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湾区、港口与城市

——上海与海洋

苏智良[1]

上海史研究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比较兴盛,但我一直认为,上海史研究缺少一个鲜明的海洋史的视角。所以我在上海大力推广杨国桢先生的“海洋史学”理念。我们上海师大今年将举办第四次海洋史会议,出了集刊《海洋文明研究》。今天我要报告的是《湾区、港口与城市——上海与海洋》。

一 上海:面海而生

上海乃海洋之子,数千年来,因为海潮的作用,才形成了这块长江三角洲陆地。

古代上海的支柱产业是渔业、盐业和农业。《吴郡志》载,西晋建兴元年(313),在吴淞江下游入海口一带(今青浦一带),渔民用竹编工具“扈”捕鱼,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扈渎”。渎,“水发源而注海曰渎”。所以,沪,成为上海这个城市的简称。

二 从华亭港到青龙镇、青龙港

自隋唐华亭港始,上海就是一个港口城市,而不是近代才形成港口城市的。华亭港形成于隋开皇年间(581~600),位于吴淞江支流顾会浦旁。

华亭港是唐代设立华亭县之前就有的一个内港。此外,隋朝虽然只有37年(581~618),但南北大运河的成功开凿,使华亭地区的谷物和散盐得以便捷运出,促进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到宋代时,青龙港便发展很快,但资料比较少,因而被忽略。但最近五年,青龙港的考古取得重大发现。最近青龙港的文物3、4月份在广东展出。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件碎瓷片。大量福建窑口的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由此,可以推断青龙港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是近几年考古的突破。

三 上海港的崛起

元明清三代上海港不断发展起来,从上海埠、上海镇到上海县,再到上海市。明清时上海已经有很稳定的大航线,往南到广州、福建、南洋,往北到朝鲜、日本。

这一时期上海还有一位传奇的女性——黄道婆,她将棉纺织技术从海南带到江南,实施全方位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她开创了中国纺织业的新时代,是江南纺织业的奠基人,对江南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第一,促进棉花种植和纺织业兴盛。第二,对生活质量和习俗的影响。第三,催生一批市镇的成长。第四,对于上海和江南航运业发展的价值。第五,开创女性劳动空间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社会价值。

古代上海已经建立了与世界较为广泛的联系,比如说1594年《天下舆地图》,标了一些港口,1655年的《江南省图》,也有多个上海地区的港口,这些知识是过去研究中比较忽略的地方。今天,上海市的市标就是三个船桨围着一艘沙船,这是对古代上海是个港口城市的肯定。

四 来自海上的冲击

鸦片战争的撞击,使上海作为开放口岸,被逐渐纳入世界体系。

1843年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逐渐取代了广州,成为近代以来中西贸易的中心。正如1858年马克思致恩格斯信中所言:“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远洋航线延伸到上海并开启定期航班,标志着近代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专业化时期。1862年法国法兰西火轮公司开辟了巴黎—香港—上海的东方航线,打破大英轮船公司的垄断。接着德国也加入竞争。19世纪50年代,上海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建立起强大的交通网络。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以及1871年欧亚海底电缆的敷设,创造了一个使得东方与西方文明联系更加密切的新时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变革,使得其在运输方式、运输主体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远洋航运的主角;新式轮船公司的不断涌现,使沪欧远洋航运业间的垄断被打破;中欧直接贸易开始,由商业大王主导的投机贸易时代结束,西方企业在沪投资结构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远洋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扩大了中西贸易的发展。中国国家投资的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目的是发展本国的航运业,以“分洋人之利”。李鸿章曾忧心忡忡地指出:“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轮船六七十只,我独无之,成何局面!”所以“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近代上海一度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自然也是最大进口鸦片的港口,上海成了“鸦片之都”。1909年在上海的门户——外滩,中国第一次主办了国际重要会议万国禁烟会。

江海之畔,曾发生过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今年在上海举行了纪念留法勤工俭学一百周年的会议。一百年前的3月17日,一艘远洋轮载着89名留学生前往法国,两年中有20批学生、1700人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赵世炎、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等,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史,比例最高时,留法的中共党员占全国党员的20%。

五 临海而兴

1949年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封闭导致落后,上海发展长期停滞。直到1990年浦东开发,开始步入快车道,28年间,上海城市和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变。

没有深水港的上海,长期以来受到很大制约。因洋山港的建设,上海成为亚洲海运的枢纽港。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顺利开港;2017年底,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开港试运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港区,港口集装箱从港区装卸到码头运输、仓储均将实现自动化运作,生产作业实现零排放。目前已经开建的洋山深水港第五期,将助力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总吞吐量或集装箱,上海港都居于世界第一。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上海港的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个数字约为全美国所有港口加起来的总吞吐量、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如今,上海从自贸区出发,正在建设自由港。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海关管辖区之外(简称“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且以港口为核心的特定区域。概而言之,自由贸易港是开放层次最高的贸易区,其开放程度主要体现在税收、金融、零售、航运等方面,而且这些优惠待遇与鼓励政策通常以经济立法和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确认。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当下,未来的上海以及周边的地区,是否会进入一个大湾区时代?在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给人们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由华亭港至青龙港、上海港、洋山深水港,承前启后的每一个港口,都承载着上海远行的梦想,是出发后的到达,又是到达后的出发。

1999年6月,苏智良(右一)与陈丽菲(右三)、周育民(后排左一)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宾楼接待杨国桢、翁丽芳伉俪


[1]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