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稿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好内容是融合发展的前提

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纸媒转型风起云涌。在纸媒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纸媒纷纷在渠道和平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媒体矩阵,尤其是注重客户端、手机报、微博和微信的建设,抢占舆论阵地。其实,这一切,都是技术上的融合。所有渠道、所有平台,都离不开内容,如果没有内容,这些渠道和平台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内容,互联网转载什么?对媒体来说,内容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建设拥有广泛受众和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渠道和平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写谁谁看,谁写谁看”,这是不少报纸沦为“自娱自乐式”的最大致命伤,也是报纸退出市场或被读者抛弃的最大原因。那么,如何避免“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我非常赞同重庆市渝北新闻社(渝北时报)编委兰卓的观点,即作为地市党报,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增强报纸与读者的情感互动,才是解决报纸与读者关系的最好方式。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渝北时报的“加减乘除”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加”,就是注重民生,增强互动,突出新闻的实用性。可以说,《石嘴山日报》B叠的创办,就是在做加法,方向对了,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如我们在全国、全区、全市重大民生政策在市里或者县区的“落地”上做得不够及时和充分;社区版对社区乐事、趣事报道分量不足,有些稿件倾向于社区的工作动态,像时政新闻,市民因为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身影,就会失去阅读和关注这份报纸的兴趣。

“减”,就是压缩“工作简报”,讲好新闻故事。这主要是指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大量出现“工作简报”,极大地破坏了报纸的可读性;关注度低的题材和版面,稀释了读者的关注度。《石嘴山日报》A叠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期报纸,做到版版精彩、稿稿鲜活,那不可能,但绝不能版版平平、稿稿无看点,一定要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亮点。我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有人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换成了“走人、转岗、改行”。前一阵纸媒必死的言论也着实流传了一段时间,看着新媒体一片风光,传统媒体人的心态跌倒了谷底,外地有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开始逃离传统媒体,我们这里还没出现这种情况。但其实,我想说,与其整日在担心纸媒不久即将消亡的惆怅里度日,不如我们也来一场自我转型,转型继续做好内容,转型学会用语言讲好石嘴山故事。因为,越是传播环境的复杂化,信息的碎片化,受众对精品内容的需求反而更大。我们要坚信一点,无论新闻传播手段如何多元,无论新闻采集的手段如何多样,都无法改变“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规律。好的内容,会以更便捷的方式瞬间传播。怎样打造优秀的内容,用新闻界比较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要用语言讲好故事。“一个精妙的好故事,胜过一堆空泛大道理。”有些时候,我们传播的内容群众不爱看不爱听、不能入脑入心,原因不在于“道”之不正确、不中听,而在于我们不愿讲故事、不会讲故事、不善讲故事。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善讲故事是一种高明的传播能力。在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石嘴山的实践中,讲好石嘴山故事是新时期石嘴山媒体人必备的基本功、首要的准入条件。

“乘”,就是向新媒体学习策划、采编模式和新闻包装。

“除”,就是主题宏达,落笔细小,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渝北时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政策发布时,注重从小切口选点,将高度书面化、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信息进行解读,从市民关心的角度,低门槛进行信息点提取,版面上模块化呈现,化硬为软,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给读者传递新闻信息。其实,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东莞日报》的做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学习。比如,7月12日《东莞日报》报道市长主持召开的一次市总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一次会议,在头版做了一个醒目的图表,图表既充当了头版的图片,又兼具导读功能,三版用了大半个版的版面做相关内容,有图,有文字,在版面上模块化呈现,有会议消息模块,有焦点议题模块《278个项目规划修改》,有议题点击模块《龙洲变电站迁址竹园污水处理厂旁》,有揭秘模块《东莞将完善“一张蓝图干到底”》,还有解读278个项目规划修改模块。《东莞日报》我一直在关注,他们近年来的时政报道一直都这样做,我觉得非常好,我想,东莞市委政府的领导也一定非常满意。

(写于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