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辨证治疗
(一)水肿
1.风水重症,宣肺利水
慢性肾炎复发或加重,以水肿(风水)为临床特征,属风水重症者,宣肺利水是治疗的关键。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腰痛,咳嗽气喘,颜面浮肿,或延及全身,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宣肺降气以利水。方用自拟麻桂五皮饮。
处方:麻黄5~15g,桂枝5~10g,茯苓皮15~30g,大腹皮15~30g,桑白皮10~15g,陈皮5~10g,生姜皮5~10g。
病发于夏月者,去麻、桂,代之以香薷10~15g,名香薷五皮饮。
病例:路某,女,63岁。2012年1月19日初诊。
患述发现慢性肾炎10个月来,曾先后3次病情加重,急性发作,在我院肾内科住院治疗。24小时尿蛋白定量:2360mg/24h。因畏惧长期服用激素及利尿剂副作用,转请中医治疗。一诊患者因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化热伤阴的症状比较明显。眼睑及颜面发红虚肿,肿势明显,下肢浮肿。口干,不欲饮食,微觉呕恶,小便不利,尿中泡沫多,尿量少。舌质红苔白,右脉滑数,左脉略沉。以养阴清热、利水消肿为治,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经五次调理,伤阴及热象渐平,肿胀减轻,余症改善。
8月2日六诊:患者因外感缠绵,微恶风寒,无汗,颜面及下肢肿势加重,脘腹胀满,进食即吐,小便少,大便溏。腰膝困重,精神疲惫。舌淡胖微红,苔薄白,脉微浮,右浮弦。已成风水重症,遂以麻桂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味,宣肺利水。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茯苓皮30g,桑白皮30g,陈皮10g,大腹皮30g,茯苓30g,生白术20g,猪苓10g,泽泻10g,半夏10g,生姜皮1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8月16日七诊:药后尿量显著增加,下肢浮肿消失,体重减少20斤。
后续六诊中,守麻桂五皮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其余症状亦明显减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000mg/24h,比初诊指标下降大半。
后患者坚持治疗四年余,停服激素药2年余,在本院检查肾功、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未见异常,精神转佳,食欲正常,自觉身体无明显不适感。断续来门诊调理巩固。
2.水肿夹表,证分虚实
(1)慢性肾炎水肿,见恶风畏寒,自汗或汗出不畅,属表虚阳弱,常用《伤寒论》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味,解肌和卫,温阳利水。
病例:郑某,女,29岁。2011年2月16日初诊。
患诉3个月前发现慢性肾炎,入住本院肾内科,经治疗后自觉无明显不适感。近月来,因感冒输液后引起眼睑浮肿,面胀,下肢脚踝轻度水肿,全身畏寒恶风,动则汗出,四肢酸困,疲惫乏力,饮食不佳,小便不利。舌质淡暗,苔白而润。脉沉弦略滑。今日本院尿检:隐血(+),蛋白(++)。一诊辨证为:脾肺气虚,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水湿内停。方用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味,并化入五苓散、五皮饮之意。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茯苓30g,白术20g,熟附子10g(先煎30分钟),桑白皮15g,陈皮10g,大腹皮15g,泽泻10g,白茅根30g,甘草5g,生姜10g,大枣4枚。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月23日二诊:药后小便通利,畏寒恶风及汗出显轻,面胀减轻,自觉肿有退势。上方加山药30g,车前子10g(包)。7剂,煎服同前。
3月1日三诊:眼睑及足踝肿消失,乏力显轻,饮食改善。改拟五苓散、玉屏风散改汤合五皮饮加味。14剂,煎服同前。
3月16日四诊:自觉无明显不适。今日本院尿检:蛋白(-),隐血(+-)。上方加白茅根25g,14剂,煎服同前,巩固善后。
(2)慢性肾炎水肿,见恶寒无汗,身重而紧。属表闭阳虚,多用《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加味,温经助阳,发汗解表,宣泄水湿。
