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医易学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

《周易》集先秦哲学之大成,被尊为“群经之首”。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易学”,此后两千年经久不衰。“易学”所运用的天人合一思维、象数思维,代表了古代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医学也不例外,著书年代跨越战国、秦汉的《黄帝内经》和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均可奉为典型。需要指出的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均未直接言及易理,可见当时这种天人合一、象数思维是社会的主流思维,非易学所独有。但《易经》是源头,易学是象数思维最典型的代表,虽未独家冠名,但可以看出易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易学”与“医学”两个学科的逐渐成熟,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思维方式相通”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至隋唐,已经出现了直接引述“易理”阐释“医理”的学术倾向,如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此后历代均有医家以易释医,至明代医易之学盛极一时,以张景岳为代表,至清代象数模型在医学上的运用已经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