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源诸诠集都序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инв.№735和800,译自唐圭峰山沙门宗密(780—841)为其所编《禅源诸诠集》写的一个长篇序言。著录始见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①。原件22厘米×14厘米,天头5厘米,地脚2厘米,6行13字。两件刻本系出自同一套雕版的上、下卷,大约就是考虑到这一情况,克恰诺夫在1999年将它们合并著录为735号②。该书正文存100个蝴蝶页(克恰诺夫记作99页),其中735号为卷上,凡80页,保存完好,并有蓝布护封;800号为卷下,残存20页,即第16页左半至第35页,内容相当于汉本的“有称理顿说,有随机渐说”至“真有不变随缘二义,妄有体空成事二义”。原书经过后人重装导致页次错乱,下面的解读对西夏本的页次进行了复原。
解读参考邱高兴校释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释读:
1.1.1
禅源诸诠集都序叙(先前大字印本义有不明,逐句释之。)[1]
1.1.2
绵州刺史裴休造 [2]
1.1.3
圭峰禅师集诸师所诠,禅源
1.1.4
集为一藏,此其《都序》也。[3]
1.1.5
河东裴休曰:“未曾有也。”如来现世,
1.1.6
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
1.1.7
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
1.1.8
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
1.1.9
弘如来之说,而空性异宗[4];能秀
1.1.10
二师,俱传达磨之心,而顿渐殊
1.1.11
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
1.1.12
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
1.2.1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攻,反夺顺取,
1.2.2
密指显说。故西天东土[5],其宗实繁,
1.2.3
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
1.2.4
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证悟之门,尽是正真
1.2.5
之道,而诸宗门下,以其
1.2.6
所悟[6],通少局多,二三
1.2.7
十年之内[7],师法益坏。以承禀
1.2.8
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
1.2.9
为干戈,互相攻击。持宗者情随函
1.2.10
矢而迁变[8],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函人
1.2.11
1.2.12
1.2.13
彼此相非耳[10]。)法逐人我以高低,是
1.3.1
非纷,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
1.3.2
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
1.3.3
增烦恼病,何利
1.3.4
益之有哉?
译文:
禅源诸诠集都序叙(先前大字印本义有不明,逐句释之。)[1]
绵州刺史裴休造[2]
圭峰禅师集诸师所诠,禅源为一藏,此其《都序》也。[3]河东裴休曰:“未曾有也。”
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弘如来之说,而空性异宗[4];能秀二师,俱传达磨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攻,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西天东土[5],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证悟之门,尽是正真之道,而诸宗门下,以其所悟[6],通少局多,二三十年之内[7],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持宗者情随函矢而迁变[8],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函人唯恐伤人,矢人唯恐不伤人,盖所习之术然也。今学者与彼相尔[9],但随宗徒,彼此相非耳[10]。)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
注释:
[1]先前大字印本义有不明逐句释之,西夏本题下双行小注,不见汉文原本。按西夏本裴休叙小注与汉本有所不同,于中原典故多有删削甚至误解,且行文浅显,当经西夏译者删改。
[2]造,汉本作“述”。
[3]圭峰禅师集诸师所诠禅源为一藏此其都序也,汉本作“圭峰禅师集禅源诸诠为禅藏而都序之”。
[4]如来,汉本作“调御”,即“调御丈夫”省称,如来十号之一。
[5]西天东土,汉本作“天竺中夏”。
[6]“以其所悟”四字不见于汉本。
[7]二三十年之内,汉本作“故数十年来”。
[8]“持宗者”三字不见于汉本。
[9]“与彼相尔”四字不见于汉本。
[10]汉本以下原有“函字《唐韵》从金,函者,铠甲也。《周礼》函人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单为之,故《孟子》亦单作”数句,旨在解释汉文“函”字形义,与西夏字形无关,故西夏本略去未译。
释读:
1.3.4
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
1.3.5
时,不可以默矣。(孔子重修俗文者,为兴盛礼乐也[1],皆
1.3.6
不得已而为之,非如本意。师亦久修当宗佛法……[2])
1.3.7
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
1.3.8
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
1.3.9
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
1.3.10
者皆顺(《荀子》云:如以五指振裘领,直正皆安,又顺合亦谓道[3]。)
1.3.11
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周易》云:若据会要以观一方,则六合
1.3.12
辐辏,如车轮之轴[4]。今此《都序》,据圆教以
1.3.13
印诸宗,虽百家亦无所不统也。)。
1.4.1
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
1.4.2
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
1.4.3
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
1.4.4
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如此等等[5]
1.4.5
(此下叙述显明而欲人悟之智也[6])。提耳而告之(提耳
1.4.6
而告之者,意说诚谛之甚[7]),指掌而示之(见掌中物……也[8]),
1.4.7
呻以吼之,爱软以诱之(此下叹慈悲忧念,如养赤子也)。
1.4.8乳而药之,忧佛种之夭伤也。(无少善根而作阐
1.4.9
提,是佛种断也[9])腹而拥之[10],念水火之漂焚也;
1.4.10
(养子三年,然后出离父母怀抱,不念水火漂焚。今人稍长,沉溺五欲,是水火也[11]);
1.4.11
挈而导之,惧邪小之迷陷也[12];
1.4.12
挥而散之,悲斗争之牢固也。
译文:
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孔子重修俗文者,为兴盛礼乐也[1],皆不得已而为之,非如本意。师亦久修当宗佛法…… [2])”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荀子》云:如以五指振裘领,直正皆安,又顺合亦谓道[3]。)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周易》云:若据会要以观一方,则六合辐辏,如车轮之轴[4]。今此《都序》,据圆教以印诸宗,虽百家亦无所不统也。)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如此等等[5](此下叙述显明而欲人悟之智也[6])。提耳而告之(提耳而告之者,意说诚谛之甚[7]),指掌而示之(见掌中物……也[8]), 呻以吼之,爱软以诱之(此下叹慈悲忧念,如养赤子也)。乳而药之,忧佛种之夭伤也。(无少善根而作阐提,是佛种断也[9])腹而拥之[10],念水火之漂焚也;(养子三年,然后出离父母怀抱,不念水火漂焚。今人稍长,沉溺五欲,是水火也[11]);挈而导之,惧邪小之迷陷也[12];挥而散之,悲斗争之牢固也。
注释:
[1]此上汉本注释原作“仲尼删《诗》《书》,正《礼》《乐》,皆不得已而为之,故述而不作,乃圣人贵道不贵迹意”,夏译者对原注理解有误。
[2]西夏本残。汉本作“道吾久修当宗佛法,今忽和会诸宗,岂欲立迹哉?不得已也。丁,当也,正当须和会之时也”。按“丁,当也”以下解释“丁”字字义,以西夏本残佚字数推算,知夏人略去未译。
[3]此上汉本注释作“《荀子》云:如振裘领,屈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原出《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夏译文不知所云。
[4]此上汉本注释作“《周易略例》云: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夏译不切。又,汉本句首原有“趋字,平声呼之”一句,解释“趋”字字音,夏人略去未译。
[5]“如此等等”诸字不见于汉本。
[6]此下叙述显明而欲人悟之智也,汉本作“此下叹叙述显明而丁宁,欲人悟也”,则夏人似未解“丁宁”词义。下同。
[7]此上汉本注释作:“《毛诗》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当时疾彼人不修德荒乱,言我不对面向汝说,又提耳起耳,就耳边告汝,汝终不改也。意说丁宁之甚。”夏译有删节,其中“”(诚谛)似为“丁宁”误解。
[8]此上汉本注释作:“《论语》云: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语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见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引《论语·八佾》“指掌”典故,内容似为夏译所删。西夏注释残存文字意为“见掌中物……也”,似来自汉本“如掌中之物易了”。
[9]佛种断,汉本作“夭伤”。
[10]此下汉本有注释:“《毛诗》云:腹我顾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暂起去又回头顾我,念惜之深也。”全段为夏译所删。
[11]此段汉本注释仅有“欲是水火”四字。
[12]此段汉本注释“既有善根,又离五欲,复恐不入于大乘也”已为夏译所删。
释读:
1.4.12
大明
1.5.1
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
1.5.2
不能保身后之子。(此下叹悲智与佛同也。佛日虽盛,
1.5.3
得吾师然后回光曲照;佛慈悲虽普,得吾师然后弘益弥多。)若吾
1.5.4
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 尽
1.5.5
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
1.5.6
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
1.5.7
之人,本末相扶,远近相照,
1.5.8
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
1.5.9
(自世尊演教至今日,会而通之,
1.5.10
能事方毕。)问曰[1]:“自如来演教,
1.5.11
未尝大都而通之[2],今一旦违宗趣,
1.5.12
废关防,无乃乖秘藏之道乎[3]? ”
1.6.1
答曰:“如来先说三乘之别,
1.6.2
然后会之,乃成一道。(三十年之前,或说小乘,或说空教,
1.6.3
或说相教,或说性教,闻者以本派解之,自不得都而通之。四十年之后坐崛山,乃会三乘,
1.6.4
至慈氏国,明其一性。前后教法如此也[4]。)
1.6.5
佛于法华涅盘会中亦已融为一味,但昧者不觉[5]。
1.6.6
故《涅盘经》曰:“迦叶菩萨曰[6]:
1.6.7
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
1.6.8
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
1.6.9
人不解,为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1.6.10
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
1.6.11
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
1.6.12
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涅盘》圆教和会
1.7.1
诸法,唯简别魔说及外道邪宗耳。)
1.7.2
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呜呼,后之学者!
1.7.3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
1.7.4
当取证于本法,无取证于末习。(《都序》以佛语
1.7.5
印诸宗,以本法照偏说,故丁宁劝其深信。)能如是,
1.7.6
则不孤圭峰劬劳之德矣。(度父母
1.7.7
劬劳之德[7],吾师之德过于是矣。后之人观其法而不生悲感,木石无异。且须保重也。)
译文: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此下叹悲智与佛同也。佛日虽盛,得吾师然后回光曲照;佛慈悲虽普,得吾师然后弘益弥多。)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 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扶,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自世尊演教至今日,会而通之,能事方毕。)问曰[1]:“自如来演教,未尝大都而通之[2],今一旦违宗趣,废关防,无乃乖秘藏之道乎[3]? ”答曰:“如来先说三乘之别,然后会之,乃成一道。(三十年之前,或说小乘,或说空教,或说相教,或说性教,闻者以本派解之,自不得都而通之。四十年之后坐崛山,乃会三乘,至慈氏国,明其一性。前后教法如此也[4]。)佛于法华涅盘会中亦已融为一味,但昧者不觉[5]。故《涅盘经》曰:“迦叶菩萨曰[6]: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为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涅盘》圆教和会诸法,唯简别魔说及外道邪宗耳。)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呜呼,后之学者!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当取证于本法,无取证于末习。(《都序》以佛语印诸宗,以本法照偏说,故丁宁劝其深信。)能如是,则不孤圭峰劬劳之德矣。(度父母劬劳之德[7],吾师之德过于是矣。后之人观其法而不生悲感,木石无异。且须保重也。)
注释:
[1]问曰,汉本作“或曰”。
[2]自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汉本脱“演教”二字。
[3]“今一旦”以下汉本作“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西夏译文疑脱“不守”“不据”“密契”诸义。
[4]自“如来先说三乘之别”以下不见于汉本。
[5]上两句因果关系西夏本倒置,意同汉本“昧者不觉,但佛于法华涅盘会中亦已融为一味”。
[6]《涅盘经》曰迦叶菩萨曰,汉本作“《涅盘经》迦叶菩萨曰”。
[7]汉本注释引《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句,夏译原本有佚字,似与原典不切。
释读:
1.7.8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1.7.9
圭峰山沙门宗密造[1]
1.7.10
《禅源诸诠集》者,集诸家所述禅门
1.7.11
根源道理、文字句偈为一藏[2],
1.7.12
以贻后代,故都题此名也。
1.8.1
禅是梵语[3],具云禅那,番
1.8.2
语翻为思惟修[4],亦名静虑,皆
1.8.3
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
1.8.4
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1.8.5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1.8.6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
1.8.7
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
1.8.8
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
1.8.9
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
1.8.10
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
1.8.11
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
1.8.12
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东西之音也[5]。
1.9.1
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
1.9.2
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
1.9.3
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
1.9.4
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
1.9.5
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
1.9.6
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
1.9.7
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
1.9.8
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
1.9.9
故名佛性。(《涅盘》等经。)亦是菩萨万行
1.9.10
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
1.9.11
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
1.9.12
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
1.10.1
以此目之,则其真性如何
1.10.2
为禅行哉[6]?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
1.10.3
自体性上无漏智慧[7]。一切妙用,万
1.10.4
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
1.10.5
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
1.10.6
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1.10.7
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
1.10.8
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译文: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圭峰山沙门宗密造[1]
《禅源诸诠集》者,集诸家所述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为一藏[2],以贻后代,故都题此名也。禅是梵语[3],具云禅那,番语翻为思惟修[4],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
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东西之音也[5]。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盘》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以此目之,则其真性如何为禅行哉[6]?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自体性上无漏智慧[7]。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注释:
[1]造,汉本作“述”。
[2]本句汉本作“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则夏译脱“诠表”义。
[3]梵语,汉本作“天竺之语”。
[4]番语,汉本作“中华”。
[5]东西,汉本作“华竺”。
[6]以此目之则其真性如何为禅行哉,汉本作“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疑夏译本句所据汉文底本有异。
[7]自体性上无漏智慧,汉本作“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疑脱“能发起”义。
释读:
1.10.8
又真
1.10.9
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
1.10.10
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
1.10.11
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1.10.12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
1.11.1
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1.11.2
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
1.11.3
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
1.11.4
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1.11.5
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
1.11.6
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
1.11.7
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1.11.8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
1.11.9
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1.11.10
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
1.11.11
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
1.11.12
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
1.12.1
依此修之[1],皆得功用。南岳天
1.12.2
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
1.12.3
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次第[2],
1.12.4
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摩
1.12.5
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
1.12.6
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
1.12.7
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
1.12.8
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
1.12.9
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
1.12.10
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
1.12.11
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
1.12.12
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
1.13.1
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
1.13.2
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
1.13.3
羌汉之隔[3]。宗密不知宿生何作,
1.13.4
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
1.13.5
缚,(亦如《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4],是宿世熏力难改。)[5]
1.13.6
为法忘于躯命,悯人切于神情。
1.13.7
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
1.13.8
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
1.13.9
门;显顿悟资于渐修,
1.13.10
证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
1.13.11
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
1.13.12
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辨金 ?