病例:郭某,女,42岁。2012年8月2日初诊。
患者10天前面部浮肿,手肿,双下肢水肿。就诊于闻喜五四一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口服穿王消炎胶囊等药,双手肿略轻。现颜面及四肢肿胀,下肢冰冷,足心发凉,全身恶寒、困重、无汗,腿沉,如感冒状,乏力明显,小便不利,大便两日一行。舌质淡嫩,齿痕明显,苔水滑,脉沉滑。五四一医院尿检:蛋白(+++)。一诊辨证为:肾阳不足,风寒束表,水气不化,湿邪停聚。治宜温振肾阳,散寒解表,宣通水湿。以麻黄附子汤化入四苓散、真武汤之意。
处方:麻黄10g,熟附子10g(先煎30分钟),茯苓30g,陈皮10g,桑白皮30g,茯苓皮30g,大腹皮25g,猪苓10g,生白术20g,泽泻10g,甘草5g,生姜皮15g。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8月9日二诊:药后全身明显热感,微微汗出,二便通利。四肢渐渐转温,恶寒及乏力显轻,现已肿消过半。上方去麻黄,生姜皮改为生姜10g,加桂枝10g,成真武汤、五皮饮合五苓散改汤。7剂,煎服同上。
8月19日三诊:上症及浮肿续轻,微觉口干。病退药减,以五苓散改汤合五皮饮续服14剂。
9月4日四诊:浮肿消失,自觉无不适。本院尿检(-)。处以济生肾气丸改汤去五味子善后。
3.脾肾两虚,当有侧重
慢性肾炎水肿,总由脾肾两虚为本,水湿内停为标,故健脾补肾是慢性肾炎水肿治疗的根本。但临证有偏于脾虚或偏于肾虚及轻重主次的不同,所以治疗亦应有所偏重。若偏于脾虚,见食少神疲,脘腹胀大,可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合《伤寒论》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间或穿插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莲子、薏苡仁、白扁豆、砂仁、桔梗、山药、甘草),或五味异功散(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若偏于肾虚,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凉,多用《伤寒论》真武汤(茯苓、白芍、白术、附子、生姜)加味;或用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改汤加利水消肿之品。
病例:侯某,女,24岁。2012年7月26日初诊。
患者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5年。现眼睑浮肿,下肢轻度浮肿。食纳欠佳,手足冰冷,四肢乏力。2005年曾口服激素治疗,现服用“百令胶囊”“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舌质暗紫苔白,脉沉微弦。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12.5mg/24h(正常值为0~150mg/24h)。初诊辨证:脾肺气虚,水湿内停。治以益气健脾,利水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合五味异功散改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茯苓25g,白术20g,防己10g,陈皮10g,太子参10g,山药20g,大腹皮2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炙甘草5g,生姜5g,大枣2枚。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嘱停服其他药物。
8月1日二诊:药后食纳好转,乏力减轻,于上方中化入五苓散,以强化膀胱气化。即上方加猪苓10g,桂枝10g,桑白皮15g。14剂。
8月16日三诊:药后小便通利,食欲转佳,水肿减轻,径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白茅根30g。14剂。
8月31日四诊:服药1个月后肾功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73.1mg/24h,明显下降至正常值范围。病退药减,单用五苓散改汤加白茅根30g。14剂。
9月15日五诊:水肿消失。今日在本院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49.2mg/24h,更比前下降至正常值范围。后两月病情平稳,调方兼顾治疗患者感冒、闭经等痊愈。
11月18日十诊:药后食纳正常,乏力消失,精神转佳。本院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7mg/24h,比前又大幅度下降至正常值范围,培补脾肾善后。
