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校的教育作用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学校发挥的作用,就会发现学校教育一直是为了满足各个时代的社会要求,按照相应的社会理想来塑造和培养个体。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鲜明而特定的标准,先后经历了服务于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演变,总是依靠不同的标准教育儿童。为了适应社会理想,也就要求学校教育做出改变。例如,今天的社会理想要求个体具备独立、勇敢的精神,成为自控且有勇气的人,学校为了培养这样的儿童,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换言之,学校不能把满足自身要求视为教育的目的,而必须清楚地了解是在为社会培育人才。因此,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该被学校忽视。在追求优越感方面,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比正常儿童少,只是他们的注意力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也许是因为他们在这些事情上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所以认为更容易成功。他们的数学成绩或许差强人意,但在体育方面却出类拔萃。因此,教育者千万不要忽视儿童在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而应该以此为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将优势延展到其他领域。如果教育者从一开始就能捕捉并发掘学生的长处,相信他们能在该领域取得成就,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在其他方面会取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育者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这就像将儿童从一棵硕果累累的树下引导到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除了有智商障碍的儿童外,其他的儿童都有取得好成绩的可能,学校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排除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这些人为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以抽象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儿童的标准。同时,站在学生的立场,这种障碍也反映出他们缺乏自信,导致他们追求优越感的行为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他们执着追求的优越感也无法得到满足。

那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表现呢?他们想到的是逃避。这些儿童经常会表现一些特别的行为,比如执拗不羁、鲁莽无礼等,这些自然不会受到老师的赞扬,却总是会吸引老师的注意,受到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自得,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从而获得优越感。

这些儿童的心理表现和反常规的行为是在学校中暴露出来的,但它们产生的根源并非学校。学校有承担教育的义务和纠正错误的使命;另一方面,它具有被动性,被动性会将儿童在早期家庭养育中形成的缺陷暴露出来。

在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育工作者就能看出一个儿童身上很多的信息。因为进入学校陌生的新环境中,被家庭宠溺的儿童会马上暴露所有特征。他们此前没有受过和他人相处的训练,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办法获得友谊。所以,理想的状况是,在他们入学之前引导他们学习如何跟人交往,比如,做事不能只依靠自己,而排斥其他人。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被家长宠坏的儿童进入学校后立刻就能专心学习,被宠坏的儿童关于“学校意识”很弱,与上学相比他们应该更希望待在家里。在他们身上很容易表现出厌学的情绪,例如,早上不肯起床,需要家长哄劝;吃早饭拖拉、磨蹭,家长一再催促;等等,感觉就是在给自己制造无数阻止发展的障碍。

要改变儿童的这种状况,可以参考帮助左撇子矫正的方法,必须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改正。不要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轻易采取惩罚的方式,比如上学迟到,如果因此受到惩罚,只会让他更不喜欢学校,认为学校不适合自己。当家长强迫他去上学,他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逃避上学这件事,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儿童对学校是否存在厌恶、是否可以处理在学校遇到的问题,都会在他的姿势和动作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忘记或者丢失书本,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他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在学校过得并不愉快。

对这些儿童的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他们对自己在学习上能够取得成功不抱任何希望。这种自我低估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周围环境也起到了将他们引入错误方向的作用。例如,家长生气时可能会说出对他们前途无望的担忧,或者直指其将来不会有出息,甚至以“傻瓜”“蠢蛋”等词汇评价他们。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似乎也印证家长对他们未来发展的评断,加之他们对这些错误看法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和纠正能力,所以他们会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跨越障碍、克服困难,于是,在没有尝试拼搏和付出努力之前就已经放弃。

一旦错误发生,通常几乎不太可能纠正过来。虽然这些儿童有过努力争取进步的表现,但仍然落后于人,所以很快就会放弃努力,转而将心思花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各种借口。在老师和家长看来逃学旷课是一件严重而危险的恶劣行为,往往会被严厉处罚。然而,在儿童的认知中,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避免遭受惩罚,不得不采用各种蒙骗的手段来应付家长和老师。伪造家长签名的请假单、窜改成绩报告单,明明已经旷课逃学很长时间了,却撒谎欺骗家长,还编造一些自己在学校的事情,说明自己是在学校上课。因为逃学,他们不得不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内找地方藏身,自然也就会形成一个同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相同的行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个人优越感的渴求,会促使他们可能做出更过激的行为,例如违法乱纪。他们在这条错误的路上越陷越深,甚至最终走向犯罪。

当儿童走到这一步后,会有意识地搜寻更多满足他们野心的事情,并在周围同伙的怂恿下,不断挑战底线,做出无益社会的行为。有这类倾向的儿童往往极端自负,这种自负跟野心产生的心理根源一样,它会驱使儿童不停以某种方式来凸显自己。如果他们无法在正向的积极生活中获得存在感,就会转向相反的一面。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能都会关注到这个现象:在父母是教师、医生、神父,甚至律师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也会出现任性或品行不端的行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职业声望一般的教育者家庭,也发生在职业权威、专业的教育者的家庭。尽管在职业方面他们拥有权威性,但他们却没有在自己的家庭中建立和谐秩序。究其原因,在这类家庭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忽略或者没能理解某些重要的观点。他们以权威自居,为家庭成员制定严格的规矩并强迫他们执行,尤其对待儿童。这些过分严厉的规矩压制了儿童的独立性,甚至完全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父母的做法似乎激发了儿童内心的反抗情绪,唤醒了他们对过去所受责罚的深刻记忆,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为人父母者应该牢记,过于刻意的教育只会让大人对孩子的言行格外注意,投注更多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在多数情况下,这并非坏事,但往往容易导致孩子时刻渴望得到众人关注,希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结果是,他们会把自己看作是任由他人操纵,按照别人的意愿做演示的试验品,并认为需要别人承担责任,遇到问题也应该由他人来解决,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