1.14.1
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
1.14.2
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
1.14.3
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
1.14.4
前后息虑,相计十年。(云前后者,中间被敕追入内住城三年,
1.14.5
方复请归山也[6]。)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
1.14.6
差别法义,罗列见于空心。虚隙日光,
1.14.7
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
1.14.8
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
1.14.9
之狂慧者?然本因了
1.14.10
自心而辨诸教,故
1.14.11
恳情于心宗;又因辨诸教而解修心,
1.14.12
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
1.15.1
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
1.15.2
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
1.15.3
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
1.15.4
罗众则漭荡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
1.15.5
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译文:
又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依此修之[1],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次第[2],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
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羌汉之隔[3]。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亦如《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4],是宿世熏力难改。)[5]为法忘于躯命,悯人切于神情。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辨金 ?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计十年。(云前后者,中间被敕追入内住城三年,方复请归山也[6]。)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见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辨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漭荡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注释:
[1]诸高僧依此修之,汉本无“依此”二字。
[2]汉本“次第”上有“门户”二字。
[3]羌汉,汉本作“胡越”。
[4]欲罢不能,汉本下衍“验”字。
[5]“熏力”二字汉本无。又按,以上双行小注汉本误入“悯人切于神情”句下。
[6]方复请归山也,汉本作“方却表请归山也”。
释读:
1.15.5
1.15.6
言撮略者,文须简约,义须周足,理应
1.15.7
撮束多义在少文中。且诸佛
1.15.8
说经,皆具法(法体)、义(义理)、因(三贤、十地、三十七品、十波
1.15.9
罗蜜)、果(佛之正行[1])、信(信法)、解(解义)、修(历位修因)、证
1.15.10
(证果)。虽世界各异,化仪不同,
1.15.11
其所立教,无不备此,故
1.15.12
《华严》每会、每位皆结云‘十方
1.16.1
世界悉同此说’。今
1.16.2
览所集诸家禅述,多是随问反质,旋
1.16.3
立旋破,无斯纶绪,不见始终,
1.16.4
岂得名为撮略佛教?”答:“佛
1.16.5
出世,立教与师,随处度人,事体各
1.16.6
别。佛教万代依凭,理
1.16.7
须委示;师训在实时度脱,意
1.16.8
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
1.16.9
不留其迹。迹绝于意地,
1.16.10
理现于心源。即信解修证不为,
1.16.11
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不习,而自
1.16.12
然冥通。故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
1.17.1
有求解脱,即反质谁缚。
1.17.2
有问成佛之路,即云
1.17.3
本无凡夫;有问临终安心,
1.17.4
即云本来无事。或亦云:此是妄,此
1.17.5
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业,
1.17.6
举要而言,但是随当时事,
1.17.7
应当时机。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
1.17.8
岂有定行,名摩诃般若?
1.17.9
但得情无所念,意无所为,
1.17.10
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
1.17.11
真信、真解、真修、真证也。若不了自心,
1.17.12
但执名教,欲求佛道者,譬
1.18.1
若烹石求粥之无稽,是以现
1.18.2
今之人[2],岂不现见:识字看经,元不证悟;
1.18.3
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
1.18.4
况阿难多闻总持,
1.18.5
积岁不登圣果;息缘反照,
1.18.6
暂时即证无生。即知乘教之益、度人
1.18.7
之方,各有其由,不应于文字而责也。”
1.18.8
问:“既重得意,不贵专文,
1.18.9
即何必纂集此诸句偈?”答:
1.18.10
“集有二意。一,
1.18.11
虽经师授,而悟不决究,又不逢诸善知识
1.18.12
处处勘契者。今览之,遍见诸佛言
1.19.1
意[3],以通其心,以绝余念。二,
1.19.2
为悟解了者,欲为人师。
1.19.3
令广其见闻,增其善巧,依解摄众,答问
1.19.4
教授也。即上云:罗千界即漭荡
1.19.5
难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
1.19.6
然又非直资忘言之门,亦兼垂
1.19.7
禅教之益,非但令意
1.19.8
符于佛,亦欲使文合于经。
1.19.9
既文似乖而令合,实为不易,
1.19.10
须判一藏经大小乘、权实理、
1.19.11
了义不了义,方可
1.19.12
印定诸宗禅门,
1.20.1
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谓
1.20.2
一藏经论统唯三种,禅门言教,亦
1.20.3
统唯三宗,(各在下文别释。)配对相符,
1.20.4
方成圆见。”
译文:
问:“夫言撮略者,文须简约,义须周足,理应撮束多义在少文中。且诸佛说经,皆具法(法体)、义(义理)、因(三贤、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罗蜜)、果(佛之正行[1)]、信(信法)、解(解义)、修(历位修因)、证(证果)。虽世界各异,化仪不同,其所立教,无不备此,故《华严》每会、每位皆结云‘十方世界悉同此说’。今览所集诸家禅述,多是随问反质,旋立旋破,无斯纶绪,不见始终,岂得名为撮略佛教?”答:“佛出世,立教与师,随处度人,事体各别。佛教万代依凭,理须委示;师训在实时度脱,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绝于意地,理现于心源。即信解修证不为,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不习,而自然冥通。故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有求解脱,即反质谁缚。有问成佛之路,即云本无凡夫;有问临终安心,即云本来无事。或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业,举要而言,但是随当时事,应当时机。何有定法,名阿耨菩提?岂有定行,名摩诃般若?但得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证也。若不了自心,但执名教,欲求佛道者,譬若烹石求粥之无稽,是以现今之人[2],岂不现见:识字看经,元不证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况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反照,暂时即证无生。即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应于文字而责也。”
问:“既重得意,不贵专文,即何必纂集此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虽经师授,而悟不决究,又不逢诸善知识处处勘契者。今览之,遍见诸佛言意[3],以通其心,以绝余念。二,为悟解了者,欲为人师。令广其见闻,增其善巧,依解摄众,答问教授也。即上云:罗千界即漭荡难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直资忘言之门,亦兼垂禅教之益,非但令意符于佛,亦欲使文合于经。既文似乖而令合,实为不易,须判一藏经大小乘、权实理、了义不了义,方可印定诸宗禅门,各有旨趣,不乖佛意也。谓一藏经论统唯三种,禅门言教,亦统唯三宗,(各在下文别释。)配对相符,方成圆见。”
注释:
[1]正行汉本作“妙用”。
[2]“譬若烹石求粥之无稽,是以现今之人”两句不见于汉本。按“烹石求粥”之喻不似中原典籍,疑为西夏人据民间俗谚所增。《新集锦合辞》有“米中有石,烧煮百年,难以成粥”之句,疑即此说所本。参看李范文《夏汉字典》882页。
[3]诸佛,汉本作“诸师”。
释读:
1.20.4
问:“今集禅诠[1],
1.20.5
何关经论?”答:“有十所以。须知经论权实,
1.20.6
方辨诸师是非[2]。又须识禅心性相,
1.20.7
方解经论理事。
1.20.8
一,师有本末,凭本印末故;
1.20.9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阻故;
1.20.10
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故;
1.20.11
四,经有权实,须依了义故;
1.20.12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故;
1.21.1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故;
1.21.2
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故;
1.21.3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故;
1.21.4
九,悟修顿渐,言似违反故;
1.21.5
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故。
1.21.6
初,言师有本末者,谓诸
1.21.7
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
1.21.8
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
1.21.9
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
1.21.10
造论始末,唯弘佛经,况迦叶(第一祖师)
1.21.11
乃至鞠多(第四祖师[3]),弘传皆兼三藏。
1.21.12
提多迦(第五祖师)已下[4],因僧诤律
1.22.1
教别行;宾国已来,因王难
1.22.2
经论分化。中间马鸣(第十二祖师)、
1.22.3
龙树(第十四祖师[5]),悉是祖师,造论释经,
1.22.4
为二三十万偈[6]。以此思之[7],
1.22.5
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未有讲者
1.22.6
毁禅、禅者毁讲。达摩(第二十八祖师[8])
1.22.7
受法西天,躬至东土[9],见此方学
1.22.8
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
1.22.9
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
1.22.10
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
1.22.11
不立文字。显本宗而破诸执[10],
1.22.12
故有斯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
1.23.1
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频赞《金刚》《楞伽》
1.23.2
云:此二经是我心要。
1.23.3
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心
1.23.4
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
1.23.5
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
1.23.6
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
1.23.7
正是禅门之本事;
1.23.8
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
1.23.9
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1.23.10
(前叙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权实
1.23.11
之经论对配深浅禅宗,
1.23.12
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
译文:
问:“今集禅诠[1],何关经论?”答:“有十所以。须知经论权实,方辨诸师是非[2]。又须识禅心性相,方解经论理事。
一,师有本末,凭本印末故;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阻故;
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故;
四,经有权实,须依了义故;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故;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故;
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故;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故;
九,悟修顿渐,言似违反故;
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故。
初,言师有本末者,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况迦叶(第一祖师)乃至鞠多(第四祖师[3)],弘传皆兼三藏。提多迦(第五祖师)已下[4],因僧诤律教别行; 宾国已来,因王难经论分化。中间马鸣(第十二祖师)、龙树(第十四祖师[5]),悉是祖师,造论释经,为二三十万偈[6]。以此思之[7],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未有讲者毁禅、禅者毁讲。达摩(第二十八祖师[8)] 受法西天,躬至东土[9],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本宗而破诸执[10],故有斯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频赞《金刚》《楞伽》云:此二经是我心要。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前叙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
注释:
[1]集,汉本作“习”。
[2]师,汉本作“禅”。
[3]“迦叶”“鞠多”下双行小字注“第一祖师”“第四祖师”不见于汉本。
[4“] 提多迦”下双行小字注“第五祖师”不见于汉本。
[5]“马鸣”“龙树”下双行小字注“第十二祖师”“第十四祖师”不见于汉本。
[6]为二三十万偈,汉本作“数千万偈”。
[7“] 以此思之”四字不见于汉本。
[8“] 达摩”下双行小字注“第二十八祖师”不见于汉本。
[9“] 西天”“东土”,汉本分别作“天竺”“中华”。
[10]显本宗而破诸执,汉本但作“显宗破执”。
释读:
1.24.1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反者。夫
1.24.2
撰述者虽多,今集所述[1],
1.24.3
殆且百家;宗义别者,犹将十室。
1.24.4
谓江西、荷泽、北秀、南、牛头、石头、保
1.24.5
唐、宣什及求那[2]、天台等,本人悟
1.24.6
解俱全,互相虽无乖阻[3]。立宗传法,
1.24.7
互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
1.24.8
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
1.24.9
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
1.24.10
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行
1.24.11
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
1.24.12
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所依,
1.25.1
有以经律为障道。非唯泛语,
1.25.2
而乃确言,确弘其宗,确毁余类。
1.25.3
后学执言迷意,渐次乖张[4],
1.25.4
争不和会也?”
1.25.5
问:“是者即收,非者即拣,
1.25.6
何须委曲和会?”答:“或空
1.25.7
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
1.25.8
但缘各皆党己为是,斥彼为非,彼此确定,
1.25.9
故须和会。”问:“既皆非邪,
1.25.10
即各任确定,何必会之?”
1.25.11
答:“至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
1.25.12
至道非边,了义不偏,不应单取。
1.26.1
故必须会之为一,令皆圆妙。”
1.26.2
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
1.26.3
将矛刺盾,功不双胜。诸宗所执,
1.26.4
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
1.26.5
会令皆妙?”答:“俱存其法,
1.26.6
俱遣其病,即皆妙也。
1.26.7
谓以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
1.26.8
即易。人多随情互执,执
1.26.9
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
1.26.10
矛盾相敌,故难也。法
1.26.11
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自然
1.26.12
1.27.1
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
1.27.2
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各收其长,
1.27.3
统为三宗,对于三教,则
1.27.4
何以会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5]?