处方:炙黄芪25g,党参10g,炒白术20g,枸杞子10g,车前子10g(包),泽泻10g,沙苑子10g,当归15g,菟丝子10g,川断15g,炒杜仲10g,炙甘草5g。7剂,隔日1剂,服完停药观察。
4.阴损络瘀,养阴活血
慢性肾炎水肿,经久不愈,水气及血,或屡用、过用温燥渗利之品,伤及阴分,渐致阴血受损,络脉瘀阻,病情复杂难解。据此,治当养阴活血与甘寒利水并举,其中活血祛瘀药的选用,则宜药性偏于寒凉者为佳,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之属。常以清营汤合猪苓汤加减治疗。
病例:贾某,男,55岁。2012年5月27日初诊。
患者8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未予重视。2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尿蛋白(+++),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慢性肾炎。予激素治疗,现服激素10片/日,浮肿消退。现自觉全身燥热,口干黏腻,食欲减退,疲惫乏力,小便色黄。舌质暗红,尖边内部隐隐透红,苔白微腻,脉弦洪数大。辅助检查:本院24小时尿蛋白定量1400mg/24h;尿检:尿蛋白(+++)。一诊辨证:瘀热内阻,湿浊瘀滞。针对服用激素后伤阴化热,治以清热养阴,通利湿浊。以清营汤合猪苓汤之意化裁。
处方:生地黄20g,赤小豆15g,猪苓10g,白茅根30g,桑白皮20g,茯苓30g,炒赤芍2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玄参15g,金银花25g,连翘10g,甘草5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并嘱按要求递减激素。
6月10日二诊:药后小便通利转清,身热口黏减轻,仍乏力。以归芪四苓散改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生白术20g,猪苓10g,桑白皮15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当归15g,生黄芪20g,陈皮10g,女贞子10g,甘草5g。14剂。
后两诊药后平适,上症续轻,以上方加减出入治疗。
7月9日五诊:本院查24小时尿蛋白降至396.7mg/ 24h。舌质红微绛,苔白,脉弦数微涩。处以猪苓汤合增液汤加味。
处方:生地黄20g,玄参15g,麦冬10g,茯苓25g,猪苓10g,白茅根30g,泽泻10g,桑白皮20g,赤芍20g,益母草15g,泽兰10g,滑石10g,阿胶10g(烊化),甘草3g。14剂。
7月23日六诊:身不觉热,仅夜半口干,食欲不佳,乏力腰困。舌尖边略红。本院尿检:尿蛋白微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再降至262.8mg/24h。停服激素半月,脾肾两虚之本渐现。处方以五苓散加益母草、泽兰、白茅根、牡丹皮、车前子、桑白皮。14剂。在后续治疗中,以培补脾肾为主,兼清利残余湿热,自觉无明显不适,在当地多次查肾功、尿检均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因感冒、劳累略有反复,经坚持治疗接近正常值,仍在断续巩固治疗中。
(二)蛋白尿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颇为棘手,不仅短期内不易消失,而且转阴后又多反复出现。有临床症状时,尿蛋白不消,一般症状消失后,尿蛋白也可能长期存在。所以,积极有效地控制或消除蛋白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清利湿热,祛邪务尽
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退,或反复出现,伴有轻度浮肿,纳呆口苦,脘腹胀满,腰部酸困,尿少而黄,大便黏滞不畅,身困倦怠,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微腻,上罩浮黄苔,或薄黄微腻,脉沉细滑,或弦滑略数等症。此多由湿热内蕴,流连下焦,困遏脾气,清浊相干,漏泄尿中所致。其中,湿热流连为因,脾虚清浊相干为果,故治疗应审证求因。根据湿热流连,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的病因特点,以清利湿热为主,祛邪务尽,使邪去而正自安,达到消除蛋白尿的目的。临床上常随证自组方施治,若伴颜面或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皮25g,桑白皮15g,大腹皮15g,陈皮10g,生姜皮5g;若夹外感,恶寒发热,周身不适者,加香薷10g,生白术15g;若伴头晕头痛,血压偏高者,加珍珠母30g,钩藤15g,菊花10g,夏枯草15g;若有心烦不寐者,加竹茹15g,建莲子15g;若病久不愈,湿阻络瘀,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者,加泽兰10g,丹参15g,赤芍10g,牡丹皮10g。
