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岁青春期亲子沟通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四种典型的亲子依恋模式

家长微信录

孩子已经青春期了,马上就要跨入成年人行列。而我也逐渐变得焦虑,时常为她的未来忧心忡忡,担心她考不上好大学,担心她性格暴躁以后不容易生存。我们俩也时常因为交朋友、学习等方面的分歧争吵不休。事实上,我因为童年坎坷的经历,性格并不好,对家庭缺乏安全感。而现在慢慢地发现,我暴躁、孤僻的性格影响到了女儿。我真的不希望这样。

破解青春期孩子行为心理密码

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情绪建设与沟通模式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原生家庭中,妈妈这个角色是最为重要的影响角色。妈妈的性格、处事风格、教养风格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青春期人格、个性、情绪、沟通等方面,而且对孩子成人之后的生活模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指出,童年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成年后产生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焦虑、压抑、愤怒或羞耻感等情绪,如果深挖,也都与童年时期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安斯沃斯还通过一个实验将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即安全型依恋关系、回避型依恋关系、矛盾型依恋关系、紊乱型依恋关系。其中,安全型依恋关系可以持续不断使孩子感到安全、被看护与被安抚。在孩子的情绪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持续产生积极影响。而其他三种依恋模式则无益于孩子的成长。

青春期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安斯沃斯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让一岁大的婴儿与照顾者分开三分钟,当他们再次相聚时,会出现四种模式。

第一种,婴儿寻求照顾者的安抚,然后安心地在放满玩具的房间里继续玩耍,这是安全型依恋模式。此类型占比为60%左右。第二种,当照顾者回来,婴儿会躲避他们,这是回避型依恋模式。此类型占比为20%左右。第三种,当照顾者回来后,婴儿会黏着他,照顾者对婴儿的看护、安抚与安全感是不确定的,这是矛盾型依恋模式。此类型占比为10%~15%。第四种,婴儿的表现比较混乱,时而平静时而愤怒,表现不可预估,他们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的孩子。这是紊乱型依恋模式,此类型占比为5%~10%。

这四种亲子模式如果持续发酵,不加改变,在孩子青春期以及成年之后,会对孩子的各方面平衡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反思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如果自己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依恋模式没有改变,也将很大程度影响到自己孩子的依恋模式。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模式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依恋风格。比如安全型的父母会创造出和睦的家庭氛围,懂得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亲子之间不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回避型父母不懂得关心家庭成员,与家人之间关系较淡,难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矛盾型以及混乱型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远超过正面影响。

在咨询中,一位男孩的爸爸童年时,经常看到喝醉酒的爸爸打妈妈。对于孩子们来说,见证虐待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虐待与创伤,这使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爸爸。后来妈妈因病去世,爸爸浪子回头,一下子戒酒了,从此成为一位好爸爸。当这位爸爸有了孩子以后,他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安全依恋关系,动不动就同孩子和妻子大吼。他下定决心改变,逐渐从矛盾型依恋关系转向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极大地改善了他同妻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你也不可能再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却可以从你开始,来改变孩子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如同雕塑,是我们一生都可以去重塑与改变的。

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自我改变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依恋模式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家通过访谈录音的形式,对访谈者的语言、沟通方式等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依恋关系与左右脑协调发展密切相关。

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在反思童年时期好的部分以及不好的部分时,通常表现得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也具备一定的开放性思维特质。具有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当事人坚持称想不起家庭生活的事情,原生家庭对其没有影响,他们的叙述具有一种“排斥”心理。他们的父母与他们的沟通没有尊重差异性,也就没有促进非整合关系中的联结,阻碍了左右脑的整合发展。矛盾型依恋模式的人,右脑过度活跃,经常被情绪研磨,而左脑则没有发挥适当的作用,缺乏理性。紊乱型依恋模式的人,他们大脑中的内隐记忆转化为外显记忆的过程受到了阻碍。他们所经历过的创伤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感觉、意象就像是当下仍在发生,而不是来自过去的记忆。

教育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第七感工具来帮助不安全依恋模式的父母进行情感与人格的重建,进而通过改变自己来治好管教风格的“病症”。这里列举其一:

如果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缝,先反思发生了什么,然后尝试去修复亲子关系。经常进行这种修复,可有效纠正父母的不安全模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有助于父母的自我完善。

比如,父母可以回忆最近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一次争吵,这种争吵使得原本关系裂缝增加了一些,尽管这次所带来的是轻微的裂缝。然后,可以和孩子进行一场反思性对话来修复裂缝。

在对话一开始,父母要表明态度,自己是想重归于好。父母可以先分析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分析自己的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抱歉。

父母要将每次裂痕看作与孩子之间心灵互通的机会,而不是当作问题来处理。这种态度有助于父母创造整合的机会,与孩子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感情联系。注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多聆听,保持开放的态度,通过共情感受孩子的视角,不可以多用“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语句,而要用“你让我觉得……”“你让我感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修复关系裂缝的过程中,只要分享每个人的感受就可以,不要过于在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