1.27.5
各执着忘情[6],同归智海。(唯佛所说,
1.27.6
即异而同,故约佛经,会三为一。)
译文: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反者。夫撰述者虽多,今集所述[1],殆且百家;宗义别者,犹将十室。谓江西、荷泽、北秀、南 、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及求那[2]、天台等,本人悟解俱全,互相虽无乖阻[3]。立宗传法,互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非唯泛语,而乃确言,确弘其宗,确毁余类。后学执言迷意,渐次乖张[4],争不和会也?”问:“是者即收,非者即拣,何须委曲和会?”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缘各皆党己为是,斥彼为非,彼此确定,故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即各任确定,何必会之?”答:“至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至道非边,了义不偏,不应单取。故必须会之为一,令皆圆妙。”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盾,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谓以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盾相敌,故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自然凝流皆水,
钏皆金,故易也。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各收其长,统为三宗,对于三教,则何以会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5]?各执着忘情[6],同归智海。(唯佛所说,即异而同,故约佛经,会三为一。)
注释:
[1“] 夫撰述者虽多”一句汉本无。
[2]求那,汉本作“稠那”,为“惠稠、求那”之省。
[3]“本人悟解俱全,互相虽无乖阻”不见于汉本,且与前后文意似有未合,疑误。
[4]渐次乖张,汉本作“情见乖张”,疑误。
[5]一代所说之教何以成要妙法门,汉本作“何以会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
[6]各执着忘情,汉本作“各忘其情”。
释读:
1.27.7
三,经如绳墨,揩定邪正者。
1.27.8
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
1.27.9
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
1.27.10
中下根者,但可依师,师
1.27.11
自观根,随分指授。上
1.27.12
根之辈,悟须圆通,未究佛言,
1.28.1
何同佛见?”问:
1.28.2
“所在皆有佛经,任学者
1.28.3
转读勘会,有何不妥[1]?今集禅要,
1.28.4
何必辨经?”答之曰:“下文便是[2]。”
1.28.5
四,经有权实,须依了义者。谓佛
1.28.6
说诸经,有随自意语,
1.28.7
有随他意语,有称毕竟之理,
1.28.8
有随当时之机,有诠性相,
1.28.9
有顿渐大小,有了义、不了义。文
1.28.10
或敌体相违,义必圆通无碍。
1.28.11
龙藏浩汗,何见旨归?故今都
1.28.12
决择之[3],令一时圆见佛意
1.29.1
后[4],即备寻一藏,
1.29.2
即句句知宗。
1.29.3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者。西
1.29.4
天诸贤圣所解法义[5],皆以三量
1.29.5
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
1.29.6
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
1.29.7
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
1.29.8
远见烟,必知有火,
1.29.9
虽不见火,亦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
1.29.10
见,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
1.29.11
以诸经所言为定理[6]。谓勘
1.29.12
契须同者[7],若但凭佛语,不自现
1.30.1
前证悟[8],只是泛信,于己
1.30.2
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
1.30.3
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
1.30.4
外道六师,亲见所执[9],修之
1.30.5
亦得功用,自谓为正,
1.30.6
岂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
1.30.7
既无佛言及现量[10],约何比度?比
1.30.8
度何法?故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
1.30.9
禅宗已多有现、比
1.30.10
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
1.30.11
译文:
三,经如绳墨,揩定邪正者。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中下根者,但可依师,师自观根,随分指授。上根之辈,悟须圆通,未究佛言,何同佛见?”问:“所在皆有佛经,任学者转读勘会,有何不妥[1]?今集禅要,何必辨经?”答之曰:“下文便是[2]。”
四,经有权实,须依了义者。谓佛说诸经,有随自意语,有随他意语,有称毕竟之理,有随当时之机,有诠性相,有顿渐大小,有了义、不了义。文或敌体相违,义必圆通无碍。龙藏浩汗,何见旨归?故今都决择之[3],令一时圆见佛意后[4],即备寻一藏,即句句知宗。
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者。西天诸贤圣所解法义[5],皆以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诸经所言为定理[6]。谓勘契须同者[7],若但凭佛语,不自现前证悟[8],只是泛信,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9],修之亦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既无佛言及现量[10],约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宗已多有现、比二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
注释:
[1“] 有何不妥”一句不见于汉本。
[2]答之曰下文便是,汉本作“答:此意即其次之文,便是答此问也”。
[3]都决择之,汉本作“但以十余纸都决择之”。
[4]令一时圆见佛意后,汉本作“令一时圆见佛意,见佛意后”。
[5]西天,汉本作“西域”。
[6]以诸经所言为定理,汉本作“以诸经为定”。
[7]“谓”字不见于汉本。
[8]不自现前证悟,汉本作“不自比度证悟自心”。
[9]亲见所执,汉本作“亲见所执之理”。
[10]既无佛言及现量,汉本作“既无圣教及自所见”。
释读:
1.30.12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者。二
1.31.1
三十年中[1],频有学经论者
1.31.2
问余曰[2]:四禅八定,皆在上界,此界
1.31.3
无禅。凡修禅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
1.31.4
定,而于此界修习。修习成者,皆
1.31.5
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
1.31.6
如何离此别说禅门?
1.31.7
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又有问曰:
1.31.8
经云,渐修多劫方证菩提[3];
1.31.9
禅称,顿悟刹那便成
1.31.10
正觉。经是佛语,禅是僧
1.31.11
言,违佛遵僧,是以疑之[4]。又
1.31.12
有问曰:禅门要旨,无是无非;刀割涂香,不
1.32.1
嗔不喜,怨亲平等[5]。何以南能北
1.32.2
秀,水火之嫌;荷泽洪州,仇敌之
1.32.3
隙[6]?又有问曰:六代禅宗师资
1.32.4
传授禅法,皆云内授密语,外
1.32.5
传信衣,衣法相资,以为符印。曹溪
1.32.6
已后,不闻此事。未审今时化人说密语
1.32.7
否?不说则所传者非达摩之法,
1.32.8
说则闻者尽合得衣。又有禅
1.32.9
德问曰:达摩传心,不立文字。汝
1.32.10
何违背先祖,讲论传经?
1.32.11
近复问曰:《净名》已呵宴坐,
1.32.12
荷泽每斥凝心。曹溪见人结跏,曾自
1.33.1
将杖打起。今汝每因教诫[7],
1.33.2
即劝坐禅。禅庵罗列,遍于岩壑[8]。
1.33.3
乖宗违祖,吾窃疑焉。余虽随
1.33.4
时各已酬对,然疑者众多[9],
1.33.5
愍其未闻。况所难之者,情
1.33.6
执各异[10],彼此互违,因决申疑,
1.33.7
其病倍增[11]。故须开三门义,
1.33.8
评一藏经,总答前疑,无不通彻。
1.33.9
(此下所答文义[12],一一脚注指之,答此诸难。欲见答处,须检注文也。)
译文:
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者。二三十年中[1],频有学经论者问余曰[2]:四禅八定,皆在上界,此界无禅。凡修禅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习。修习成者,皆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如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又有问曰:经云,渐修多劫方证菩提[3];禅称,顿悟刹那便成正觉。经是佛语,禅是僧言,违佛遵僧,是以疑之[4]。又有问曰:禅门要旨,无是无非;刀割涂香,不嗔不喜,怨亲平等[5]。何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泽洪州,仇敌之隙[6]?又有问曰:‘六代禅宗师资传授禅法,皆云内授密语,外传信衣,衣法相资,以为符印。曹溪已后,不闻此事。未审今时化人说密语否?不说则所传者非达摩之法,说则闻者尽合得衣。又有禅德问曰:达摩传心,不立文字。汝何违背先祖,讲论传经?近复问曰:《净名》已呵宴坐,荷泽每斥凝心。曹溪见人结跏,曾自将杖打起。今汝每因教诫[7],即劝坐禅。禅庵罗列,遍于岩壑[8]。乖宗违祖,吾窃疑焉。余虽随时各已酬对,然疑者众多[9],愍其未闻。况所难之者,情执各异[10],彼此互违,因决申疑,其病倍增[11]。故须开三门义,评一藏经,总答前疑,无不通彻。(此下所答文义[12],一一脚注指之,答此诸难。欲见答处,须检注文也。)
注释:
[1]二三十年,汉本作“数十年”。
[2]学经论者,汉本作“经论大德”。
[3]多劫,汉本作“ 劫”,即“阿僧
劫”省称,华言“无数劫”。夏译不切。
[4]是以疑之,汉本作“窃疑未可”。
[5]刀割涂香不嗔不喜怨亲平等,汉本作“涂割怨亲,不嗔不喜”。夏译其意不明。
[6]仇敌,汉本作“参商”,夏译大误。按汉语“参商”为二星名,喻指永不相逢,所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7]汉本“今”下有“问”字。
[8]禅庵罗列遍于岩壑,西夏本作“沿诸岩壑,禅庵遍布”。
[9]众多,汉本作“千万”。
[10]情执各异,汉本作“情皆遍执,所执各异”。
[11]其病倍增,汉本作“复增已病”。
[12]此下答处文义,汉本作“下随相当文义”。
释读:
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者。凡
1.33.11
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
1.33.12
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
1.34.1
诠法,法即显著。今且约世物明
1.34.2
之,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种种器
1.34.3
物[1],金性必不变为铜铁。
1.34.4
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义。设有人
1.34.5
问,说何物不变,何物随缘,
1.34.6
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
1.34.7
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
1.34.8
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
1.34.9
生。然无量义统唯二种:一不变,
1.34.10
二随缘。诸经只说此心,随迷
1.34.11
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提、有漏、
1.34.12
无漏等,亦只说此心
1.35.1
元来不变[2],常自寂知[3],真实如如等。设
1.35.2
有人问,说何法不变,何法随缘,
1.35.3
只合答云心也。不变
1.35.4
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
1.35.5
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
1.35.6
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
1.35.7
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
1.35.8
故马鸣菩萨以一心
1.35.9
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起信
1.35.10
论》云[4]: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1.35.11
心真如是体性[5],心生灭是相用。
1.35.12
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真;不变易,
1.36.1
故云如。是以《起信论》中一一云[6]:
1.36.2
心真如、心生灭。今时禅者
1.36.3
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讲者
1.36.4
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
1.36.5
难可会通,闻心为浅,闻性谓深。
1.36.6
或却以性为法,以心为义,
1.36.7
故以禅之三宗对照佛之三教[7],
1.36.8
法义既显,但归一心,自然无诤。
1.36.9
译文:
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者。凡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即显著。今且约世物明之,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种种器物[1],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义。设有人问,说何物不变,何物随缘,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然无量义统唯二种:一不变,二随缘。诸经只说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提、有漏、无漏等,亦只说此心元来不变[2],常自寂知[3],真实如如等。设有人问,说何法不变,何法随缘,只合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故马鸣菩萨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起信论》云[4]: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是体性[5],心生灭是相用。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真;不变易,故云如。是以《起信论》中一一云[6]:心真如、心生灭。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可会通,闻心为浅,闻性谓深。或却以性为法,以心为义,故以禅之三宗对照佛之三教[7],法义既显,但归一心,自然无诤。
注释:
[1]汉本“种种器物”上有“ 钏碗盏”四字。
[2]汉本“此心”下有“垢净等时”四字。
[3]寂知,汉本作“寂灭”。
[4]《起信论》,即马鸣菩萨所造《大乘起信论》。汉本但作“论”。
[5]汉本“体”下脱“性”字。
[6]《起信论》,汉本但作“论”。
[7]故以禅之三宗对照佛之诸教,汉本作“故须约三宗经论相对照之”。
释读:
1.36.9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诸
1.36.10
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
1.36.11
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
1.36.12
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
1.37.1
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于境,
1.37.2
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
1.37.3
乃至种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
1.37.4
显示,则看经者何以辨之?
1.37.5
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今
1.37.6
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
1.37.7
梵语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
1.37.8
耶,番语肉团心[1],此是身中五藏心
1.37.9
也。(《治人经》《五藏论》只说此心[2]。)二缘虑心,此是
1.37.10
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1.37.11
(色是眼识境,乃至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境[3]。)
1.37.12
此八各有心所,或唯
1.38.1
无记,或通善恶[4],诸经之中曰诸
1.38.2
心所总名心也。诸心
1.38.3
所者[5],谓善心、恶心等。三质
1.38.4
多耶,番语集起心,唯第八识
1.38.5
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故。(西国外道执之为我[6],皆是此识。)
1.38.6
四乾栗陀耶,番语坚实心,亦云贞
1.38.7
实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识
1.38.8
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
1.38.9
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
1.38.10
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
1.38.11
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
1.38.12
都是如来藏,故《楞伽经》云:寂
1.39.1
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
1.39.2
《胜 经》云:如来藏亦是在缠法
1.39.3
身[7]。是以四种心本
1.39.4
同一体[8]。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
1.39.5
(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藏识)。
1.39.6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
1.39.7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
1.39.8
1.39.9
来藏。)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末
1.39.10
亦殊。前三是相,后一是性。
1.39.11
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性,
1.39.12
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迷之即
1.40.1
触面向墙,悟之即万法临镜。若空
1.40.2
寻文句,或信胸襟,于此一心,
1.40.3
性相如何了会?
译文:
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番语肉团心[1],此是身中五藏心也。(《治人经》《五藏论》只说此心[2]。)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乃至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境[3]。)此八各有心所,或唯无记,或通善恶[4],诸经之中曰诸心所总名心也。诸心所者[5],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番语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故。(西国外道执之为我[6],皆是此识。)四乾栗陀耶,番语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胜 经》云: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7]。是以四种心本同一体[8]。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藏识)。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
,展转无差别。(指
等喻赖耶,金喻真如,都名如来藏。)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迷之即触面向墙,悟之即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信胸襟,于此一心,性相如何了会?
