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行业研究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业务结构优化,行业主动管理能力提升

(一)主动管理类信托占比上升

与2017年信托通道业务大幅扩张形成强烈对比,通道规模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压缩是2018年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年报统计口径上看,按照信托公司是否承担主动管理责任可大致估算通道业务的规模和变化趋势[3]。信托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存量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为7.45万亿元,被动管理类信托规模降至15.25万亿元;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为32.83%,较2017年的30.48%有所回升。在2018年新增信托项目中,主动管理类信托占比为40.23%,远超2017年的27.16%。主动与被动两类业务的一升一降反映出信托公司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调整业务类型,驱动行业增长的动能发生切换,客观上迫使信托公司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升级。

尽管信托的展业方向在2018年向主动管理类倾斜,但从存量来看,绝大部分公司的被动管理类信托比例仍然较高。仅有13家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类业务比例高于50%,不足全行业的五分之一。主动管理类规模占比排名前列的信托公司中极少有银行系背景的信托公司,表明银行系信托对被动管理类业务仍有较高的依赖度(见表6)。

表6 2018年主动管理类信托规模和占比排名前20的信托公司

(二)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压缩

据信托业协会统计,2018年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从2017年末的15.65万亿元降至13.25万亿元,同比增速从55.43%大幅下滑至-15.33%,规模占比从59.62%下降至58.36%(见图4、图5)。尽管事务管理类信托除通道业务外还可能包含特殊目的信托、家族信托等服务[4],但从变化趋势来看,造成2018年事务管理类信托下滑的主要原因应当归于通道业务的压缩。

图4 近三年信托资产运用类型规模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

融资类和投资类业务在行业整体规模下行趋势中降幅相比事务管理类业务更为缓和,尤其是融资类信托相对规模出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占比从2017年末的16.87%升至2018年末的19.15%,绝对规模降幅在四季度收窄至-1.84%,为支撑行业整体资产规模企稳贡献了关键力量(见图4、图5)。

融资类业务是主动管理类信托资金最主流的运用方式。从行业现状来看,主动管理融资类业务是信托报酬较高、收入较稳定的业务类型。2018年,主动管理类业务中的融资类占比升至47.92%,较2017年的38.79%有大幅提升(见图6),说明信托公司业务模式在2018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切换。从公司层面来看,68家信托公司中没有一家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融资类项目为零,但信托公司的绝对规模和收入与主动管理融资类业务比重无正相关性,部分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融资类业务上有较大投入,如平安信托、中融信托等,但也有更多的中小型信托公司对该类业务的依赖度较高(见表7)。

图5 近三年信托资产运用类型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

图6 主动管理类与被动管理类资产运用的区别

数据来源:各信托公司年报,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

表7 2018年主动管理融资类规模和占比排名前20的信托公司

(三)单一资金信托占比持续下降

2018年,单一资金信托的绝对规模在所有资金来源类型中降幅最大,全年同比降幅18.04%,远超集合资金信托8.05%的降幅;单一资金信托占比连续下降,从2017年末的45.73%降至43.33%,而集合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占比分别上涨至40.12%和16.55%(见图7、图8)。信托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信托通道业务的压缩和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

图7 近三年信托资金来源类型规模和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

图8 近三年信托资金来源类型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

2018年,有7家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规模超过3000亿元,其中既包含了银行系背景、单一信托业务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托公司,如中信信托、交银信托等,也包含了在集合资金业务上深耕多年、拥有较强资金募集能力的中融信托、外贸信托等(见表8)。集合资金信托占比是评估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排名中可发现部分规模和收入排名均不靠前的信托公司实际拥有较强的信托管理能力。共有22家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占比超过50%,与2017年相比,新时代信托、五矿信托和爱建信托的集合资金信托占比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表8 2018年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排名前20的信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