病例:王某,女,51岁。2011年8月7日初诊。
患者确诊为慢性肾炎1年半,曾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现疲乏无力,面部烘热,头闷不舒,双手麻木发胀,情绪易波动,饮食不馨,下肢微肿,小便频数量少,泡沫较多,大便正常。激素面容,咽红,可闻及呼吸音粗。血压不稳。舌质暗红,苔薄白花剥,脉弦数。2011年6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诊治为高血压、冠心病。现服治疗冠心病及高血压药物(不详),服泼尼松每日4片。血压不稳。尿检:蛋白(+++)。一诊辨证为血虚肝郁,化热上扰,水湿内停。治以清肝养阴,兼利湿浊。
自组方:桑白皮15g,钩藤15g,车前子10g(包),茯苓30g,白茅根30g,猪苓10g,草决明子15g,牡丹皮10g,炒栀子10g,生地黄15g,怀牛膝15g,白芍20g,生白术20g,天麻5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5日二诊:药后自觉全身爽适,上症均轻。调整处方,加强利湿通络之力。
处方:桑白皮15g,猪苓10g,白茅根30g,茯苓20g,茯苓皮15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生地黄15g,炒栀子10g,牡丹皮10g,怀牛膝15g,菊花10g,赤小豆15g,竹茹15g,丝瓜络15g,甘草5g。14剂,煎服同上。
9月2日三诊:药后血压平稳,情绪改善,小便通利,下肢肿消,尿中泡沫减少,双手麻胀减轻,唯觉乏力。上方加黄芪20g,当归15g。14剂,煎服同上。
9月17日四诊:乏力觉轻,上症续减。本院当日尿检:蛋白(+)。调整处方,平和稳进。
处方:菊花10g,桑白皮15g,茯苓30g,白茅根30g,猪苓10g,车前子10g(包),牡丹皮10g,草决明子20g,泽泻10g,茯苓皮20g,竹茹15g,赤小豆15g,甘草5g。14剂,煎服同上。
10月8日五诊:药后平适。上方加丹参15g,益母草15g。15剂,煎服同上。
10月23日六诊:尿检:蛋白(+-)。上方去丹参、益母草,加麻黄5g,连翘10g。合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4剂。
11月9日七诊:药后尿检(-)。自觉无明显不适。处方四君子汤合五子黑豆汤(沙苑子、枸杞子、车前子、菟丝子、女贞子、炒黑豆)14剂,每日1剂,嘱停药观察。
2014年5月22日因更年期综合征,前来就诊。告一年来多次尿检均正常。本院当日尿检(-)。
2.培补脾肾,益阴扶阳
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退,或反复出现,伴有轻度浮肿,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饮食减少,小便不利,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等症。此为久病正伤,脾肾亏损,致阴阳俱虚,使精气失于摄藏。若脾肾受损,精微外泄,久而久之,精亏不能化气,累及脾肾阳虚;阴精外泄耗散,不能补充阴血,累及脾肾阴虚,最终导致脾肾不足,阴阳两虚。此时,除急性发作,或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兼夹湿热之邪,治疗暂用清利湿热之剂外,一般则以培补脾肾、益阴扶阳治疗为本,使正气渐充,固藏复常,达到控制或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临床常用柴浩然先生家传经验方“五子黑豆汤”,即女贞子10g,沙苑子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车前子10g,童便制黑豆30g。此方为培补脾肾,平调阴阳之剂,可长期服用,而不失偏颇。
由于蛋白尿久不消退,使人体精微物质大量漏泄,故在阴阳俱虚的前提下,因人而异,有的偏于气虚,有的偏于阴虚,有的偏于阳虚,有的偏于阴虚阳亢,故根据临床常见的不同证型,又在“五子黑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为四首经验方。