注释:
[1]番语,西夏据汉本“此云”改译。下“此云集起心”“此云坚实心”同。
[2]《治人经》《五藏论》只说此心,其中“治人经”一语来历不详。汉本作“具如《黄庭经》《五藏论》说也”。
[3]据西夏本则汉本“分”下脱“境”字。
[4]“或唯无记,或通善恶”,汉本作“善恶之殊”。
[5]“诸心所者”四字不见于汉本。
[6]西国外道执之为我,汉本上有“《黄庭经》《五藏论》目之为神”一句。
[7]本句汉本作“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如《胜 经》说”。
[8]是以,汉本作“故知”。
释读:
1.40.4
九,悟修顿渐,似反而符者。谓诸
1.40.5
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
1.40.6
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
1.40.7
方可渐修;或云:由顿修故
1.40.8
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悟修
1.40.9
皆顿[1]。或云:法无顿渐,顿渐
1.40.10
在性[2]。如上等说,各有意义。
1.40.11
言以反者,谓既
1.40.12
悟,即成佛,本无烦恼,何得复须修断[3]?
1.41.1
谓渐修者无涯。既谓渐修,
1.41.2
则烦恼未尽[4],因行未圆,果德未满,
1.41.3
何名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
1.41.4
云相反。如下对会,即顿
1.41.5
渐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资也。
1.41.6
十,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谓承上
1.41.7
传授方便,皆先开示本性,方令
1.41.8
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
1.41.9
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
1.41.10
方便,须凡圣俱泯,功过齐祛。戒
1.41.11
即无犯无持,禅即无定无乱。三十二
1.41.12
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为梦幻。
1.42.1
意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
1.42.2
后学浅识,便但只执此言为究竟
1.42.3
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逸,
1.42.4
故复广说欣厌、毁责、贪恚、赞叹、勤俭、
1.42.5
调身、调息、粗细次第。后人
1.42.6
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向
1.42.7
执相。唯根利志坚者,始
1.42.8
终事师,方得悟修之旨[5]。
1.42.9
其有性浮浅者,才闻一意,
1.42.10
即谓已足,仍恃小慧,便为人师,
1.42.11
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渐
1.42.12
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
1.43.1
如仇敌[6]。洗足之诲,摸象之喻,
1.43.2
验于此矣。今之所述,必欲别为一本
1.43.3
集而会之者[7],务在伊圆三点:
1.43.4
三点各别,既不成伊;三宗
1.43.5
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识传授药病,
1.43.6
须见三宗不乖,欲见三宗不乖[8],
1.43.7
须解三种佛教。(前叙有人难云“禅师
1.43.8
何得讲说”,余今总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叙西域祖师,皆弘经论耳也。)
译文:
九,悟修顿渐,似反而符者。谓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或云:由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悟修皆顿[1]。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性[2]。如上等说,各有意义。言以反者,谓既悟,即成佛,本无烦恼,何得复须修断[3]?谓渐修者无涯。既谓渐修,则烦恼未尽[4],因行未圆,果德未满,何名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云相反。如下对会,即顿渐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资也。
十,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谓承上传授方便,皆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俱泯,功过齐祛。戒即无犯无持,禅即无定无乱。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为梦幻。意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学浅识,便但只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逸,故复广说欣厌、毁责、贪恚、赞叹、勤俭、调身、调息、粗细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向执相。唯根利志坚者,始终事师,方得悟修之旨[5]。其有性浮浅者,才闻一意,即谓已足,仍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仇敌[6]。洗足之诲,摸象之喻,验于此矣。今之所述,必欲别为一本集而会之者[7],务在伊圆三点:三点各别,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识传授药病,须见三宗不乖,欲见三宗不乖[8],须解三种佛教。(前叙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总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叙西域祖师,皆弘经论耳也。)
注释:
[1]汉本无“悟修”二字。
[2]性,汉本作“机”。
[3]何得复须修断,汉本作“名为顿者,即不应修断,何得复云渐修”。
[4]谓渐修者无涯既谓渐修则烦恼未尽,汉本作“渐修即是烦恼未尽”。
[5]悟修之旨,西夏本作“悟修之要旨理趣”。
[6]仇敌,西夏用以译“楚汉”。
[7]必欲别为一本集而会之者,汉本作“岂欲别为一本集而会之”。
[8]汉本脱“欲见三宗不乖”一句。
释读:
1.43.9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
1.43.10
下来细对详禅之三宗[1]、教之三种,
1.43.11
如经斗称,足定浅深。
1.43.12
先叙禅门,后以教证禅[2]。
1.44.1
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
1.44.2
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
1.44.3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
1.44.4
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
1.44.5
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
1.44.6
一一证之,然后总会为一味。今且先
1.44.7
叙禅之三宗[3]。
1.44.8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
1.44.9
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
1.44.10
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
1.44.11
见性了了,故出离生死[4],神通自
1.44.12
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
1.45.1
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
1.45.2
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
1.45.3
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
1.45.4
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1.45.5
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
1.45.6
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
1.45.7
1.45.8
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
1.45.9
天台、惠稠、求那等,进趣方便,
1.45.10
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1.45.11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
1.45.12
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
1.46.1
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
1.46.2
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
1.46.3
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
1.46.4
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盘,
1.46.5
我说亦如梦幻。
1.46.6
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
1.46.7
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
1.46.8
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
1.46.9
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
1.46.10
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
1.46.11
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
1.46.12
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一类道士、
1.47.1
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
1.47.2
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
1.47.3
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
1.47.4
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
1.47.5
然非所宗。
译文: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下来细对详禅之三宗[1]、教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后以教证禅[2]。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然后总会为一味。
今且先叙禅之三宗[3]。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见性了了,故出离生死[4],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此者南[5]、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盘,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注释:
[1]“下来”二字不见于汉本。
[2]汉本脱“禅”字。
[3]先叙禅之三宗,汉本作“先叙禅宗”。
[4]故,汉本在上句“见性了了”之上。
[5]“此者”二字不见于汉本。
释读:
1.47.6
三,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
1.47.7
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迹无为[1]。
1.47.8
体非一切,此谓非凡非圣[2]、非因
1.47.9
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
1.47.10
能造作种种,此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
1.47.11
等。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
1.47.12
一云,即今能语言动作、贪嗔慈
1.48.1
忍、造善造恶、受苦受乐等[3],即汝
1.48.2
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
1.48.3
了此天真自然,故
1.48.4
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
1.48.5
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
1.48.6
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
1.48.7
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
1.48.8
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
1.48.9
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
1.48.10
真悟、真修、真证也。二云,诸法如梦,
1.48.11
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
1.48.12
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
1.49.1
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
1.49.2
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
1.49.3
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
1.49.4
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
1.49.5
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
1.49.6
之知,知且无念无形,
1.49.7
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
1.49.8
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
1.49.9
妙门,莫过于此[4]。故虽备修万行,唯
1.49.10
以无念为宗,唯以无念为知[5],则爱
1.49.11
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
1.49.12
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
1.50.1
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
1.50.2
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
1.50.3
应用无穷,名之为佛。然此两家,皆
1.50.4
会相归性,故同一宗。然上
1.50.5
三宗中,复有慢教尊教[6],随相毁相,
1.50.6
拒外难之门户,接外众之
1.50.7
善巧,教弟子之仪轨,种
1.50.8
种不同,皆是二利行门,各随其便,
1.50.9
亦无所失。但所宗之理,即
1.50.10
不合有二,故须约佛和会也。次,
译文:
三,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迹无为[1]。体非一切,此谓非凡非圣[2]、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此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一云,即今能语言动作、贪嗔慈忍、造善造恶、受苦受乐等[3],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莫过于此[4]。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唯以无念为知[5],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然此两家,皆会相归性,故同一宗。
然上三宗中,复有慢教尊教[6],随相毁相,拒外难之门户,接外众之善巧,教弟子之仪轨,种种不同,皆是二利行门,各随其便,亦无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须约佛和会也。
注释:
[1]无相无迹无为,汉本无“无迹”二字。
[2]此谓非凡非圣,汉本无“此”字。下“此谓能凡能圣”同。
[3]造善造恶受苦受乐,汉本作“造善恶、受苦乐”。
[4]莫过于此,汉本作“唯在此也”。
[5]唯以无念为知,汉本作“但得无念知见”。
[6]慢教尊教,汉本作“遵教慢教”。
释读:
1.50.11
下判佛教总为三种者:
1.50.12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佛见三界六道,悉是真性
1.51.1
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卒难开悟,故目随他
1.51.2
所见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也。)
1.51.3
此一教中自有三类:一,人天因
1.51.4
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不差,
1.51.5
惧三途苦,求人天乐,修施戒禅
1.51.6
定等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
1.51.7
至色界、无色界,此名人天教。
1.51.8
二,说断惑灭苦乐教。说三界
1.51.9
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
1.51.10
修道证灭。以随机故,所说法
1.51.11
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
1.51.12
以辨凡圣,以分忻厌,以明因果。说众
1.52.1
生五蕴,都无我无主[1],俱是形骸之色、
1.52.2
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
1.52.3
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
1.52.4
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1.52.5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
1.52.6
即起贪(贪名利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损我。)、痴(触向错解,
1.52.7
非理计校。)等三毒。三毒击于意识,
1.52.8
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影随
1.52.9
形,响应声。)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此是别业所感),生三
1.52.10
界胜劣等处[2]。(所居处。此是共业所感。)于所受身,
1.52.11
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1.52.12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还生;界则
1.53.1
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
1.53.2
1.53.3
不绝,无始无终,如级井轮,都
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
1.53.4
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厌下忻上,未说三界皆可厌患,又未破我执。
1.53.5今具说之,即苦集二谛也。下破我执,令修灭道二谛,明出世因果,故说四谛教[3]。)
1.53.6
谓不是我者[4],此身本因色心和
1.53.7
合为相。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
1.53.8
火、风之四类,心有受、想、行、识之
1.53.9
四类。(领纳好恶之事,思念取相[5],行造作事[6],一一了别。此四与色,
1.53.10
都名五蕴。)若皆是我,即成八我。况色
1.53.11
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别,
1.53.12
皮毛筋肉、肝心肺肾,各不相是。
1.54.1
(皮不是毛等。)诸心数等,亦各不同,
1.54.2
见不是闻,喜不是怒。既有此众多之物,
1.54.3
不知何者为我[7]。若皆是我,我
1.54.4
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
1.54.5
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
1.54.6
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
1.54.7
是众缘,似和合相,元非一体,似我人
1.54.8
相,元非我人。若此则为谁
1.54.9
贪嗔[8]?为谁杀盗?谁修戒施?谁
1.54.10
生人天?(知苦谛也[9]。)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
1.54.11
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
1.54.12
(修道谛也[10]。)以断贪嗔等,止息诸
1.55.1
业,证得我空真如,得须陀洹果,乃至
1.55.2
灭尽患累,得阿罗汉果。(证灭谛也[11]。)灰身灭
1.55.3
智,永离诸苦。(诸《阿含》等六百一十
1.55.4
八卷经、《婆沙》《俱舍》等六百九
1.55.5
十八卷论,皆唯说此小乘及前
1.55.6
人天因果。虽多[12],理
1.55.7
不出此也。)
译文:
次,下判佛教总为三种者: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佛见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卒难开悟,故目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也。)此一教中自有三类:
一,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不差,惧三途苦,求人天乐,修施戒禅定等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无色界,此名人天教。
二,说断惑灭苦乐教。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以随机故,所说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以辨凡圣,以分忻厌,以明因果。说众生五蕴,都无我无主[1],俱是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损我。)、痴(触向错解,非理计校。)等三毒。三毒击于意识,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影随形,响应声。)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此是别业所感),生三界胜劣等处[2]。(所居处。此是共业所感。)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还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始无终,如级井轮,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厌下忻上,未说三界皆可厌患,又未破我执。今具说之,即苦集二谛也。下破我执,令修灭道二谛,明出世因果,故说四谛教[3]。)谓不是我者[4],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心有受、想、行、识之四类。(领纳好恶之事,思念取相[5],行造作事[6],一一了别。此四与色,都名五蕴。)若皆是我,即成八我。况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别,皮毛筋肉、肝心肺肾,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何者为我[7]。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众缘,似和合相,元非一体,似我人相,元非我人。若此则为谁贪嗔[8]?为谁杀盗?谁修戒施?谁生人天?(知苦谛也[9]。)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 (修道谛也[10]。)以断贪嗔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得须陀洹果,乃至灭尽患累,得阿罗汉果。(证灭谛也[11]。)灰身灭智,永离诸苦。(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经、《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论,皆唯说此小乘及前人天因果。虽多[12],理不出此也。)
注释:
[1]都无我无主,汉本作“都无我主”。
[2]生三界胜劣等处,汉本句上脱“生”字。
[3]说,汉本作“名”。
[4]谓不是我者,汉本无“谓”字。
[5]思念取相,汉本作“取像”。
[6]行造作事,汉本作“造作一切”。
[7]汉本“何者”上有“定取”二字。
[8“] 若此则”三字不见于汉本。
[9]苦谛,汉本误作“苦集”。
[10]修道谛也,汉本但作“道谛”。
[11]证灭谛也,汉本但作“灭谛”。
[12]据汉本,知西夏本“虽多”上脱“部帙”二字。
释读:
1.55.7
三,将识破境教。(说前所说境相,若起若灭,
1.55.8
非唯无我,亦无如上等法,但是情识虚妄变起,故云将识破境也。)
1.55.9
说上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
1.55.10
无始已来元本有八种识[1],于中
1.55.11
第八藏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
1.55.12
子,转生七识,各
1.56.1
能变现自分所缘。(眼缘色,乃至七缘八见,八缘根
1.56.2
种器界。)此八识外都无实法。问:
1.56.3
如何变耶?答:我法分别熏习力
1.56.4
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
1.56.5
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
1.56.6
(病重心昏见异色人物。)梦(梦相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
1.56.7
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
1.56.8
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
1.56.9
相及于外境亦复如是,唯识
1.56.10
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
1.56.11
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
1.56.12
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
1.57.1
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
1.57.2
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
1.57.3
成四智菩提也;真如障尽,
1.57.4
成法性身大涅盘也。《解深密》等十数本经[2]、
1.57.5
《瑜伽》《唯识》二三百卷论[3],所
1.57.6
说之理,不出此也。此上三类,都
1.57.7
为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
1.57.8
然唯第三将识破境教,与禅
1.57.9
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
1.57.10
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
1.57.11
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
1.57.12
妄,修心者,修唯识之心。既然如此,
1.58.1
则同唯识之教。同唯识之教,则
1.58.2
与佛说教同[4],如何
1.58.3
毁他渐门息妄看净、时时拂拭、凝心
1.58.4
住心、专注一境,及跏趺、调身调息等也?
