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淮源
肖建峰
水是生命之源,那淮河之源又是什么呢?
清明时节,我再次来到淮源。距离第一次来已经时隔6年,鲜活如初的记忆伴着季节的生机盎然勃发,如春草般蔓长。沿着时光的印记,一路踏歌而来,只为了感受这极纯极清的淮源之水。淮河探源让我震撼,让我思索,让我感悟!
淮河,中原大地上一条古老的河流,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四渎”。淮河的源头,位于豫鄂交界的桐柏山腹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淮源文化、盘古文化、西游记文化、佛道文化和红色文化互相交融,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初识淮源,是在2006年5月,当时的感觉非常惊诧,确切地说,应该是震撼,我被这片山水深深地吸引住了,没有想到桀骜不驯、水患频发、污染严重的淮河,竟然有这样一个清流潺潺、明净清澈、景色如画的源头!记得桐柏山下的淮汉“鸳鸯池”非常有趣。所谓“鸳鸯池”,是因为位于淮河源文化陈列馆西南几百米远的三个池塘,分处淮水与汉水的分界岭两侧,东边两个池塘始终清澈透底,西边池塘却终年浑浊异常,大旱不见底,大涝不湿岸。清池东流成为淮河,浊池西流注入汉水。它们就像依偎在分水岭上的一对情侣,各自品味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意蕴。
流年似水,每每想起淮源,水清如镜,澈可见底的淮源水就会泛起微波,沁人心脾,直达心底,在我心灵深处涌起,激荡,回旋……
再探淮源是2009年,仍然是春天,仍然是中水淮河公司的团员青年考察活动,不同的是我不再兼职共青团工作,身份也从协调联系变成了领队。淮源的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山水草木更是新绿盎然,一派生机。
此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解说员告诉我们的关于淮渎庙里的“雨淋头”和“控诉砖”的故事。淮渎庙的前身是淮祠,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汉朝时更名为淮渎庙,现为淮河源文化陈列馆。它是我国历史上建庙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庙宇之一。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荣辱与兴衰,自己也古老地成为历史。淮渎庙里有一座淮神座像。和别处庙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淮神上方逢雨必漏,后人为使塑像免遭淋坏,特地悬挂一口倒挂的铁锅接雨,俗称“雨淋头”。相传,这是大禹对淮渎神的告诫和惩罚,因淮渎神庚辰玩忽职守,以至于淮水经常泛滥成灾,禹大怒,让雨淋其头,以示警醒,促其尽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经用“川锁支祁水尚浑”的诗句来讽刺淮神。淮渎庙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庙宇的特点,就是淮渎庙前的“控诉砖”。山门外,东西两边的墙壁砌了许多大一块、小一块、新一块、旧一块的青砖。砖上刻着某年、某月、某地遭受水灾的字样或图案。这些砖是淮河两岸人民祭祀时砌上去的,它记载着淮水泛滥的恶果和人们对淮神的控诉。抚摸着淮渎庙里的青砖黛瓦,身高丈二的禹王戴着草帽,气宇轩昂地昂首目视前方。禹王将一种站立幻化成为这条大河的姿势,站成桐柏山中最靓丽的风景,站成一种永恒,站成一种不泯的精神,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奇故事也在他坚毅的目光中被人们世代传诵着。新中国治淮的辉煌成就历历在目,进一步治淮正扬帆起航。正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水利建设者,用汗水、泪水和热血,在淮河岸边铸造出一座座恩惠两岸、泽被四方的岁月丰碑。一种神圣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真谛!
又是春和景明、春暖花开时节,今年清明假期,作为淮委办公室的一员,跟随“走读淮河”主题实践活动的脚步,我再一次来到淮源。清新舒爽的气流迎面而来,漫起丝丝缠绵的情愫,久别重逢的喜悦瞬间袭遍全身,温暖了我的心绪。虽是三探淮源,我却是第一次登太白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驱车直达半山顶,同行的县水利局蒯局长告诉我们,从停车处只要走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太白顶。蒯局长原来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他介绍说,桐柏山的这条旅游公路全长25公里,是1996年修建的。当时正值数九寒冬,滴水成冰,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组织八千干群迎风傲雪,挺进深山,幕天席地,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连续奋战36天,终于在1997年元旦正式开通了山区公路。公路的建设打开了桐柏山通向外界的大门,连通了整个淮源风景区,使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饱览巍巍桐柏山的秀美山色。这让我从心底对桐柏儿女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
太白顶是桐柏山的主峰,海拔1140米。登太白顶只为了找寻传说中淮河真正的源头——大淮井。我心里一直困惑山顶上是否真的有大淮井?大淮井里是否还有水?抬眼望去,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太白顶上的云台禅寺。拾阶而上,重重叠叠的青翠簇拥着道道山峰,林林丛丛的树木杂草掩映着森森峡谷。在这种环境里行走,静谧的空间变得激荡、灵动。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旷古的梦境,一切尘世的喧嚣和不安都荡然无存,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唯有宁静与高远,那是一种经历了躁动不安后的身心的回归!在气喘吁吁中,我的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胸襟也坦荡、开阔起来。这时,我更加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正含义,也更能体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悠远意境。2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太白顶,在云台禅寺的东侧,我们找到了大淮井。大淮井和云台禅寺一样,正在重新修葺。朝井内看去,的确有水,没有杂物,很干净,但看不清深浅。井边有一根打水用的绳索和挂钩,绳索的长度正好够到井水,因为没有打水的工具,我们没能尝到大淮井内淮源水的滋味。我不禁感慨果然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
三探淮源,让我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淮河的源头正是发源于这样一个个很小的起点,它或许就产生于一片树叶凝聚的晨露,或许产生于冉冉升腾的水汽,聚成了云雾,再转化为雨滴渗入泥土,这细小目标笃定地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着出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在淮河源头桐柏山考察
时光如水。远去的岁月,总有许多东西会被轻易地忽略,剩下的,留在心底便生了香,让人久久回味。我的父母是当年的支边青年,我也因此被历史赋予了特殊的身份——在新疆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对于湖北和新疆,兵团长大的我同样没有归属感。一直以来,总感觉自己像没根的草,哪里风大,就被吹到哪里,但是不管到哪里,都希望自己能够坚强地茁壮成长!淮河探源,让我更加坚定一种信念,我希望能够把天地山水装进胸怀,这样我的心怀也能像天地一样广阔、博大!阔步前行时,斗志昂扬,豪情万丈;回望过去时,寂静恬淡,心如止水。在淮源,一切生长自然而然地焕发出向上向前的力量,我看到了一滴水的执著、坚韧和力量,我明白了一滴水可以不干涸的真谛。我想起了曾经的经历——同学之间互称水滴,孩子们都被称为小水滴,我们的杂志叫《水魂》,我们的集体叫水滴之家。这一刻我深知水滴们的根已经深深地扎进水利热土,吮吸着淮河母亲的乳汁,而我已经茁壮成一棵树。不管征途上有几级风、几场雨,我会像淮源之水一样,一路漫歌,千年不悔,朝着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