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产业发展脱贫效果与模式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扶贫模式,对脱贫起到了关键作用。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是脱贫的根本之计,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支点,通过培育壮大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扶贫开发。产业扶贫力求将地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更好地实现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有效结合,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对象特点结合起来,走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产业扶贫新路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职责,将贫困地区作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重点。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和核心驱动力,也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它把外部支持与内部自力更生相结合,大大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改变落后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开展实施了一系列专项扶贫开发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区协作、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扶贫开发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符合贫困线标准的贫困人口数量还较多,而且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以武陵山片区、罗霄山脉为代表的扶贫开发集中连片地区、重点县、粮食主产县等区域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既存在诸多优势和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公布的最新全国592个贫困县中,中部省份217个,西部省份375个。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州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可见农村贫困问题在全国依然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标准,截至2015年全国仍有贫困人口7000万,贫困发生率仍在6%左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县脱贫致富压力较大,纯种粮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很难超过1000元;近些年来,投入资金与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各省的财力与中央财力之间不协调,扶贫开发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投入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持续大幅度减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实现全覆盖,关系到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同时,对于构筑具有地区发展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通过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社会资金介入等方式,按照“四跟四走”路子,2017年实施省级重点产业项目150余个,直接帮扶20余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依托两个“百千万”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引导4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617万亩产业扶贫基地,覆盖83万贫困农户;新增扶贫小额贷款70亿元,帮助17.8万贫困农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在全国首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扶贫特产专区”,25个贫困县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0亿元以上;推进资产收益扶贫,5个国家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项目已全部投产发电,帮助4031户1.4万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