1.58.5
此等种种方便,悉是佛
1.58.6
所劝赞。故《维摩经》云[5]:“不必坐,
1.58.7
不必不坐。”坐与不
1.58.8
坐,任逐机宜;凝心运心,
1.58.9
各量习性。当高宗大帝乃至玄宗
1.58.10
朝时,圆顿本宗未行北地,唯神
1.58.11
秀禅师大扬渐教,为二京法主、三帝
1.58.12
门师。所传之教虽全称达摩之
1.59.1
宗,然不显众生即佛之旨[6]。
1.59.2
曹溪、荷泽恐圆宗灭绝,遂
1.59.3
呵毁住心、伏心等事,非但除
1.59.4
病[7],非除法也。况此之方便,本是五祖
1.59.5
大师教授,各皆可为一方师[8]。
1.59.6
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
1.59.7
外止诸缘,内心不动[9],身如墙壁,
1.59.8
心如死灰[10],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
1.59.9
禅之法?又庐山远
1.59.10
公与佛陀耶舍二西天和尚所译《达
1.59.11
摩禅经》两卷[11],具明坐禅
1.59.12
门户渐次方便,与天台及
1.60.1
神秀门下意趣无殊[12]。故
1.60.2
四祖六十年中胁不至席[13],
1.60.3
以此思之,则禅宗之了与不了者[14],各
1.60.4
由见解深浅,不以调与不调
1.60.5
之行而定法义偏圆,但自
1.60.6
随病对治,不须赞此毁彼。
1.60.7
(前第六有人问“教诫何以劝修禅者坐以修禅”[15],余今以此答也。)
译文:
三,将识破境教。(说前所说境相,若起若灭,非唯无我,亦无如上等法,但是情识虚妄变起,故云将识破境也。)说上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元本有八种识[1],于中第八藏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眼缘色,乃至七缘八见,八缘根种器界。)此八识外都无实法。问:如何变耶?答: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病重心昏见异色人物。)梦(梦相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于外境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菩提也;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盘也。《解深密》等十数本经[2]、《瑜伽》《唯识》二三百卷论[3],所说之理,不出此也。
此上三类,都为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然唯第三将识破境教,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识之心。既然如此,则同唯识之教。同唯识之教,则与佛说教同[4],如何毁他渐门息妄看净、时时拂拭、凝心住心、专注一境,及跏趺、调身调息等也?此等种种方便,悉是佛所劝赞。故《维摩经》云[5]:“不必坐,不必不坐。”坐与不坐,任逐机宜;凝心运心,各量习性。当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时,圆顿本宗未行北地,唯神秀禅师大扬渐教,为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所传之教虽全称达摩之宗,然不显众生即佛之旨[6]。曹溪、荷泽恐圆宗灭绝,遂呵毁住心、伏心等事,非但除病[7],非除法也。况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师教授,各皆可为一方师[8]。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不动[9],身如墙壁,心如死灰[10],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又庐山远公与佛陀耶舍二西天和尚所译《达摩禅经》两卷[11],具明坐禅门户渐次方便,与天台及神秀门下意趣无殊[12]。故四祖六十年中胁不至席[13],以此思之,则禅宗之了与不了者[14],各由见解深浅,不以调与不调之行而定法义偏圆,但自随病对治,不须赞此毁彼。(前第六有人问“教诫何以劝修禅者坐以修禅”[15],余今以此答也。)
注释:
[1]元本,汉本作“法尔”。
[2]十数本经,汉本作“数十本经”,误。按《解深密经》五卷为唐玄奘译本,此前异译另有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真谛译《解节经》一卷,注疏则有圆测《解深密经疏》十卷、道伦《解深密经注》五卷、令因《解深密经疏》十一卷、玄范《解深密经疏》十卷等,总数相加,似仅得“十数本经”。
[3]二三百卷,汉本作“数百卷”。
[4]“既然”至“佛说教同”,汉本但作“故同唯识之教,既与佛同”,其间似有脱文。
[5]故《维摩经》云,汉本作“《净名》云”。
[6“] 所传”至“之旨”,汉本但作“全称达摩之宗又不显即佛之旨”,其间似有脱文。
[7]非但除病,夏译疑误,汉本作“但是除病”,是。
[8]汉本作“各皆印可为一方师”,据西夏本则“印”字疑衍。
[9]内心不动,汉本作“内心无喘”,疑误。
[10]身如墙壁心如死灰,汉本但作“心如墙壁”。
[11]西天和尚,汉本作“梵僧”。
[12]神秀,西夏本作“ 秀”。
[13]六十年,汉本作“数十年”。按中土禅宗四祖即道信,《景德传灯录》卷三谓其“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
[14]以此思之则禅宗之了与不了者,汉本作“即知了与不了之宗”。
[15]前第六有人问教诫何以劝修禅者坐以修禅,出上文第六“汝每因教诫,即劝坐禅”,汉本作“此注通前叙有人问难余云何以劝坐禅者”,似不及夏本为佳。
释读:
1.60.8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
1.60.9
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
1.60.10
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
1.60.11
用不无,今且云无[1],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
1.60.12
故云密也。)说前教中所变之境……
1.61.1
无得[2]。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
1.61.2
涅盘,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
1.61.3
无执无著而为道行。诸部《般若》千
1.61.4
余卷经,及《中》《百》《门》等三论、《广
1.61.5
百论》等,皆说此也。(《智度论》亦说此理[3],
1.61.6
但论主通达不执,故该收大小乘法相,淹同后一真性宗。)
1.61.7
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
1.61.8
同,则同佛所说。
1.61.9
既同佛所说[4],
1.61.10
云何渐门禅主及讲习之徒每闻此
1.61.11
说即谤云“即是断空,则无因果,
1.61.12
是为邪见[5]”?佛自云“无业无报”,
1.62.1
岂为邪见?若云“佛
1.62.2
说此言自有深意”者,岂禅门此说
1.62.3
无深意耶?若云“我曾推征觉
1.62.4
无深”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6],
1.62.5
岂可斥法?此上二教,
1.62.6
据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
1.62.7
所传多执文迷旨。或各执一见,
1.62.8
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沌不
1.62.9
晓。故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
1.62.10
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解真
1.62.11
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
1.62.12
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析性相不
1.63.1
同、染净各别,破其执空,
1.63.2
令解妙有。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
1.63.3
此上二宗虽各述一义[7],
1.63.4
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
1.63.5
“若尔,何故已后有清辨、护法等诸论师
1.63.6
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
1.63.7
成,不是相破。何者?以
1.63.8
末学人根器渐钝,互执空有故,
1.63.9
清辨等破执实有之相[8],令彻真空[9]。
1.63.10
彻真空故[10],方乃成彼缘起妙有。
1.63.11
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存妙有。
1.63.12
妙有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
1.64.1
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
1.64.2
(叙前疑南北禅门相竞,今于此决也。)由妙有、
1.64.3
真空有二义故。一,相违义,
1.64.4
谓互相害,全夺永尽;二,相顺
1.64.5
义,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若不相
1.64.6
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
1.64.7
故相违方相顺也。
1.64.8
龙树、无著等就相顺门,故相成;清
1.64.9
辨、护法等据相违门,故相破。违顺
1.64.10
自在,成破无碍,即于诸法无不和会
1.64.11
耳。哀哉!此方空、有两宗[11],后学者
1.64.12
互相非斥[12],不异仇雠,何时得证无生
1.65.1
法忍?今顿渐禅者亦复如是。
1.65.2
努力通鉴,勿偏局也!”问:“西
1.65.3
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
1.65.4
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饮
1.65.5
水,冷暖自知。相成相破,心下之意,
1.65.6
各各观之,各各念之[13]。留药防病,
1.65.7
不为健人;立法防奸,不为贤士。”
译文: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今且云无[1],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说前教中所变之境……无得[2]。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涅盘,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无著而为道行。诸部《般若》千余卷经,及《中》《百》《门》等三论、《广百论》等,皆说此也。(《智度论》亦说此理[3],但论主通达不执,故该收大小乘法相,淹同后一真性宗。)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则同佛所说。既同佛所说[4],云何渐门禅主及讲习之徒每闻此说即谤云“即是断空,则无因果,是为邪见[5]”?佛自云“无业无报”,岂为邪见?若云“佛说此言自有深意”者,岂禅门此说无深意耶?若云“我曾推征觉无深”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6],岂可斥法?此上二教,据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多执文迷旨。或各执一见,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沌不晓。故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解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析性相不同、染净各别,破其执空,令解妙有。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此上二宗虽各述一义[7],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若尔,何故已后有清辨、护法等诸论师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学人根器渐钝,互执空有故,清辨等破执实有之相[8],令彻真空[9]。彻真空故[10],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叙前疑南北禅门相竞,今于此决也。)由妙有、真空有二义故。一,相违义,谓互相害,全夺永尽;二,相顺义,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若不相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故相违方相顺也。龙树、无著等就相顺门,故相成;清辨、护法等据相违门,故相破。违顺自在,成破无碍,即于诸法无不和会耳。哀哉!此方空、有两宗[11],后学者互相非斥[12],不异仇雠,何时得证无生法忍?今顿渐禅者亦复如是。努力通鉴,勿偏局也!”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相成相破,心下之意,各各观之,各各念之[13]。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不为贤士。”
注释:
[1]今且云无,汉本作“而且云无”。
[2]以上西夏本残佚。据汉本内容当作:“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空即境谢,境灭即心空。未有无境之心,曾无无心之境。如梦见物,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识诸境,亦复如是。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无智亦无得。”
[3]“智度论”下汉本有“百卷”二字。
[4]则同佛所说既同佛所说,汉本作“既同世尊所说、菩萨所弘”。
[5]即是断空则无因果是为邪见,汉本作“拨无因果”。据夏译则汉本似有讹脱。
[6]汉本下有“但可嫌人”四字。
[7“] 此上二宗”四字不见于汉本。
[8]执实有之相,汉本作“定有之相”。
[9]令彻真空,夏译疑有脱文。汉本作“令尽彻至毕竟真空”。
[10]“彻真空故”四字不见于汉本。
[11]此方空有两宗,汉本脱“空有”二字。
[12]后学者互相非斥,汉本作“后学经论之者相非相斥”,其间衍“之”字,则原本当作“后学经论者相非相斥”。
[13]“相成”至“念之”,汉本作“各各观心各各察念”,句上似有脱文。
释读:
1.65.8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
1.65.9
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示[1],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
1.65.10
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
1.65.11
来性自清净。(不因断惑成净,故云自性清净。《宝性论》云:清
1.65.12
净有二。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胜 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此心为烦恼所
1.66.1
染,亦难可了知。释云:此心超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难可了知也。)明明
1.66.2
不昧,了了常知,(下引佛经[2]。)尽未来际,常
1.66.3
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
1.66.4
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从无始际,妄想
1.66.5
翳之,不自证得,耽著生死。大觉
1.66.6
愍之,出现于世,为说生死等法一切皆
1.66.7
空,开示此心全同诸佛。如
1.66.8
《华严·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
1.66.9
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俱以妄想执着,
1.66.10
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
1.66.11
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譬如有
1.66.12
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界,(喻佛体
1.67.1
无边[3],廓周法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
1.67.2
皆尽。(喻体上本有沙数功德[4]、沙数妙用也。)此
1.67.3
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
1.67.4
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如
1.67.5
一微尘。(举一众生,则皆仿此也[5]。)一切微尘,
1.67.6
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
1.67.7
(喻世尊也。)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
1.67.8
卷在微尘内,(天眼力隔障见色,喻佛眼力隔烦恼
1.67.9
见佛智也。)于诸众生无少利益,
1.67.10
(喻迷时都不得其用,则虽有少许,亦与无不别[6]。)即起方便,
1.67.11
破彼微尘,(喻说法除障。)出此大经卷,
1.67.12
令诸众生普得饶益。(等谓[7]。)如来智慧,
1.68.1
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
1.68.2
(喻书写三千界事[8]。)具足在于众生身中。
1.68.3
(喻微尘中。)但诸凡愚妄想
1.68.4
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
1.68.5
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
1.68.6
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
1.68.7
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
1.68.8
愚痴迷惑,不知不见?
