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 雍正、乾隆卷
《秋山论文》一卷
李绂 撰
按:李绂(1673—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曾任侍讲学士、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礼部侍郎等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李绂座师李光地、张廷枢及同年友中多为古文名家,如戴名世为桐城派先驱,蔡世远编有《古文雅正》,是清代著名的古文选本,张大受辑有文话《文法辑要》。李光地对李绂古文评价甚高,常安《〈穆堂别稿〉序》云:“而安溪李文贞亦言,欧、曾六百载来,未有嗣者,当归此子。”据书前李绂《刻〈秋山论文〉序说》,康熙四十一年(1702),张士琦出任永新知县后,创办秋山书院,延聘李绂为书院山长。此书为李绂任江西永新秋山书院山长之时所撰,以之代答学生之问。李绂于“雍正二年四月初五日奉命出抚广西,六月到任”[1],旋即修缮当地宣成书院,重印《秋山论文》。宣成书院位于广西桂林榕湖北岸,建于宋景定三年(1262),是桂林当地最早的书院,历代屡有兴废,李绂履任广西巡抚后,又重加修缮。《秋山论文》的重印也是为了方便宣成书院学子学文。
此书凡四十则,兼论古文、骈文、时文。书中认为作家立言不是独立之事,立德、立功皆有助于立言。主张以学问为文章根基,“为文须有学问,学不博不可轻为文”,字句需有出处,也要避免抄袭。认为只有作者先识得道理,文章立意才能不同流俗。书中有对古代散文史的简短评述,对于先秦散文,李绂在前人“文本于经”之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经书的文章风格,认为《典》《谟》《儒行》《乐记》等醇正,《盘》《诰》《象传》《说卦》等奇崛,《檀弓》隽逸,《公羊》《穀梁》峭拔等,并把《左传》作为叙事文的代表,《孟子》作为议论文的代表。强调古文要识别真体、伪体之别:“文章最急在别裁伪体。体之真伪恶乎辨?辨之于雅俗而已。”对于秦汉以后文章,他将《史记》、《汉书》、唐宋八家视为正宗。对元明之文也不轻视,认为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为元文代表作家,认为明代成、弘以前文章不失规矩,嘉靖前后“七子”登场以后文章才江河日下。
《秋山论文》长于归纳分类,将四六文分为三类:一类是六朝体,在平仄、属对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一类是唐人体,音韵无不合、对仗无不工,句子不超过七字,连续对偶不超过两句;一类是宋人体,参以虚字,施以长句,萧散而流转。李绂强调为文要得体,馆阁文章要有官样,山林文章要有烟霞气,古体诗用字可以生僻,近体诗用字则应雅驯。他指出时文最忌讳合掌即两股意思一致。又认为文章中以叙事最难,叙事文应以史法为准,地名、官名要以当下为准,不宜采用古名,但骈文与议论文则不受此限制。他将叙事方式分为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等九种,并对每一类的特色皆有阐发,如称顺叙之文“最易拖沓,必言简而意尽乃佳”,称特叙“意有所重,特表而出之,如昌黎作《子厚墓志》,独抽出‘以柳易播’一段是也”。 李绂认为将表达方式交叉相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他说:“论事之文以说理出之,则根柢深厚而无小非大矣;说理之文以论事出之,则精神刻露而无微不著矣。”
此书版本情况,据李绂《刻〈秋山论文〉序说》,“永新张邑侯刻《秋山课义》,曾列之于卷首,颇有删润,失余本意”。因不满张氏对《秋山论文》的增删,雍正三年(1725),李绂在广西巡抚任上重刻此书。乾隆十二年(1747)刻李氏《穆堂先生别稿》时,又将《秋山论文》附于卷四十四同时印出,《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册据之影印,《历代文话》据之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