一般在上症基础上,若偏于气虚,症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上方加炒山药30g,党参15g,炒鸡内金5g,荷叶10g,名“五子培化汤”;若偏于阴虚,症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上方加熟地黄25g,知母10g,生龟板20g,怀牛膝15g,名“五子益阴汤”;若偏于阳虚,症见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脉沉细迟者,上方加仙灵脾15g,鹿衔草15g,仙茅10g,名“五子扶阳汤”;若偏于阴虚阳亢,症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脉弦细者,上方加菊花10g,钩藤15g,珍珠母30g,夏枯草15g,名“五子清降汤”。
病例:王某,女,63岁。2014年7月31日初诊。
患者诉诊为慢性肾炎2年。断续服用黄葵胶囊、百灵胶囊等中西药物,但多次尿检蛋白尿仍为(+)、(++)或(+++),难以消除。现觉腰部酸困,不可久站或弯腰,时感乏力,小便不利,夜尿频。舌质暗红,苔薄,脉沉细。既往史:2个月前发现糖尿病。7月15日在本市绛县人民医院检查提示:多囊肾,多囊肝。化验尿常规:蛋白(++),肾功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正常。证属肾气不足,清浊相混。以五子黑豆汤补益肾气兼利湿浊。
处方:车前子10g(包),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沙苑子10g,女贞子10g,草决明子15g,炒黑豆皮1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8月8日二诊:药后觉腰困减轻。8月7日在绛县化验诊所(编号2163)尿检:蛋白(+)。上方加炒山药25g,白术15g,泽泻10g。14剂,煎服同前。
8月23日三诊:药后在绛县尿检(-);24小时尿蛋白33.5。上方加鹿含草15g,7剂,续服。
9月2日四诊:服药期间8月29日在绛县尿检: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33.5mg/24h。上方加怀牛膝15g。14剂,嘱隔日一剂,服完停药观察。
上述经验各有侧重,亦有联系。若湿热之邪清利后,虚象渐露端倪,或脾肾亏虚又复感外邪,湿热兼夹未解,可根据具体病情变化,灵活权变运用,关键在于权衡虚实之间的主次轻重,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将二者兼顾起来。此外,慢性肾炎若以水肿为甚,可在利水消肿之后,再按上法辨治。
(三)隐血尿
一般来说,慢性肾炎隐血尿与蛋白尿同时出现,辨证治疗不做单独考虑。但是,某些慢性肾炎,特别是Ig A肾病,单纯表现长期的隐血尿,治疗的难度较大。
据临床观察,此类患者持续尿检隐血,而蛋白为阴性或者微量,常伴有咽干或口干,腰膝酸软,或耳鸣,或手足心热,或心烦寐浅,或身热夜甚等症。舌质多暗红,或暗红微紫,或舌绛少苔,脉细数或涩。辨证多为营阴耗伤,水热互结。
对此,常用《伤寒论》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加白茅根、小蓟、丝瓜络、荆芥、焦地榆等,或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改汤。如偏于营热伤阴,可用《温病条辨》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加味化裁。
病例:王某,女,62岁。2012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1年前于体检时发现隐血尿(++)。尿急、尿味大,下肢困重,眠浅梦多。舌质红,苔薄,舌根部苔腻,脉弦细微数。口服黄葵片、肾炎平片,效果不明显,转请中医治疗。一诊辨证为:肾阴不足,气化不行。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改汤化裁加味。
处方:生地黄20g,女贞子15g,熟地黄20g,茯苓15g,炒山药30g,泽泻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小蓟10g,白茅根30g,旱莲草15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月26日二诊:药后尿急、尿味大均显轻。据证以四苓散改汤加丝瓜络、小蓟、白茅根、荆芥等,调理治疗十余诊,小便通利,睡眠佳,精神明显好转,下肢困重减轻。但隐血化验指标续减为(+),难以消除。
11月21日十三诊,改用猪苓汤加味以专力治疗隐血尿。
处方: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阿胶10g(烊化),滑石10g,白茅根30g,当归20g,仙鹤草20g,白术20g,车前子10g(包),赤小豆20g,生地黄20g,甘草5g。14剂,服法同前。
药后隐血消失。为巩固疗效,续在上方基础上化裁并加入荆芥、焦地榆、丝瓜络等,连服30余剂。期间,两次尿检隐血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