1.68.9
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
1.68.10
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
1.68.11
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
1.68.12
(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等。)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
1.69.1
如来无量智慧,
1.69.2
译文: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问:“上既云自性了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示[1],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不因断惑成净,故云自性清净。《宝性论》云:清净有二。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胜 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此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释云:此心超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难可了知也。)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下引佛经[2]。)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证得,耽著生死。大觉愍之,出现于世,为说生死等法一切皆空,开示此心全同诸佛。如《华严·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俱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界,(喻佛体无边[3],廓周法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沙数功德[4]、沙数妙用也。)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如一微尘。(举一众生,则皆仿此也[5]。)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喻世尊也。)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天眼力隔障见色,喻佛眼力隔烦恼见佛智也。)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喻迷时都不得其用,则虽有少许,亦与无不别[6]。)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喻说法除障。)出此大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等谓[7]。)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喻书写三千界事[8]。)具足在于众生身中。(喻微尘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等。)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注释:
[1]破相,汉本作“心相”。
[2]佛经,汉本作“佛说”。
[3]喻佛体无边,汉本作“智体无边”。
[4]沙数,具言“恒河沙数”,喻指数量极多。汉本作“恒沙”,下同。
[5]举一众生则皆仿此也,汉本作“举一众生为例”。
[6]则虽有少许亦与无不别,汉本但作“与无不别”,疑句上有脱文。
[7]等谓,汉本作“云云乃至”,均未详其意。
[8]喻,汉本作“合”,下“喻微尘中”同。
释读:
1.69.3
了常知,则足矣[1],何须诸佛开示?”
1.69.4
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1.69.5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
1.69.6
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
1.69.7
了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
1.69.8
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
1.69.9
真者,自体实真知识谓。又《华严契
1.69.10
经·回向品》亦云:真如照明为性。
1.69.11
又据《问明品》说:知与智异。
1.69.12
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
1.70.1
圣皆有,通于理智。故觉首等九菩
1.70.2
萨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佛境界智?
1.70.3
(谓证悟之智[2]。)云何佛境界知?
1.70.4
(谓本有真心。)文殊师利答智云[3]:诸佛
1.70.5
智自在,三世无所碍。(过去、未来、现在事无不了达,故自
1.70.6
在无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
1.70.7
分别即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也。)亦非心境界。(不可以智知。谓若
1.70.8
以智证之,即属所证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智证。瞥起照心,即非真知也。
1.70.9
故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起信论》云[4]:心不见心。荷泽大师云:拟心
1.70.10
即差。故北宗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
1.70.11
清净,(不待离垢惑方净,不待断疑浊方清,故云本清净也。《宝性论》中云,
1.70.12
即拣非离垢之净,是彼性净,故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1.71.1
(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
1.71.2
入。《莲华经》云:开示悟入[5],佛之知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
1.71.3
《莲华》云故得清净者[6],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
1.71.4
方得性相圆净,故三十本经论[7],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今时学浅
1.71.5
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离垢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
1.71.6
解脱,故轻于教相,持律、坐禅、调伏……[8]
1.71.7
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
1.71.8
同诸佛也。)《宝藏论》亦云:知有
1.71.9
有坏,知无无败。(此皆能知有无之智。)真知
1.71.10
之知,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
1.71.11
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
1.71.12
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
1.72.1
1.72.2
来藏》《法华》《涅盘》等四十余部经,
1.72.3
《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盘》
1.72.4
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
1.72.5
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
1.72.6
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既
1.72.7
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
1.72.8
体,如何破相之党但
1.72.9
云寂灭,不许真知?说相之家
1.72.10
执凡异圣,
1.72.11
不许即佛?今约佛教判定,
1.72.12
正为斯人,故前叙西天传心者
1.73.1
多兼经论以传心[9],无二途也。
1.73.2
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
1.73.3
故,达摩以善巧方便[10],拣文传心,
1.73.4
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
1.73.5
喻以壁观,(如上所叙。)令绝诸缘。”
译文:
问:“上既云自性了了常知,则足矣[1],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经·回向品》亦云:真如照明为性。又据《问明品》说:知与智异。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故觉首等九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佛境界智?(谓证悟之智[2]。)云何佛境界知?(谓本有真心。)文殊师利答智云[3]: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过去、未来、现在事无不了达,故自在无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分别即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也。)亦非心境界。(不可以智知。谓若以智证之,即属所证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智证。瞥起照心,即非真知也。故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起信论》云[4]:心不见心。荷泽大师云:拟心即差。故北宗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不待离垢惑方净,不待断疑浊方清,故云本清净也。《宝性论》中云,即拣非离垢之净,是彼性净,故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入。《莲华经》云:开示悟入[5],佛之知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莲华》云故得清净者[6],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故三十本经论[7],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今时学浅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离垢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持律、坐禅、调伏……[8]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诸佛也。)《宝藏论》亦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此皆能知有无之智。)真知之知,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教也。《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如来藏》《法华》《涅盘》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盘》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既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今约佛教判定,正为斯人,故前叙西天传心者多兼经论以传心[9],无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以善巧方便[10],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如上所叙。)令绝诸缘。”
注释:
[1]“则足矣”三字不见于汉本。
[2]谓证悟之智,汉本无“谓”字。下“谓本有真心”同。
[3]文殊师利,汉本作“文殊”。
[4]起信论,汉本但作“论”。
[5]《莲华经》云,汉本作“法华中”。按“法华经”夏译均作“莲华经”,下同。
[6]《莲华》云故得清净者,汉本作“彼云使得清净者”。
[7]三十本,汉本作“数十本”。
[8]据汉本,西夏本此下脱“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性自解脱”。
[9]西天传心者多兼经论以传心,汉本作“西域传心多兼经论”。
[10]达摩以善巧方便,汉本但作“达摩善巧”,似有脱文。
释读:
1.73.5
“诸缘绝时[1],有断灭
1.73.6
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
1.73.7
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
1.73.8
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
1.73.9
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
1.73.10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
1.73.11
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
1.73.12
直待自悟,方
1.74.1
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
1.74.2
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
1.74.3
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
1.74.4
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
1.74.5
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
1.74.6
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
1.74.7
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
1.74.8
众妙之门,学者悟之浅深,
1.74.9
自身随愿可见,宗教传行,
1.74.10
务图接续不断[2]。亦此国一类道俗,运数所至,
1.74.11
合得普闻此大法[3]。其默传者,余
1.74.12
人不知,故以袈裟为信;其显传
1.75.1
者,学徒易辨,但以言说除疑。
1.75.2
况既形言,足可引经论等为证。
1.75.3
(前叙难云[4]:今时传法者说密语否,今以此答也。法是达摩之法,故闻者浅
1.75.4
深皆益。但昔密而今显,故不名密语,岂可名别法亦别耶?)
译文:
“诸缘绝时[1],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学者悟之浅深,自身随愿可见,宗教传行,务图接续不断[2]。亦此国一类道俗,运数所至,合得普闻此大法[3]。其默传者,余人不知,故以袈裟为信;其显传者,学徒易辨,但以言说除疑。况既形言,足可引经论等为证。(前叙难云[4]:今时传法者说密语否,今以此答也。法是达摩之法,故闻者浅深皆益。但昔密而今显,故不名密语,岂可名别法亦别耶?)
注释:
[1]汉本句首有“问”字。
[2]“学者”以下,汉本作“任学者悟之浅深,且务图宗教不断”。
[3]“亦此国一类道俗”以下,汉本作“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
[4]汉本“难”上有“外”字。
释读:
1.75.4
1.75.5
“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
1.75.6
教中令坐禅否?”答:
1.75.7
“此有二意。谓昏沈厚重
1.75.8
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
1.75.9
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
1.75.10
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
1.75.11
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
1.75.12
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起
1.76.1
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
1.76.2
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唯
1.76.3
心,无外境界。《金刚三昧经》
1.76.4
云: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
1.76.5
《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
1.76.6
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
1.76.7
名为定?《维摩经》云[1]:不起灭定,
1.76.8
现诸威仪,(行住坐卧。)不于三界现身意,
1.76.9
是为宴坐,佛所印[2]。据此思之[3]。
1.76.10
三界空花,四生梦寐。通晓之则
1.76.11
依体起行[4],修而无修,尚不住佛、不住心,
1.76.12
谁论上界下界?(前叙难云“据教须引上界定”
1.77.1
者,以管窥天,但执一宗之说,见此了教理,应怀惭而退。)
1.77.2
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
1.77.3
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
1.77.4
说,但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
1.77.5
余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
1.77.6
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
1.77.7
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
1.77.8
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
1.77.9
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
1.77.10
心悟,故从体起用,四无量
1.77.11
六彼岸[5],乃至四辨十力、妙身净刹,
1.77.12
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起一切诸法[6],
1.78.1
一切诸法全即真心。如人
1.78.2
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
1.78.3
器皆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梦对妄想业报,
1.78.4
器喻修行,影喻应化。)故《华严经》云:知
1.78.5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1.78.6
不由他悟。《起信论》云:三界虚
1.78.7
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1.78.8
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
1.78.9
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镜中
1.78.10
相。《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
1.78.11
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1.78.12
造善造恶,受苦受乐,
1.79.1
皆与因俱[7],故知一切无非心也。
1.79.2
全拣门摄前第二破相教,全
1.79.3
收门摄前第一说相教。将
1.79.4
前望此,此则迥异于前;将此摄前,
1.79.5
前则全同于此。深必该浅,浅不至深。
1.79.6
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
1.79.7
方于中拣一切、收一切也。如是
1.79.8
收拣自在,性相无碍,方能于一切
1.79.9
法悉无所住,唯此名为了义。更有心
1.79.10
性同异、顿渐违妨,及所排诸家言
1.79.11
教部帙次第、述作大意,
1.79.12
悉在下卷。《禅源集》上卷 竟。
