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青年群体的线下政治接触
(一)提升了接触式参与的效率
顺畅的政治接触渠道可将青年的政治诉求准确地反映给政治系统,帮助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47]一方面,社交媒体是一个压力型平台,能够提高政治参与的效率。传统的政治接触式参与(例如参加座谈会)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参与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48]社交媒体能够推动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交融,在促进社会良性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方平台对青年接触式参与的任何不回应或是拖延,都可能引发公众的舆论监督和批评。[49]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是一个公开的平台,社交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原有接触式参与的信息沟通方式,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和“信息黑箱”,形成开放、交互性强的信息传播渠道。[50]青年群体与政府或官员的任何政治接触行为都是公开进行的,这能够提升青年人群政治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公开的政治接触活动,也促使各级政府部门逐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又能提升青年群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二)促进了合法接触式参与的发展
1.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接触渠道,可能促使青年减少非法接触式参与
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接触多表现为公民通过信访、党政机关接待日、对话、座谈会、意见箱等形式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51]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体系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有效运行,传统政治体系中的任何渠道堵塞或媒介系统中的任何传播失灵及受限都可能影响政治接触及其反馈。这很可能会导致非法接触参与行为的滋生。与此相比,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接触渠道,广大青年可以在传统的政治接触渠道之外,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公开化的媒介渠道接触政府部门和官员。这样,以往托关系或行贿等“非法”的接触活动会相对减少。政府部门及时吸纳新出现的社交媒体的各种热门应用形式,推进政务的公开,从信息渠道上确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就会降低青年托关系、行贿等非法接触式参与的可能性。[52]
表2-2 社交媒体使用对线下政治接触影响的回归分析
2.社交媒体可以提高民众的权利意识,从而促进青年倾向于合法接触式参与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需要完全受诸如阶级、地位、性别、种族或官僚政治的管辖权等传统维度的限制。他们也不受传统大众传媒形式的限制”[53]。在多元信息的影响下,尤其是通过对各类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围观或讨论,广大青年逐渐对公民这种集体身份产生了认同,认为自己作为公民应该享有法律所规定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原本乐于使用不合法手段参与政治的青年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权和参与权,拥有了直接进入各种对话的手段,还可以通过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的多方互动形成见解。[54]这样,基于对政治制度中公民身份和法律范畴内的权利意识的认同,青年群体即会选择行贿、暴力威胁、“走后门”等之外的合法方式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社交媒体使用还促进了青年群体的线下政治接触。回归方程显示(见表2-2),线上政治接触对社交媒体的新闻使用回归显著(p<.10),且具有正向作用(β=.044,SE=.010)。这表明,青年群体对社交媒体中的新闻内容使用愈多,他们的线下政治接触频度就愈高。并且,社交媒体中的网络群组规模越大,青年群体的线下政治接触频度也会越高。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4页。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4页。
[3] 桑玉成:《网络民主:机遇与挑战——胡伟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9年8月22日。
[4] 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6~11页。
[5] 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6~11页。
[6] 倪邦文:《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第5~9页。
[7] 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第56~59页。
[8] 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第36~40页。
[9] 邓希泉:《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新特征新趋势》,《人民论坛》2012年第13期,第48~49页。
[10] 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期,第36~40页。
[11] 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期,第36~40页。
[12] 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期,第36~40页。
[13] 列宁:《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200页。
[14]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第4~19页。
[15] 袁金辉:《论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第36~40页。
[16] 周颖编著《他们到底是哪种人》,线装书局,2013,第65页。
[17] 莫诗浦:《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5~26页。
[18] 克特·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第311页。
[19] Buckingham,D. News Media,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pular Citizenship:Towards a New Agenda.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7,14(4):344-366.
[20] 闫丽娟、陈红:《第四媒体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青少年导刊》2006年第2期,第50~54页。
[21] 克特·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第311页。
[22] 刘静姿:《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分析及对策》,《人民论坛》2011年第34期,第44~45页。
[23] 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文汇报》2009年3月17日。
[24] 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文汇报》2009年3月17日。
[25] 贺纪乐:《政务微博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3期,第33~35页。
[26] 姜业庆:《“两微多端”将成政务新媒体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月26日。
[27] 贺纪乐:《政务微博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3期,第33~35页。
[28] 张志安、林功成:《2016年广东省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会议版),2016年12月23日,第13页。
[29] 彭兰:《强国论坛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6期,第14~16页。
[30] 余建斌:《揭秘强国论坛》,《人民日报》2010年3月16日。
[31] 王地:《“网络反腐”实现草根力量与顶层设计对接》,《检察日报》2013年1月6日。
[32]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36~43页。
[33]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36~43页。
[34] 刘炜:《“E提案”:草根民主的试验场》,《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3月14日。
[35] 毛加栾、周科:《网络监督的力量》,《青岛日报》2009年2月14日。
[36] 张涛:《网络反腐开启监督新途径》,《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年3月16日。
[37] 姜胜洪:《坐实网上信访的真切效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7日。
[38] 贺林平、任剑涛、胡泳、肖滨、李欣玉:《网络问政“广东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4月21日。
[39] 姜洁:《中纪委让群众举报更畅通》,《人民日报》2015年3月24日。
[40] 齐磊:《推进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方便群众举报》,《检察日报》2016年3月5日。
[41] 姜胜洪:《坐实网上信访的真切效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7日。
[42] 陈娟:《青年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人民日报》2005年5月23日。
[43] 刘阳、赵婀娜:《“微时代”的偏激与极化》,《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
[44] 孟威、熊澄宇、匡文波等:《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日报》2008年8月29日。
[45] 刘阳、赵婀娜:《“微时代”的偏激与极化》,《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
[46] 金兼斌:《发挥网络公共空间宝贵的“自组织”潜力》,《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6日。
[47] 谷光伟,张敬超:《论网络传媒对于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64~66页。
[48] 陈杰、叶战备、黄信瑜:《善治视角下的网络政治参与》,《探索》2010年第4期,第66~70页。
[49] 侯琳良、夏筠:《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升级版”》,《人民日报》2014年5月15日。
[50] 陈杰、叶战备、黄信瑜:《善治视角下的网络政治参与》,《探索》2010年第4期,第66~70页。
[5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62页。
[52] 谢新洲、安静、杜智涛、张悦:《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光明日报》2012年3月27日。
[53]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页。
[54] 卢家银:《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8期,第3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