式,更多地去聆听女儿是怎么想的,给予了女儿更多的自由。一段时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控制情绪,确保将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如果父母的情绪失控,那么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越发强烈。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来,父母需要明白,当父母变得冲动、苛刻、易怒时,孩子会用更强大的努力来对抗。与孩子的对抗,输的永远都只会是父母。
因此,当遇到冲突、矛盾时,请停止抱怨、说教、怒吼,而是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了解父母内心的想法和忧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尊重和信任,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咨询学习小组的一位爸爸曾分享过他的成功经验。
有一天,女儿很晚了还没有回家。这位爸爸自然是担心且愤怒。但是当女儿回来后,他并没有训斥他,而是说:“我很高兴你回来了。我很担心你。在我们开始谈话前,我想让你知道,我愿意站在你这边。”
女儿听了这样的话,并没有滋长出逆反心,反而有了丝丝愧疚。他说:“爸爸,我错了。我和同学在咖啡馆聊天太投入,以至于这么晚才回来。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手机都没电了。”
爸爸说:“我能理解,但是如果你下次出门后能确保手机充满电,能随时让我们联系上你,知道你没事才好。”
女儿说:“对不起,爸爸,下次我一定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