译文:
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答:“此有二意。谓昏沈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唯心,无外境界。《金刚三昧经》云: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维摩经》云[1]: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行住坐卧。)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佛所印[2]。据此思之[3]。三界空花,四生梦寐。通晓之则依体起行[4],修而无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谁论上界下界?(前叙难云“据教须引上界定”者,以管窥天,但执一宗之说,见此了教理,应怀惭而退。)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但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心悟,故从体起用,四无量六彼岸[5],乃至四辨十力、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起一切诸法[6],一切诸法全即真心。如人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梦对妄想业报,器喻修行,影喻应化。)故《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镜中相。《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皆与因俱[7],故知一切无非心也。全拣门摄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门摄前第一说相教。将前望此,此则迥异于前;将此摄前,前则全同于此。深必该浅,浅不至深。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方于中拣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拣自在,性相无碍,方能于一切法悉无所住,唯此名为了义。更有心性同异、顿渐违妨,及所排诸家言教部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禅源集》上卷 竟。
注释:
[1]维摩经,汉本作“净名”。
[2]汉本“印”下有“身”字。
[3]据此思之,汉本作“据此即以答”。
[4]汉本无“通晓之则”四字。
[5]四无量六彼岸,汉本作“四等六度”。
[6]一切诸法,汉本无“一切”二字。下句“一切诸法全即真心”同。
[7]皆与因俱,汉本无“皆”字。按《宗镜录》卷三十四引作“果与因俱”。
释读:
1.80.7
……不同,有称理顿说,有随机
1.80.8
渐说,故复名顿教渐教,
1.80.9
非三教外别有顿渐。渐者,为中
1.80.10
下根、实时未能信悟圆觉妙理者,
1.80.11
且说前人天小乘,乃至
1.80.12
法相(上皆第一教也。)、破相,(第二教也。)待其根器成
1.81.1
熟,方为说于了义,即《法华》《涅
1.81.2
盘》等经是也。(此及下逐机顿教,合为第三教
1.81.3
也。逐其化仪顿一般即总摄此三般[1]。西域此方古今诸德,所判教为三时五时
1.81.4
者,但是渐教一类,不摄《华严》《佛顶》《圆觉》《金刚三昧》等经[2]。)顿者复二:
1.81.5
一逐机顿,二化仪顿。一
1.81.6
逐机顿者[3],遇凡夫上根利智,
1.81.7
直示真性。闻即顿悟,全同佛果,
1.81.8
如《华严经》中“初发心时,即得阿耨
1.81.9
菩提”, 《圆觉经》中“观行成
1.81.10
时,即成佛道“, 《大佛顶经》中
1.81.11
“识阴尽,则速超十地,顿入于如来
1.81.12
妙庄严海”[4]。然不同前二教中
1.82.1
“渐除凡习[5],渐显圣德”。
1.82.2
如风激动大海,不能现像,风
1.82.3
若顿息,则波浪渐停,影像渐
1.82.4
显也,(风喻迷情,海喻心性,波喻烦恼,影喻功用。《起信论》中一一配合。)
1.82.5
即《华严》一分及《圆觉》《佛顶》《密严》
1.82.6
《胜》《如来藏》之类二十余部经是也。
1.82.7
遇机即说,不定初后,与禅门第三
1.82.8
直显心性宗全相同也。二化仪顿,
1.82.9
谓佛初成道,为宿世缘熟上
1.82.10
根之流一时顿说性相理事,众生万惑,菩萨
1.82.11
万行,贤圣地位,诸佛万德,因该果海,
1.82.12
初心即得菩提,果彻因源,
1.83.1
位满犹称菩萨。
1.83.2
此唯《华严经》及《十地论》
1.83.3
名为圆顿教,其中具言,
1.83.4
余经皆不备[6]。(前叙难云“顿悟成佛[7],是违经者”,余
1.83.5
今于此通了。)其中所说诸法,是全一心之
1.83.6
证法;一心,是全诸法之一心。
1.83.7
性相圆融,一多自在,故诸佛与众
1.83.8
生交彻,净土与秽土
1.83.9
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
1.83.10
包含世界。相摄相入[8],无碍 融,具十玄
1.83.11
门,重重无尽,名为无障碍法界。
译文:
……不同,有称理顿说,有随机渐说,故复名顿教渐教,非三教外别有顿渐。渐者,为中下根、实时未能信悟圆觉妙理者,且说前人天小乘,乃至法相(上皆第一教也。)、破相,(第二教也。)待其根器成熟,方为说于了义,即《法华》《涅盘》等经是也。(此及下逐机顿教,合为第三教也。逐其化仪顿一般即总摄此三般[1]。西域此方古今诸德,所判教为三时五时者,但是渐教一类,不摄《华严》《佛顶》《圆觉》《金刚三昧》等经[2]。)顿者复二:一逐机顿,二化仪顿。一逐机顿者[3],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性。闻即顿悟,全同佛果,如《华严经》中“初发心时,即得阿耨菩提”, 《圆觉经》中“观行成时,即成佛道”, 《大佛顶经》中“识阴尽,则速超十地,顿入于如来妙庄严海”[4]。然不同前二教中“渐除凡习[5],渐显圣德”。如风激动大海,不能现像,风若顿息,则波浪渐停,影像渐显也, (风喻迷情,海喻心性,波喻烦恼,影喻功用。《起信论》中一一配合。)即《华严》一分及《圆觉》《佛顶》《密严》《胜》《如来藏》之类二十余部经是也。遇机即说,不定初后,与禅门第三直显心性宗全相同也。二化仪顿,谓佛初成道,为宿世缘熟上根之流一时顿说性相理事,众生万惑,菩萨万行,贤圣地位,诸佛万德,因该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彻因源,位满犹称菩萨。此唯《华严经》及《十地论》名为圆顿教,其中具言,余经皆不备[6]。(前叙难云“顿悟成佛[7],是违经者”,余今于此通了。)其中所说诸法,是全一心之证法;一心,是全诸法之一心。性相圆融,一多自在,故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摄相入[8],无碍
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名为无障碍法界。
注释:
[1]逐其化仪顿一般即总摄此三般,汉本作“其化仪顿即总摄三般”,疑其间有脱文。
[2]《华严》《佛顶》《圆觉》《金刚三昧》等经,汉本但作“华严经等”,其间当有脱文。
[3]汉本句上无“一”字。
[4]“《大佛顶经》中‘识阴尽,则速超十地,顿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一句汉本脱。原文当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5]不同前二教中,汉本作“始同前二教中行门”,疑误。
[6]其中具言余经皆不备,汉本但作“余皆不备”。
[7]汉本“难”上有“外”字。
[8]相摄相入,汉本作“相入相即”。
释读:
1.83.12
此上顿渐,皆就佛约教而
1.84.1
说。若约悟修说者[1],意又不同。如前所
1.84.2
叙诸家,有云“先因渐修功成,
1.84.3
而豁然顿悟”, (犹如伐木,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亦如远诣都城,
1.84.4
步步渐行,一日顿到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
1.84.5
(如人学射,箭箭直注[2],意在中的,渐者日久方始渐亲渐中。此说运心顿修,
1.84.6
不言功行顿毕。)有云“因渐修而渐悟”(如登层台,层
1.84.7
层渐高[3],所见渐远。故有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84.8
等者,皆说证悟也。有云“先
1.84.9
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此约解悟
1.84.10
也,(约断障说如日顿出,霜露渐消。约成德说如孩子生,即顿具四肢六根,
1.84.11
长即渐成志气功业。)故《华严经》说:
1.84.12
“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然后
1.85.1
三贤十圣,次第修证。若未
1.85.2
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称真,
1.85.3
何有修真之行不从真起?故《华严经》说[4]:“若未闻说此法,多劫修六度行,毕竟
1.85.4
不能证真道[5]。”)有云“顿悟顿修”者,此说上上智,1.85.5
根性、(根胜故悟[6]。)乐欲俱胜,(欲胜故修。)一
1.85.6
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
1.85.7
际断。(断障如以利剑斩一 丝,万条顿断;修德如染一 丝,
1.85.8
万条顿色也。荷泽大师云[7]:“见无念体,不逐物生。”又云:“一念与本性相应,便具沙数
1.85.9
功德 [8],八万四千波罗蜜门,一时齐用也。”)此人三业,唯独自
1.85.10
明了,余人所不见。(《金刚三昧经》云:
1.85.11
“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法华》亦说:“父母所生,眼彻见三千界等也[9]。”)
1.85.12
且就事迹而言之,如牛头融大
1.86.1
师之类也。此门有二意:若因悟
1.86.2
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
1.86.3
然上皆只约今生而论,若远推宿世,
1.86.4
则唯渐无顿。
译文:
此上顿渐,皆就佛约教而说。若约悟修说者[1],意又不同。如前所叙诸家,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 (犹如伐木,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亦如远诣都城,步步渐行,一日顿到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 (如人学射,箭箭直注[2],意在中的,渐者日久方始渐亲渐中。此说运心顿修,不言功行顿毕。)有云“因渐修而渐悟”(如登层台,层层渐高[3],所见渐远。故有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者,皆说证悟也。有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此约解悟也,(约断障说如日顿出,霜露渐消。约成德说如孩子生,即顿具四肢六根,长即渐成志气功业。)故《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然后三贤十圣,次第修证。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称真,何有修真之行不从真起?故《华严经》说[4]:“若未闻说此法,多劫修六度行,毕竟不能证真道[5]。”)有云“顿悟顿修”者,此说上上智,根性(根胜故悟[6]。)、乐欲俱胜,(欲胜故修。)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断障如以利剑斩一 丝,万条顿断;修德如染一
丝,万条顿色也。荷泽大师云[7]:“见无念体,不逐物生。”又云:“一念与本性相应,便具沙数功德[8],八万四千波罗蜜门,一时齐用也。”)此人三业,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法华》亦说:“父母所生,眼彻见三千界等也[9]。”)且就事迹而言之,如牛头融大师之类也。此门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然上皆只约今生而论,若远推宿世,则唯渐无顿。
注释:
[1]汉本“约悟”上有“就机”二字。
[2]箭箭直注,据汉本则上脱“顿者”二字。
[3]层层,汉本作“足履”。
[4]华严经,汉本作“彼经”。
[5]不能证真道,汉本作“不能证真也”。
[6]根胜故悟,汉本双行小注在“乐欲俱胜”下。
[7]汉本无“大师”二字。
[8]沙数,汉本作“河沙”,均为“恒河沙数”省称。
[9]汉本“眼”下有“耳”字。
释读:
1.86.4
今顿见者,
1.86.5
已是多生渐熏而发现也。
1.86.6
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
1.86.7
者,诚哉此理。固不在言,本
1.86.8
只论机,然法体固有如是,谁
1.86.9
言其顿渐之义有此多门[1]?
1.86.10
门门有意,非强穿凿,况《楞伽
1.86.11
经》四渐四顿,此犹不敢繁
1.86.12
云。(义与渐修顿悟相类[2]。)
1.87.1
比见时辈论顿渐者[3],但有顿渐之言,
1.87.2
就人,有教授方便
1.87.3
之顿渐、根性悟入之顿渐、发意
1.87.4
修行之顿渐。于中唯云先顿
1.87.5
都不分析:就教,有化仪之顿渐、应机之顿渐;
1.87.6
悟后渐修,似违反也。
1.87.7
欲绝疑者,岂不见日光顿出,霜露渐
1.87.8
消;孩子顿生,(四肢六根即具。)志气渐立;(肌肤、
1.87.9
人物、业艺皆渐成也。)猛风顿息,波浪渐停;
1.87.10
明良顿成,礼乐渐学?(如高贵子孙于小时乱,没落为奴,
1.87.11
生来自不知贵,时请父母访得,当日全身是贵人,而行迹
1.87.12
去就不可顿改,故须渐学。)是知顿渐之义,
1.88.1
甚为要矣。然总此文本意[4],
1.88.2
虽但叙诸师之诠[5],
1.88.3
缘达摩一宗,是佛法通体,
1.88.4
诸家所述又各不同,
1.88.5
今集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
1.88.6
至于悟解修证门户,亦始终周
1.88.7
圆,故所叙之顿渐,
1.88.8
须备尽其意,令血脉连续,本
1.88.9
末有绪。欲见本末纶绪,先须推穷此上三种顿说、渐
1.88.10
说教中所诠之法本从何来,
1.88.11
见在何处。又须仰观诸佛
1.88.12
说此教,意本为何事。
1.89.1
以此观之,则一藏经
1.89.2
始终本末[6],一时洞然明了也。
1.89.3
且推穷教法从何来者,本
1.89.4
从世尊一真心体流出,展转
1.89.5
至于当时人之耳、今时人之目。
1.89.6
其所说义,亦只是凡圣所依。
1.89.7
一真心体随缘流出,展转遍一
1.89.8
切处,遍一切众生身心之中,
1.89.9
但各于自心静念,如理
1.89.10
思惟,则是如是如显现也。(《华严经》云“如是
1.89.11
如是思惟,如是如是显现”也。)
译文:
今顿见者,已是多生渐熏而发现也。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诚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论机,然法体固有如是,谁言其顿渐之义有此多门[1]?门门有意,非强穿凿,况《楞伽经》四渐四顿,此犹不敢繁云。(义与渐修顿悟相类[2]。)比见时辈论顿渐者[3],但有顿渐之言,都不分析:就教,有化仪之顿渐、应机之顿渐;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顿渐、根性悟入之顿渐、发意修行之顿渐。于中唯云先顿悟后渐修,似违反也。欲绝疑者,岂不见日光顿出,霜露渐消;孩子顿生,(四肢六根即具。)志气渐立;(肌肤、人物、业艺皆渐成也。)猛风顿息,波浪渐停;明良顿成,礼乐渐学?(如高贵子孙于小时乱,没落为奴,生来自不知贵,时请父母访得,当日全身是贵人,而行迹去就不可顿改,故须渐学。)是知顿渐之义,甚为要矣。
然总此文本意[4],虽但叙诸师之诠[5],缘达摩一宗,是佛法通体,诸家所述又各不同,今集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至于悟解修证门户,亦始终周圆,故所叙之顿渐,须备尽其意,令血脉连续,本末有绪。欲见本末纶绪,先须推穷此上三种顿说、渐说教中所诠之法本从何来,见在何处。又须仰观诸佛说此教,意本为何事。以此观之,则一藏经始终本末[6],一时洞然明了也。且推穷教法从何来者,本从世尊一真心体流出,展转至于当时人之耳、今时人之目。其所说义,亦只是凡圣所依。一真心体随缘流出,展转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身心之中,但各于自心静念,如理思惟,即如是如是而显现也。(《华严经》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显现”也。)
注释:
[1]然法体固有如是谁言其顿渐之义有此多门,汉本作“谁言法体顿渐义意有此多门”,似不及夏译为佳。
[2]义与渐修顿悟相类,汉本双行小注在“《楞伽》四渐四顿”下。
[3]汉本“论”下无“顿渐”二字。
[4]汉本无“总”字。
[5]诸师之诠,汉本作“禅诠”。
[6]以此观之则一藏经始终本末,汉本作“即一大藏经始终本末”。
释读:
1.89.11
次观佛说经本
1.89.12
意者。《法华
1.90.1
经》云[1]:“世尊自云:我本意
1.90.2
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
1.90.3
事者,欲令众生开佛知
1.90.4
见,悟佛知见[2],乃至入佛知见道故,
1.90.5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
1.90.6
示悟众生,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1.90.7
三世十方诸佛,法亦
1.90.8
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
1.90.9
缘、譬喻言词而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
1.90.10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1.90.11
故我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
1.90.12
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乃至
1.91.1
普见一切众生皆般涅盘。(《华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
1.91.2
普见众生皆成正觉等[3]。)普见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
1.91.3
恼中有如来身智,常无染污,德
1.91.4
相备足。(《如来藏经》文也。)无一众生
1.91.5
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
1.91.6
而不证得。我欲教以圣道,
1.91.7
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
1.91.8
慧如我无异。(《华严经·出现品》文也,唯改“当”字
1.91.9
为“欲”字,令顺语势也。《法华经》亦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如我等无异[4]。”
1.91.10
故作“欲”字。)遂为此等众生,于菩提场称于大方
1.91.11
广法界,敷演万德因华以严本性,
1.91.12
令成万德佛果。其有往劫与我
1.92.1
同种善根,曾得我于劫海中
1.92.2
以四摄法而摄受者[5],始见我
1.92.3
身。(频呻三昧卢舍那身。)闻我所说,(说上《华严》。)
1.92.4
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乃至逝多
1.92.5
林,我入师子频呻三昧,大
1.92.6
众皆证法界。先虽习学小乘者[6],
1.92.7
(佛在法华会说“昔在华严会中,五百声闻如聋如盲,不见佛境界,
1.92.8
不闻圆融法”是也。次云“我今亦令得闻此经,入于佛慧,即直至四十年后
1.92.9
法华会中皆得授记”是也。)及溺贪爱
1.92.10
之水等者。(亦《华严·出现品》云:“如来智慧,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
1.92.11
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
1.92.12
然亦于彼曾无厌舍。”释曰:“即法华会中所说[7], ‘学小乘者,法华
1.93.1
会中还得授记,及不在此会,亦展转令与授记’是,此云不厌舍也。”)如是
1.93.2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难可度脱,
1.93.3
我于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
1.93.4
为赞于佛乘,彼即没在苦,毁谤不信故,
1.93.5
疾入于恶道。若以小乘
1.93.6
化乃至于一人,我即堕悭贪。
1.93.7
此事为不可,进退难为。遂
1.93.8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1.93.9
方知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
1.93.10
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
1.93.11
故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1.93.12
我如是思惟时,十方佛
1.94.1
皆现,梵音慰喻我:
1.94.2
善哉释迦文[8],第一之导师,得是无
1.94.3
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1.94.4
谓。
译文:
次观佛说经本意者。《法华经》云[1]:“世尊自云:我本意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2],乃至入佛知见道故,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故我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皆般涅盘。(《华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众生皆成正觉等[3]。)普见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来藏经》文也。)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我欲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如我无异。(《华严经·出现品》文也,唯改“当”字为“欲”字,令顺语势也。《法华经》亦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如我等无异[4]。”故作“欲”字。)遂为此等众生,于菩提场称于大方广法界,敷演万德因华以严本性,令成万德佛果。其有往劫与我同种善根,曾得我于劫海中以四摄法而摄受者[5],始见我身。(频呻三昧卢舍那身。)闻我所说,(说上《华严》。)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乃至逝多林,我入师子频呻三昧,大众皆证法界。先虽习学小乘者[6], (佛在法华会说“昔在华严会中,五百声闻如聋如盲,不见佛境界,不闻圆融法”是也。次云“我今亦令得闻此经,入于佛慧,即直至四十年后法华会中皆得授记”是也。)及溺贪爱之水等者。(亦《华严·出现品》云:“如来智慧,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于彼曾无厌舍。”释曰:“即法华会中所说[7], ‘学小乘者,法华会中还得授记,及不在此会,亦展转令与授记’是,此云不厌舍也。”)如是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难可度脱,我于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为赞于佛乘,彼即没在苦,毁谤不信故,疾入于恶道。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进退难为。遂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方知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我如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8],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注释:
[1]汉本脱“法华经云”四字。按以下所述实出《妙法莲华经》卷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2]汉本脱“悟佛知见”四字。按《妙法莲华经》卷一亦作“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3]双行小注西夏本有脱文。汉本作:“《华严·妙严品》云:佛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其菩提树高广严显。《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众生等。一一如文。”
[4]汉本“众”下脱“生”字,下又脱“故作‘欲’字”四字。
[5]汉本有双行小注“亦《妙严品》文也”,西夏本脱。
[6]先虽习学小乘者,汉本作“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7]法华,汉本误作“华严”。按下文言及“法华会”一事,实出《妙法莲华经》。
[8]释迦文,本为“释迦牟尼”别译。西夏本以“”(文字,书)意译“文”字,大误。
释读:
1.94.4
我闻慰喻,随顺诸佛意故,
1.94.5
先往波罗奈国[1],转四
1.94.6
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
1.94.7
渐渐诸处,至千万。(如羊车也。)亦为求独
1.94.8
觉者说十二因缘[2], (如鹿车也。)
1.94.9
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如牛
1.94.10
车也。此上皆当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此上三车,皆是火宅中指云在门外
1.94.11
者[3],以喻权教三乘。)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
1.94.12
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
1.95.1
进趣诸小菩萨。(此当第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也。)
1.95.2
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1.95.3
见,普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1.95.4
菩提记。(究竟一乘,如四衢道中白牛车也。
1.95.5
权教牛车大乘与实教白牛车一乘不同者,三十余本经论具有明
1.95.6
文。)显示三乘法身,平等入一乘
1.95.7
道。乃至我临欲灭度,
1.95.8
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作大师
1.95.9
子吼,显常住法决定说,
1.95.10
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
1.95.11
定当作佛,究竟涅盘,常乐我净,皆
1.95.12
令安住秘密藏中。(《法华经》且收三乘,
1.96.1
至《涅盘经》方普收六道,会权入实,须渐次故也。)
1.96.2
即与华严海会师子频呻大众顿证
1.96.3
无有别异。(《法华》《涅盘》,是渐教中之终极,与《华严》等顿教深浅无
1.96.4
异,都为第三显示真心即性教也。)我既所应度者皆以度讫,
1.96.5未得度者已为作得度因缘,
1.96.6
故于双树间入大寂灭定,反本还源,
1.96.7
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常住法界,
1.96.8
常寂常照也。
译文:
我闻慰喻,随顺诸佛意故,先往波罗奈国[1],转四谛法轮,度 陈如等五人。渐渐诸处,至千万。(如羊车也。)亦为求独觉者说十二因缘[2], (如鹿车也。)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如牛车也。此上皆当第一密意依性说相教。此上三车,皆是火宅中指云在门外者[3],以喻权教三乘。)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此当第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也。)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见,普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究竟一乘,如四衢道中白牛车也。权教牛车大乘与实教白牛车一乘不同者,三十余本经论具有明文。)显示三乘法身,平等入一乘道。乃至我临欲灭度,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作大师子吼,显常住法决定说,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究竟涅盘,常乐我净,皆令安住秘密藏中。(《法华经》且收三乘,至《涅盘经》方普收六道,会权入实,须渐次故也。)即与华严海会师子频呻大众顿证无有别异。(《法华》《涅盘》,是渐教中之终极,与《华严》等顿教深浅无异,都为第三显示真心即性教也。)我既所应度者皆以度讫,未得度者已为作得度因缘,故于双树间入大寂灭定,反本还源,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常住法界,常寂常照也。
注释:
[1]先往波罗奈国,汉本作“方往波罗奈国”。“方”疑为“先”字形讹。
[2]求独觉者,汉本作“求缘觉”。
[3]汉本“宅”上脱“火”字。
释读:
1.96.8
评曰:上来
1.96.9
三纸,全是于诸经中
1.96.10
录佛自言也,但以抄录之故,不免于连续缀合
1.96.11
之处,或加减三字两字而已。(上叙《华严》
1.96.12
所言自“大方广法界”至“成万德佛果”一行半[1],是以经题显佛意,
1.97.1
非佛本语也[2]。)便请将佛此自述本意
1.97.2
判前三种教宗,岂得言权实一
1.97.3
般?岂得言始终二法?
1.97.4
禅宗例教,谁谓不然?窃欲
1.97.5
和会,良由此也。谁闻此说而不除疑?
1.97.6
若犹执迷,则吾不复也。然上所引
1.97.7
佛自云“我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
1.97.8
又云“根钝痴盲”,语似
1.97.9
相违,便欲于其中次
1.97.10
第通释,恐间杂佛语文
1.97.11
相交加。今于此后,方始宗师马鸣菩萨[3],
1.97.12
具明众生一心迷悟本末始终,
1.98.1
悉令显现。自然见全佛
1.98.2
之众生,扰扰生死;全众生
1.98.3
之佛,寂寂涅盘;全顿悟之习气,
1.98.4
念念攀缘;全习气之顿悟,心
1.98.5
心寂照。即于佛语相违之处无所
1.98.6
违也[4]。谓六道凡夫、三乘贤圣
1.98.7
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
1.98.8
性觉宝光,各各圆满。(《大佛顶经》现有明文[5]。)
1.98.9
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
1.98.10
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
1.98.11
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
1.98.12
修道证真,遂名诸佛。又虽随
1.99.1
缘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虚妄,常无变异,
1.99.2
不可破坏。唯是一心,遂名真
1.99.3
如。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
1.99.4
未曾暂阙,但随缘门中凡圣
1.99.5
无定。谓本来未曾觉悟,故说烦恼
1.99.6
无始;若悟修证,即烦恼断尽,
1.99.7
故说烦恼有终[6]。然实无别始觉,
1.99.8
亦无不觉,毕竟平等,故此一心
1.99.9
法尔有真妄二义,二义复各
1.99.10
二义,故常具真如生灭二门。
1.99.11
各二义者,真有不变随缘二义,
1.99.12
妄有体空成事二义。由真不变……[7]
译文:
评曰:上来三纸,全是于诸经中录佛自言也,但以抄录之故,不免于连续缀合之处,或加减三字两字而已。(上叙《华严》所言自“大方广法界”至“成万德佛果”一行半[1],是以经题显佛意,非佛本语也[2]。)便请将佛此自述本意判前三种教宗,岂得言权实一般?岂得言始终二法?禅宗例教,谁谓不然?窃欲和会,良由此也。谁闻此说而不除疑?若犹执迷,则吾不复也。然上所引佛自云“我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云“根钝痴盲”,语似相违,便欲于其中次第通释,恐间杂佛语文相交加。今于此后,方始宗师马鸣菩萨[3],具明众生一心迷悟本末始终,悉令显现。自然见全佛之众生,扰扰生死;全众生之佛,寂寂涅盘;全顿悟之习气,念念攀缘;全习气之顿悟,心心寂照。即于佛语相违之处无所违也[4]。谓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大佛顶经》现有明文[5]。)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又虽随缘而不失自性,故常非虚妄,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未曾暂阙,但随缘门中凡圣无定。谓本来未曾觉悟,故说烦恼无始;若悟修证,即烦恼断尽,故说烦恼有终[6]。然实无别始觉,亦无不觉,毕竟平等,故此一心法尔有真妄二义,二义复各二义,故常具真如生灭二门。各二义者,真有不变随缘二义,妄有体空成事二义。由真不变……[7]
注释:
[1]本句汉本当作“唯叙《华严》处一行半”。
[2]以上双行小注,汉本误作正文。
[3]宗师,汉本作“上代祖师”。
[4]汉本“无所违”上有“自见”二字。
[5]《大佛顶经》现有明文,双行小注不见于汉本。
[6]汉本脱“烦恼”二字。按“烦恼有终”对应上文“烦恼无始”。
[7]西夏本自“故妄体空为真如门”以下佚。
①З.И.ГорбачеваиЕ.И.Кычанов, 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л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 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63, c.108,145.
②Е.И.Кычанов, 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ламятников, Киот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 1999, стр.465-466, 610-611.
①“”五字残佚,据汉本“河东裴休曰”拟补。
②自“”以下原件残佚两行,参照汉本“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净心”拟补。
①“螇”(攻)字原佚,据文意拟补。按汉本作“真妄相收”。“收”疑为“攻”字形讹。
①以上原本双行小注残佚一行。按此处西夏译者对汉文理解错误,故本文未敢拟补佚失文字。
①“”四字残佚。参照汉本“虽百家亦无所不统”拟补。
①以上原本双行小注残佚六字。按此处西夏译者对汉文理解错误,本文据下文补“”,余三字未敢拟补。
②以上四字残佚,二字漫漶,未敢拟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故涅盘经迦叶菩萨曰”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四字参照汉本“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补。
①自“”以下每字残存右半,“
”七字参照汉本“为法忘于躯命悯人切于神情”补。
①自“”以下每字残存右半,“
”八字参照汉本“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见于空心”补。
①自“”以下每字残存右半,“
”十一字参照汉本“事体各别佛教万代依凭”补。
①自“”以下每字残存右半,“
”七字参照汉本“举要而言”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暂时即证无生即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初言师有本末者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补。
①“”十字每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未有讲者毁禅禅者毁讲达摩受法天竺”补。
②“”三字每字残存右半,参照上文双行小注补。
①“”字原残,据汉本“伽”字对音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不见译文,今据残存笔画及上下文意拟补。
①据汉本“兼佛亦泯”,西夏本疑脱“”(兼)字。
①自“躲”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十二字参照汉本“何须委曲和会答或空或有”拟补。
①“”五字原残佚,参照汉本“会三为一”拟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二字参照汉本“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补。
①“”五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但用比量者既无圣教”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如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补。
①“”原残存右半,据汉本“良由不识真心”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补。
①“”五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补。
①据汉本及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卷三,西夏本“”(藏即是赖耶)及“
”(恶慧不能知)二句误倒。
②自“”以下十一字小注全佚,今据汉本“是恶慧”补“
”(即是恶慧)四字,余七字字义不见汉本,未敢拟补。
①“”四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先须顿悟”补。
①“”三字原佚,参照汉本“前叙有人”拟补。
①“”六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接外众之善巧”补。
①以上正文“”五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即起贪嗔痴”补。
②“”二字全部残佚,参照汉本“错解”拟补。
③“”三字全部残佚,参照汉本“起三毒”拟补。
④“”四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三毒击于意识”补。
①“”(推寻),汉本作“推寻分析”,疑西夏本此处有脱文。
①据汉本,以上四句小注当分列四字之下。
①此四字小注当在“”字之下。
①自“”以下原为双行小注,西夏本误作正文。
①“”五字残佚,参照汉本“前所说境相”拟补。
①“”五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见异色人物”补。
②□,西夏文小注二字,与汉本“梦相所见可知”全然不合,故残缺一字未敢拟补。
③“”五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心似种种外境相现”补。
①“”四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净名》云不必坐”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但自随病对治不须赞此毁彼”补。
②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左半,“
”十四字参照汉本“前叙有人问难余云何以劝坐禅者”及上文“第六”补。
①西夏本此处佚一叶,内容相当于汉本“既皆虚妄”至“无四谛无智”。
①以上小注十四字残损,内容相当于汉本“该收大小乘法相潜同后一真性宗”,西夏字未敢擅补。
②“”四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据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补。
①“”六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无以举体全收”补。
①“”“
”二字疑衍。汉本作“如一微尘”,是。
①“”二字原佚,参照汉本“无碍”补。
②“”八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答知云非识所能识”补。
③“”六字原佚,参照汉本“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补。
④小注“”三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不可以智知”补。
①“”小注七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第六代后命如悬丝”补。
①“”七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补。
①“”六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云何名为定净名”补。
①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右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补。
①“”八字每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不由他悟起信论云”补。
②“”四字每字残存左半,参照汉本“三界虚伪唯心所作”补。
①“”七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浅不至深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补。
②自“”以下一行,每字残存其半,“
”十三字参照汉本“方于中拣一切收一切”补。
①“”三字原残,参照汉本“更有心性”补。
②“”七字残存右半,参照汉本“言教部帙次第”补。
①卷二自卷首至“但以世尊说时仪式不同”残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